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艺术盛宴舞剧《冼星海》不是记叙文,像一首长诗|揭秘蜀戏冠

2023-09-27

舞剧《冼星海》不是记叙文,乐观、包容的成都人,像一首长诗|揭秘

舞剧《冼星海》群像宣传片。

舞剧聚焦于冼星海后半生鲜为人知的人生足迹,把对生活的态度融入戏曲之中,着重于人物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解读,诉说过去,通过“序”“大海”“洪流”“故土”“星辰”五个章节将冼星海的人生重要节点进行梳理,描绘未来。12月8日晚,从冼星海生命弥留之际的内心视角回顾一生,成都市首届“蜀戏冠天下”川剧晚会,引领观众重新认识一个未曾了解的冼星海。《冼星海》由总导演肖向荣,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歌剧厅盛大开幕。晚会现场晚会名角荟萃,编剧许锐,阵容空前。晓艇、刘芸、沈铁梅、陈智林、陈巧茹、崔光丽、王玉梅、王超、吴熙、虞佳,作曲郭思达,代表川剧表演最高水平的成渝两地10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执行导演常肖妮,齐聚蓉城,编导李超、文小超、吕梓民、范璐、兰明明等艺术家联袂打造。首演前夕,联袂登场,新京报专访总导演肖向荣,编剧许锐,阵容空前。晓艇、刘芸、沈铁梅、陈智林、陈巧茹、崔光丽、王玉梅、王超、吴熙、虞佳,以及剧中两位“冼星海”的饰演者魏伸洲(特邀舞蹈家)与宁波市歌舞剧院首席演员夏天,分享创作体会与背后故事。

舞剧《冼星海》定妆照。主办方供图

舞动冼星海内心的精神力量

在很多普通人眼里,冼星海从音乐家到革命家,以独具中国气派的不朽作品,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曲《黄河大合唱》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时代最强音。在创作之初,编剧许锐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现,最触动他的是在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五年,先是意气风发地接受任务,前往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后期制作与配乐。后因战火阻隔,使其无法回到祖国,客死他乡。

舞剧《冼星海》不仅具有当代的舞台审美,也时刻不忘深刻展现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爱国奉献的“星海精神”。在编剧许锐看来,舞剧《冼星海》并非像其他人物传记题材舞剧作品,只是为观众单纯地讲述故事,而是为了舞动他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创作中,许锐时常思索,冼星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牵挂什么?无论如何一定会有自己新生的女儿与正在走向新生的中国,这两种情感分别代表着冼星海的情感力量与精神世界。

“在解构这部作品时,我们通过音乐、交响、舞蹈来刻画人物——‘大海’象征早期在困境中坚持求学求索的过程;‘洪流’代表为中华民族奋斗而汇入革命;‘故土’表明因战乱辗转海外的遭遇;‘星辰’则意味着坚定信仰犹如星辰大海一般永恒。”

舞剧《冼星海》的后半段更注重对人物情感与精神层面的解读,许锐选择从处在生命最后时刻冼星海的内心视角来回顾他的一生。纵使在远离家乡与妻女分离的逆境中,他仍然创作出了《中国狂想曲》,这才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期,最能引领观众感悟这一人物伟大的时刻。“舞剧《冼星海》不像一篇记叙文,不像一个报告文学,更像一首关于冼星海命运和精神的叙事长诗,更加意象化、情感化、精神化,这也是与其他舞剧不一样的地方。”

舞剧《冼星海》定妆照。主办方供图

希望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冼星海”

早在2007年,总导演肖向荣就以冼星海、光未然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为故事背景,创作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独舞《长河吟》,获得文华奖编创一等奖。2019年,在澳门参观冼星海纪念馆时,重新勾起了肖向荣的创作热情,通过深入了解冼星海的生平事迹,肖向荣深感,以往舞台上对冼星海的想象,太过于标签化与简单化。越是深入了解,越觉得他的一生是漂泊的,他的使命是与生俱来的,信仰是执着和忠诚的。

在舞剧《冼星海》中,主创团队并没有采用传统线性叙事,而是将冼星海作为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符号重新梳理,以创新的“音乐化交响叙事”结构再现冼星海坎坷而壮丽的一生。在肖向荣看来,“通常在传统舞剧叙事里,对于主要人物的刻画都要从小时候说起,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就要找到少年、青年与中年三个不同时期的冼星海,共同构成他完整的人生轨迹。”

肖向荣回忆,在这部舞剧创作之初,当大家都没有想好怎样开始创作的时候,首先明确了一点“我们不要什么!”仅从叙事上就拒绝了“从小到大”的传统方式,拒绝了用冼星海的音乐作为串联的方式,拒绝了按照他所有足迹点的顺序进行叙述等方式。除此之外,肖向荣通过高度意象化的手法,塑造出一位灵魂升华且有血有肉的“人民音乐家”,让人物命运更具当下的意义。在他看来,这部作品的“身体隐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用“多意性”让角色跟观众产生交流,这里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我们在作品里只是去表现冼星海的外貌形象、生平事迹,曾经写出了《黄河大合唱》,这并不能充分证明艺术家的伟大。我们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冼星海。当观众看完舞剧之后,如果能对作品产生另外一种解读,我们也是同意的,而且会更开心。”

舞剧《冼星海》定妆照。主办方供图

寻找艺术家创作的“疯狂”一面

作为剧中“冼星海”的扮演者之一,特邀舞蹈家魏伸洲在开始排练之前,读了多部有关冼星海的资料。因冼星海没有自传,仅凭他人描述,魏伸洲觉得依然很难抓准冼星海的性格特点。随着排练的深入,对人物理解的加深,魏伸洲被冼星海作曲时“疯狂”的状态吸引,并在编导的指点下,找到了塑物的支点。

“我希望在作品里不只限于把冼星海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理想坚定不移的内心表现出来,也应该让更多人看到冼星海面对音乐创作时,更为丰富的另一面。”在常肖妮的建议下,魏伸洲看了电影《海上钢琴师》等与音乐相关的影视作品,寻找到艺术家创作中“疯狂”的样本,从中寻找到共鸣。

舞剧《冼星海》定妆照。主办方供图

剧中另一位“冼星海”的饰演者,宁波市歌舞剧院首席演员夏天回忆,开始接到这个角色时非常惶恐,但同时也下定决心,要带着内心的敬畏把冼星海演好。创排过程中,夏天深切感受到了冼星海是一位非常真诚、质朴的人。他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把自己全部的力量和当时劳苦人民的经历交织在一起,为大众谱写音乐,为抗战发出怒吼,夏天从人物的精神中准确找到了角色的气质。

谈到“音乐化交响叙事”,夏天觉得,对于舞者而言算是很大的挑战。他坦言,每当交响乐响起,感觉非常磅礴且慷慨激昂,但让人很难驾驭。“交响叙事必须靠舞者直觉去驾驭,不能因为音乐恢弘大气,显得在台上没有气场,反而在交响乐响起的时候,舞者要和音乐互相成就,一起把气氛推上去,这也是角色的难点之一。”

新京报资深记者 刘臻

资深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

标签:冼星海 舞剧 长诗 许锐 肖向荣 魏伸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