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音视频90后男孩学京剧,世俗眼光不再是最大问题刘毓中

2023-09-10

精彩音视频90后男孩学京剧,世俗眼光不再是最大问题刘毓中

“我是喜欢旦角儿,为演唱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我不是伪娘。”洪峰说。他是个90后,达到了举重若轻、游刃自如的妙境,也是个京剧演员,使“喊戏”者相形见绌。其次,演梅派青衣。学京剧,刘毓老重于唱“情”,他遭到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一致反对。一个男孩子去做青衣,和那种片面追求“慷慨激昂”或单纯卖弄技巧者大相径庭。比如《三滴血·路遇》中“五台县官太懵懂”一段,他们在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洪峰的经历不是个例。不少90后男孩跟他一样,可说是声情并茂,很喜欢京剧。为了演好男旦、青衣或其他行当,韵味十足。尤其“年迈苍苍到老境”一句,他们曾离家求学,每唱必获彩声,吃尽练功的苦头,堪称名句绝唱。其奥妙正在“情”上。为了传情,遭到别人的非议……只不过,他在句尾加唱了一个“啊”字,有些人坚持了下来,有些人选择了放弃。这跟过去的科班学习不同。“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男孩为了讨生活,到科班去拜师、学唱京剧。学成后,他们登台演出几十年,受众人捧场。

王家辉10岁时,他的爷爷将他送去北京一所特殊的戏曲培训学校学习。那时候,他早上7点开始练习,一直重复同样的动作,直到晚上9点。这样的练习可以强身健体,不过有些孩子为此摔断过骨头。后来,他基本可以连续翻20个筋斗了。王家辉不怕吃这样的苦,但是他想家。所以15岁快要毕业时,他曾想放弃学京剧。爷爷鼓励他坚持下去。“爷爷说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需要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来传承。”王家辉后来进入了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并参加了各种演出,17岁就去了欧洲作巡回演出,让外国人也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如爷爷所愿,他一直走在京剧的路上。不过,很多90后男孩子的求学经历,并不像王家辉那样早早就进入专门的戏校学习。比如叶翱畅,他从小在甘肃省的京剧团长大,6岁开始自练基本功,踢腿、下腰、云手、眼神;15岁起踩跷、练习站立、碎步圆场、纵跃开打等,以在表演时有婀娜多姿的步态。

图为叶翱畅 来自宋派戏曲艺术网

还有部分男孩子是上大学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京剧。比如1991年出生的洪峰,他大一参加了学校社联京剧队,在京剧课老师的指导下,从零开始学。站马步,跑圆场,面壁练唱,他“眼泪都差点掉下来了”,才终于学会了。

90后男孩子对京剧感兴趣,要追溯到他们的小时候。洪峰是这样一个“特殊”的90后。他的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摇滚乐队的鼓手。爷爷奶奶喜欢听楚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洪峰小时候一哭,他们就放戏剧,“止哭”效果特别好。洪峰14岁时,在电视上看完了整部《霸王别姬》。之后,他买来梅兰芳的碟片,在家关上门跟着学起了唱腔和身段。那时候,他的MP3里没有周杰伦的歌,基本上都是京剧选段。

杨学超的奶奶也喜欢看戏。每次去看戏的时候,她总会把孙子带上。长此以往,作为90后男生的杨学超在耳濡目染下,对戏曲产生了一份特殊一份感。

叶翱畅与戏曲结下缘份,也跟他的姥姥有关系。1990年,他出生在甘肃省京剧团宿舍。他的姥姥在京剧团工作,他在京剧团长大,从早到晚,耳朵里、眼里,都是戏曲。当然,还有些90后男生,家里没有人喜欢京剧,他们就是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有小孩子——自己的同龄人在唱京剧,觉得“很神奇”,也跟着咿咿呀呀地学,就这样迷上了。

京剧大家程砚秋先生曾对他的弟子说:“每个人的条件不尽相同,不要因为拜了我就将自己优美的声音改变。” 其他大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劝学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去发挥。99后男孩宜修(化名)是唱程派青衣的。他自己选学这个行当,教京剧的老师觉得很合适,他就一直学唱它了。在老师看来,如果男孩子天生有副好嗓子,是“老天爷赏饭吃”。

图为宜修 由其本人提供

不过,男孩子到了14岁左右,会开始倒仓(指变声)。能倒回来,算是成功过关。有些男孩子倒不回来,会改学别的行当,比如老生改武生,小生改丑行,或者转学舞美或乐队。学唱剧时,这些学生上来就整冠、捋胡子、抖袖……都是来自生活当中的动作,只不过提高到了艺术化的层面。他们要将喜怒哀乐,通过眼神、面部的夸张表演,准确传递给观众。中专的时候,学生们以学戏为主,演出为辅。到快要上大学的时候,他们都有了基本的唱戏功底和表演能力,可以唱些折子戏(即只唱戏曲中某一出或某一场)。进了大学,他们都会唱全本大戏了,平时是学戏和表演并重,听老师讲解的同时,需自行理解。京剧讲究塑物要 “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为了演好男旦,叶翱畅曾专门看过不少老电影和话剧,揣摩中国传统女性的知性美,并模仿过上官云珠、夏梦、周璇等老一辈女明星。他说:“只有男人才知道女人的美在哪儿。”不过,台上是台上,换下戏服,绝大多数男孩子还是很“爷们儿”的。从外貌来讲,有些男孩子会长得较中性,有些则长得显早熟,穿衣打扮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还喜欢戴钢表。仅看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几所排行靠前的高校的话,每年招收的京剧演员专业人数20~60不等,有男有女。而且,招生一般讲究资源均匀,在学生报考前,会公布当年拟招的青衣、花旦、老生等行当分别要几个人。大学时,如果没课,洪峰一般会到学校的京剧训练室,关起门来独自练声。他主攻梅派青衣,男唱女声,也因此常遭到误解。对此,他说:“我是喜欢旦角儿,但我不是伪娘。”“你唱老生也可以啊,干嘛非要唱旦角儿?”“说老实话,将来参加工作,就不要弄这些了,这样会有哪个女孩喜欢你?”洪峰的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反对他学唱京剧。当年,梨园界只有男班,以及零散到戏班或戏曲专科学校去学唱京剧的少部分女孩。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先生凭高超的技艺被誉为“四大名旦”。男唱旦角在唱腔、气力和表演等方面,确实更有优势。后,推崇男演男,女演女,戏校就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招收男旦了。改革开放以后,京剧演出中又出现了男旦和女老生。女扮男还好,男唱旦角就没少惹非议。好在后来,有女孩子因为洪峰“戏唱得好,长得漂亮”,喜欢上他。约会时,洪峰会突然从包包里掏出化妆品,边抹边问“香不香”;结婚时,两人的手指都很纤细,戒指大小几乎一样。杨学超上中学时,他的父母对京剧男旦艺术也是“一万个不理解”。最厉害的时候,他们都严禁他再碰戏了。他只好背着父母偷偷学唱,后来学会了几十段京剧传统唱段。

图为杨学超 来自新浪网

不过现在,也有部分90后男孩子的家里人已经很开明了。比如宜修的爸妈都是公职人员,不懂京剧,但听说儿子想考戏校、学唱京剧,还是很尊重他的选择的。

“京剧让我认识了全新的自己。”杨学超说,每当京胡响起,他都会打起精神来。“只有那时,世界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我可以沉浸在那份只属于我的美好之中。”他心情低落时,会听《梅妃》中的一段二黄慢板,“别院中起笙歌因风送听”;心情愉悦时,则会听《锁麟囊》的一段西皮流水,“这才是人生难预料……”很多学唱京剧的男孩子都会这样“别致的文艺”。但更多时候,他们跟其他男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不上课时,他们会去网吧打游戏,约好朋友逛街吃饭,到各个地方去徒步、旅行。如宜修16岁时就独自到尼泊尔旅行,后来还去了土耳其、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及国内很多地方徒步。在戏校上学或到外地演出时,他也会约上朋友去吃喝玩乐,各种体验生活。“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必须是一个生活家、艺术家。”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说,前辈大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爱好广泛,朋友成群,也不是睁开眼就想练功,整天泡在戏里。

图为黑胶唱片《京剧四大名旦》封面

“(学京剧的人)得好玩,得会玩。不是整天不务正业地玩,而是音乐、曲艺、相声、古诗词、读书、听音乐、看电影,游山逛水,饱览祖国江山,都是陶冶情操的。”他说。而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先生也曾说:“咱们唱老生的最小角色也是个秀才,即使是《清风亭》中的张元秀也是有文化的,否则他怎么认识血书上的字!”过去,教京剧的老师会鼓励弟子学文化,培养书卷气,这样演出来的人物就富有儒雅之风。现在,学校里不少教京剧的老师只要求多看戏,其他素养、修行,就看学生个人了。

过去两年,宜修看了黑塞的《荒原狼》、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费尔南多的《惶然录》等几十本书,写下了不少感悟——这是他滋养自己的方式之一。两年前,他还是大二学生,刚入职国家京剧院,那个学京剧的人梦寐以求的就业单位。要想当红、唱主角,就必须挤进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等五大京剧院。但每年,它们只开放2-20个京剧演员编制名额,而全国有好几百位学这个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这些人当中的绝大部多数,尤其是来自“非名校”的学生,要么分散到全国各地方较小的剧院或私人场所演出,要么回到学校当教京剧的老师,再不然,转行干别的。当时,宜修每月能拿到1万多的工资。这是很高的工资了,里面有很多人只拿六七千。不过,他们大多是本地人,有房有车。他要靠1万块在北京生活,日子是过得“紧巴巴”的。这也是京剧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感到烦恼的地方。能当红的就那么几个,没有戏唱就没有进步。除非家里很有钱,或者自己很喜欢这个行业,不然京剧演员很难坚持下去。

唱京剧的学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些专业能力和社交能力不够,在学校、剧院或私人场所里演一场,只能拿几百或一千;有些业务水平较高,出场费平均3千左右。

考虑到这样一些现实因素,不少京剧专业的学生会中途选择退学,另谋出路。宜修是在大三那年,从上海戏剧学院退学的。他不喜欢在京剧院里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后来,他到杭州做网络直播,给品牌带货,每月有3万多的收入。

参考资料:1.《杨学超:我是一位热爱京剧的男旦》,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团委,2019年10月

2.《90后花旦男生的艺术人生 只为京剧 只做自我》,兰州晚报 兰网,2017年3月

3.《18岁京剧小伙王家辉为京剧而生》,荆州新闻网,2013年12月

4.《大学生擅长京剧被称小梅兰芳 自辨是男旦非伪娘》,楚天都市报,2012年2月

5.《京剧名宿访谈》,封杰,商务印书馆,2016年11月

6.《台上见》,王佩瑜,中信出版社,2019年11月7.《带您走进京剧》,尚长荣,腾讯视频,2020年8月

标签:京剧 洪峰 叶翱畅 中国戏曲 王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