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请注意嬉笑之后的思考——从《吴老臭换车记》里能看到什么?新一轮

2023-10-26

返程请注意嬉笑之后的思考——从《吴老臭换车记》里能看到什么?新一轮

这个春节假期里关于摩托车的话题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区域有雾,前半部分聊《四海》,能见度较低。目前正值春节返程高峰期,后半部分看《吴老臭换车记》,提醒大家在归途时注意天气变化,四海看得很多人郁闷了,合理安排出行计划,还好,注意交通安全。温馨提示雨天行车很容易影响视线一不留神就可能造成事故萍乡交警提醒广大驾驶人雨天行车牢记六字要诀“降速、控距、亮尾”行车注意1点击播放 GIF 0.0M雨天行车前的小检查确保玻璃干净,吴老臭把大家逗乐了。

《吴老臭换车记》已然成为这个春节档最成功的摩托车娱乐节目,视野清晰;检查/更换雨刷,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和语言创造力,清除前排侧窗和后窗玻璃雨水;以确保雨天行驶的安全。行车注意2保持良好视野雨天因为司机视野受阻,将一个个故事演绎的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令人捧腹大笑。

同样都是围观,保持良好视野非常重要。打开雨刮器,却有许多不同,及时清理雨滴;天气昏暗时,有的是觉得有意思当段子看,有的是关注事情的来龙去脉满足好奇心,有的是想以吴老臭的经历增加对于摩托车和品牌的了解,有的是带着质疑去评价,还有的纯粹是吃瓜挑事儿的......

那么在围观嬉笑之后,从《吴老臭换车记》里,大家能看到什么呢?又能思考哪些东西呢?聊聊我的一些想法。

从车友们的关注点和留言看,反映出“质量”仍然是最大的痛点,依然是车友们最为关注的东西。

很多人买车的纠结和犹豫相当大的原因是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又要求较多,希望产品性能好质量还得靠谱,往往有这个的情况,进口大贸买不起,国产大排不放心,质量放心的又看不上。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车友会认为进口大贸质量更好更放心,国产大排质量没那么好呢?我们去判断一个产品质量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质量是个概率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可以保证在一定期限内0故障,差异只是故障多少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几乎没有权威统计数据的情况下如何来判断质量的优劣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国内媒体曾经报道过一篇国外的关于摩托车质量的报告,这是2017年的一篇报道。

国外媒体(Consumer Reports)发布了一份《摩托车消费者报告》。这份《报告》收集了来自全球11000多名骑手、12000多辆摩托车的信息,购车跨度从2008年至2014年。也就是说,《报告》中提及的摩托车,最晚都购买于2014年。

报道中统计的故障率是统计用车前四年的故障数量,最低的是雅马哈,数据是11%,本田和铃木同是12%,川崎是15%,日系的故障率要远低于宝马、凯旋、杜卡迪、哈雷等欧美品牌。

从这样的报告里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即便排第一的雅马哈,在四年里都会有11%的故障率,也就是说十辆车里有一辆会出现故障;第二个信息更为重要,就是要去获得车辆之间质量优劣的对比数据工作量是巨大的,需要足够的样本才有代表性。

那么,在国内,我们有可能拿到这样的数据或者类似的数据吗?

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都会有售后服务部分,也会统计售后服务的数据,对于产品质量的变化,但凡上点规模的企业对于自家的产品质量情况都是十分清楚的,但是这些数据都是内部保密数据,是不可能流到外部的。

那有没有相关机构或者部门会去做质量方面的检查呢?

这个倒是有的,各地都有质量管理部门,会定期不定期对于摩托车进行抽查。比如下面的报道:

中国质量新闻网消息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2日公布2014年广东省摩托车产品质量省级定期监督检验结果,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8.2%。

本次定期监督检验涉及广州、佛山、顺德、江门、东莞、中山、珠海和梅州等8个地区51家企业生产的摩托车产品61批次,依据GB 7258-2012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16735-2004《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号(VIN)》、GB 14622-2007《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III阶段)》、GB/T 20076-2006《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最大扭矩和最大净功率测量方法》、GB/T 5363-2008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发动机台架试验方法》、GB 5948-1998 《摩托车白炽丝光源前照灯配光性能》、GB 11564-2008 《机动车回复反射器》、GB 14023-2011 《车辆、船和内燃机 无线电扰特性 用于保护车外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 20998-2007《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值及测量方法》以及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指标和要求,对摩托车的排气污染物排放(工况法)、整车标志、车辆识别代号(VIN)、无线电扰特性、发动机最大扭矩和最大净功率、前照灯配光性能、侧回复反射器、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等8个项目进行了检验。

检验发现5批次产品不合格,标称生产企业涉及广州新何车业有限公司、广州天恒机车工业有限公司、广州东泽摩托车有限公司、广州松铃工业有限公司、江门光速摩托车有限公司。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排气污染物排放(工况法)、无线电扰特性、整车标志、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前照灯配光性能、侧回复反射器等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表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已责成相关部门对本次定期监督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处理。

从这个报道中可以看到,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定期对摩托车企业进行抽查,抽查的项目共有8个。

这样的抽查对于摩托车企业是一种监督和促进,尤其是在排放方面,也是检查的重点。但是对于咱们车友而言,这些检查的项目似乎和我们的需求有些差异,车友们的需求比较直接,就是耐久性和可靠性,就是类似于上面提到的国外的那种报告。但确实,国内是没有这种数据的。

没有数据的支撑,那该怎么去判断质量的好坏呢?

我说说自己的判断方法:

1、一分钱一分货,不要有占便宜的想法。老话说人不识货钱识货,好东西不便宜,也不应该便宜,因为好东西的成本一定是高的,成本高售价低,这个不符合逻辑。当然,也可能有个把例外,比如冷门车型清库存,这种不在此范围内。

2、品牌。品牌是产品综合实力的积累,那些知名品牌之所以能被认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技术、管理和理念的沉淀,选择知名大品牌的可靠性大概率会更好。

3、销量。有些新上升的品牌,虽然积累不足,但产品的销量比较大,这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短时间销量大可能是潮流引领,两三年后还能保持不错的销量,证明质量还算是不错的。

4、试驾。试驾是比较直观去了解一辆车的方式,有些问题在试驾中就能发现,但试驾受制于场地和时间,有时候很难有个深入的判断。

5、口碑。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的新品牌或者新产品,我的判断依据基本是来自身边车主的反馈以及其它渠道的车主用车报告来综合评价的。

这种评价方式也是大多数车友常用的方式,这个方式有着明显的缺陷,比如样本比例少、他人的评价带有主观性、偶然性大等等,但尽管如此,在没有更多数据的情况下,这是车友们最直接、最直观,而且更愿意去相信的评价方式。

比如自己看中了某某车型,了解到俱乐部里的车友有这个车,车主说这个车有某些故障或者体验不好,那么自己基本上就不太会去选择这个车了,如果车主说车子挺好,那么去选择的可能性就大了。所以有那句话: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

通过一两部车或者几部车就去评价一个产品总体质量状况肯定是不科学的,但是在没有一个数据支撑的情况下,以偏概全却是成本最低、也最合情的方式。除非厂家会主动公布自己的售后数据,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款车被爆出有某种故障,然后就有人跟帖评论说自己是车主,就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进而会产生争论,再有看客们的挑事儿,最后就变成了“车黑”和“”的争论。这样的事儿不少见吧。但事实往往是,双方说的都是事实,争论是因为大家都只会相信自己了解到的事实。网络上很多争论大体都是这样的情况,所以,看到一些二极管的评论也着实觉得可笑。

《吴老臭换车记》涉及到的摩托车品牌是贝纳利和QJMOTOR,我想这两个品牌的负责人这个年过得也挺郁闷的吧,毕竟百万级的浏览量,对于品牌的口碑还是挺大的。

现在的信息传播渠道比论坛时代要多太多了,而且传播的速度更快,只要内容符合新奇、有趣、话题性强,平台也会进行流量扶持,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龙嘉V途的事情,短短几天就传遍了整个摩托车圈,让龙嘉的V缸系列一下子就跌入了谷底。

这样的变化对于品牌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促进,只有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抓好质量,才能有底气和实力去面对各种质疑,有些品牌寄希望于售后服务,这个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如果只说你售后服务好说实话是有点骂人的。

现在是不少品牌看贝纳利和QJMOTOR的笑话,但扪心自问,自己家的车真扛得住高强度骑行吗?

有人说,哪有像吴老臭那么骑车的?像吴老臭这么骑车的,我知道的可不少。去年就有某品牌的车型在车友高强度驾驶下发生了拉缸的情况,为啥品牌方自己测试的时候没有发现呢?因为品牌的测试强度不够,也不了解车友玩车的状态。

那能把这个归结于车友骑车太凶上吗?我认为是不妥的。车友买到车,怎么骑是他自己的事情,只要按照保养手册上去磨合去换机油,骑法是没有办法要求的。

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只有工厂在设计和测试的时候充分的验证,别无他法。要是觉得不放心,稳妥的做法就是动力调校上保守些以保证耐久性和可靠性。

稳定压倒一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