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曝光翰墨丹青四十年 铸就华夏一竿竹-品来露墨竹画黄庭坚

2023-08-29

千字文曝光翰墨丹青四十年 铸就华夏一竿竹-品来露墨竹画黄庭坚

吴来露,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晚年仕途每况愈下,安徽歙县人,生活艰难困苦。他在《山谷题跋》中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窘境:“崇宁二年十一月,从小在新安江畔清风竹影中长大,余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设卧榻,故格外地迷恋于竹。他用爱写竹,焚香而坐,历经四十年勤奋耕耘,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为资深书此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民日报》、人民网、《美术报》以“新安一枝竹”、“铸就华夏一竿竹”为专题,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内容源自网络,报道他的墨画成就。国家级主流媒体刊登他的创作300余篇次,如有侵权,仅《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就刊发近百篇次。作品《竹报平安》《疾风劲节》分别被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典藏。

现年96岁的全国著名美术史论家郭因老先生观画后这样评价吴来露的为人:“先生以清静作为艺名,请联系删除!,也作为网名,他的为人和他的画作,都的确有如清晨滴露的翠竹,十分滋润,十分清静。他的人品和他的画品是相当一致的,诚如布封所言:风格即人。”

郭因老先生不惜笔墨大赞吴来露墨竹画成就:“昔贤有云:画竹还须八法通,来露先生素以书法入画,八法兼具,实为难得。”“作画贵有静气但又忌笔墨呆滞,而须灵动自然,来露先生画竹庶几近之。画竹最要注意疏密紧松的处理,应显得扶疏可爱、青翠宜人,来露先生颇能于此留意,可喜也!”“来露先生画竹淡墨用得极好,竹竿以淡墨直扫,既有立体感又显得玲珑剔透,很见功力。画竹宜简约,最忌繁琐,但来露竹画,虽繁而不乱,别具风味。”“来露先生画竹善作小幅亦能作大幅,小幅富韵味亦具气势,大幅显气势亦有韵味,竹竿用墨尤擅长且极洁净,使观者双目为之一爽,实可宝贵也。来露之墨竹,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枝叶有飘动之势,观之似闻风声,竿有劲拔之姿,竿非描成,叶非铺就,非有数载写生之功,难能如此生动也。”

著名画家张仲平先生这样评价道:“来露写竹骨法用笔继往开来,独树一帜,堪称‘新安一枝竹’。”“ 来露以书入画,八法兼具,且学养深厚,其竹画颇有板桥遗风。”“来露师传统,师古人,但又不囿于其间,不断在继承中求新求变,终于形成了来露先生清俊飘逸的艺术风格。来露所画之竹,得高风雅韵,展清逸品格,他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中为墨竹注入了生机。”原安徽省美协主席章飙先生曾题赠来露“新安一枝竹”。著名画家汪观清先生为来露挥毫“铸就华夏一竿竹”。老艺术家黄澍先生曾勉励来露“竹不风流死不休。”

“砚雕第一刀”方见尘先生欣然在来露墨竹画上题“斯竹笔新墨妙可敬可佩”以赞。“竹苑生风叶叶舒,虚心节亮洗尘俗。惊奇淡墨来神意,笔笔新篁带露珠。”神来之笔赞画极为贴切。

来露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辛勤的耕耘换来累累硕果。《文摘周刊》、《收藏家》、搜狐、百度等极具影响力的新老媒体接续发表他的墨竹作品。郭因老先生遍观其墨竹感慨道:“他的画作在当今的画坛上恰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人们带来宁静安祥的艺术享受”。(文/程应斌)

标签:翰墨 墨竹 丹青 吴来露 郭因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