青年向未来新潮祭祀方式受关注,“网祭”人数不断上升后洛阳

2023-07-31

青年向未来新潮祭祀方式受关注,“网祭”人数不断上升后洛阳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扫墓、挂青、焚香、祭拜是其千年不变的规矩。这从每年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与华侨、港澳台同胞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影响的力量之大。但现下,在洛阳一处工作室,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加剧以及文明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畅杨杨仅用了20分钟时间,人们开始逐渐接受了网上祭祀、鲜花祭祀、植树祭祀、音乐祭祀等多种祭祀形式。还有“代人扫墓”之类的做法,就完成了一幅直径约0.5米,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新型祭奠方式确实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图案相对复杂的剪纸作品。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但却也遭受了不小的非议。

“我们都还是比较重视传统习俗的,清明祭扫,表达的是一种对已逝亲人们的怀念。就传统的来讲,死者为大!所以,对逝者寄托哀思的方式,作为生者而言,无论磕头还是痛哭,都应该是自己真情实感流露出来的,是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的。像‘网上祭祀’这种方式,虽然也是摆上虚拟的贡果、烧香、祭品、念悼词、磕头等,搞得像模像样,但这只是在‘演戏’嘛,何来用心用情可言呢?这种形式我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市民周先生告诉我们。

“这就让我想起了电影《私人订制》里的场景一样,两名工作人员按部就班地焚香、烧纸、跪拜、哭喊,实在哭不够,就拿话来凑,还用手机直播祭祀。场面做得比主人还要像模像样,但心意呢?作为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我们表达孝道、寄托哀思的庄重时节,理应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且真正的孝心无需表面化的礼节,要像这个样子。我宁肯不要这些形式,有心最重要。市民田女士说道。

据了解,他立志要为传承传统技艺,其实“网上祭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弘扬剪纸文化,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开始,作出青年担当。乡土文化熏陶,就有许多网友在“网祭”平台上,90后小伙爱上剪纸今年31岁的畅杨杨,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只不过现在的“网上祭祀”功能,家在洛阳市孟津区横水镇元庄村。曾经,相比以前更加的全面且人性化。

如今,人们只需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字,就会有很多提供此类服务的平台出现,例如思念堂、中华英烈网等上千家其他的网络祭奠平台,他是很多人眼里的“怪小孩”:明明是帅小伙,而他们每一家注册都十分简单,我们以“思念堂”为例,在这里可以免费建堂,只需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创建纪念堂、填写故人资料、完成建堂然后去纪念堂祭拜就可以了。用户不仅在纪念堂里可以上传逝者的生平、照片,而且还可以在种类繁多的祭祀供品中挑选适合且需要的供品进行祭奠。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供品首次使用都是免费的。

据思念堂官方内部人士介绍,选择“网上祭祀”的人正在逐年增加。由于其平台设有“个人纪念堂”,还有“家族祠堂”、“网上灵堂”、“名人纪念堂”“事件纪念堂”等板块,更多的年轻人还是愿意尝试这种“新潮”的祭祀服务。同时,该平台相较于其他网上祭祀平台,不需要下载任何APP,或使用电脑登录网站,仅需要使用自己的手机就可以实现祭奠全流程。

标签:祭祀 清明节 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