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结步行桥古代的更夫是如何判断时间的?他们除了打更,还有项更重要的任务每日一

2023-08-22

国结步行桥古代的更夫是如何判断时间的?他们除了打更,还有项更重要的任务每日一

钟表,是九州大地的情结。该桥共设有3条步行道、5个节点,是现代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计时器,全长183.95米,有了钟表,由荷兰NEXT建筑事务所和中国设计师联手设计,生活才有了规律,创作灵感源于经典的魔比斯环和古老民间艺术中国结,秒针分针滴答滴答的走着,被美国CNN评选为十大“世界最性感建筑”之一。▲提示:《每日一图@湖南》栏目由红网湖湘文化论坛版务团队发起,时间流逝,资深女摄影家胡百闻主编,才有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在古代,各级摄影家协会团体与摄影家供稿,钟表可是奢侈品,红网论坛全程媒体支持,在钟表还无法量产的千年前,旨在轻量化展示湖南发展变化,人们生活中的计时器就是更夫。

每到夜晚来临时,快速传播发生在湖南人身边的精彩瞬间。,就会有打更的声音传来,告诉人们现在是几点了,更夫们的工作其实非常辛苦,他们除了报时,在历史上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而且白天没有更夫,古人们又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呢?

图片:夜晚工作的更夫剧照

一、古代计时方法

为了计算时间,古人也是极大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学会通过辨别太阳升起,一天中的最高点与降落的位置,将白天的生活时间分成早上、中午、下午,极大的改进了人们生活劳作的分工部署,提高了生产力。

可是一旦太阳公公下山了,面对漆黑的深夜,古人就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此刻是几点,聪明的古人们又想出了许多计时办法,比如发明了用滴水来计算时间的仪器,还有四级漏刻,这是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的精密计时器。

当然,这类计时器只有皇帝能够使用,百姓怎么办呢?香篆,这是当时最划算的“计时器”,做成香盘,一盘烟烧完了,半个时辰或者一个时辰就过去了,还能让屋子里香气缭绕。

更简单的就是点香,就是电视剧当中的剧情,一炷香过后该做的事也做完了,可是这些办法都需要人们在清醒的状态下才能去查看,要是晚上怎么办呢?

图片:屋子里点香剧照

二、打更的出现

夜晚是人最疲惫的时候,人们昏昏欲睡,可是时间却一直在流逝,晚上没办法不停的看香点香,那如何保证人们生活顺畅,劳作休息正常呢?

于是,朝廷就想办法,专门设立一个职务:更夫。由朝廷发工资,安排几个人守在计时器旁,一般2小时为一更,到了这个点,更夫就出门敲梆子,提醒周围的百姓,现在是几点了,该干嘛,干嘛去了。

更夫的出现,确实让百姓的生活便利起来,确保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井然,于是,更夫这个职业就一直流传下来,直到后来钟表成了百姓的必需品,才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更夫出门敲梆子剧照

三、打更的重要性

打更可不是乱来的,要保证百姓生活井然有序,时间就不能算错,所以古时候,更夫的工作可不像电视剧播出的那样简单枯燥,因为更夫的重要性除了报时,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1、打更工作

更夫们打更可是有严格规定的,这些规定都要告知百姓,让百姓们熟知这些规律,才知道每次更夫们出来敲的是几点,那么打更的规律是什么呢?

一般更夫们晚上会出来五次,每两个小时打一次更,从晚上7点一直到凌晨3点,之后就不再打更了,因为凌晨3点之后,许多人们都准备起来开工了,另一方面,这个时间也是人身体最困顿的时候,进入了深度睡眠,有可能都听不到打更的声音了,就没有必要再打更了。

每一次打更的声音都不一样,这就能很好的提醒人们,现在是晚上几点了。比如,晚上7点,也就是戌时,敲在梆子上的声音是一慢一快,要连续打3次,这是一更。

到了晚上9点,亥时,梆子是连续打两下,而且要连续多次重复打,这就是二更;到了晚上11点,子时,敲在梆子上是一慢两快,这是三更;一慢三快,就代表四更,也就是凌晨1点,丑时了;五更则是一慢四快,代表凌晨三点,寅时了。

打完这五次更,夜晚的报时工作就告一段落了,许多人认为更夫们这样就下班了,这样的工作多简单呀,难怪电视剧上都是一些老弱的男子来做这样的工作。可是在古代现实中,更夫的工作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轻松,报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更夫们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图片:更夫工作剧照

2、防火工作

古代人们对于火有着极大的恐惧,因此在古代的宫廷,起火都叫“走水”,处处都避免使用火这个字。《二十四史》中就记载了让人触目惊心的着火历史就有八百多起,损失极其惨重。

比如,明朝万历二十五年的泗州大火,几乎全城覆灭,烧掉了四千多间民房,清朝乾隆北京火灾,“经月乃止”,还有一次烧毁“商民店户八万余家”。

古代火灾的破坏力实在太强大了,加上当时的建筑都是木头、纸为主,片刻之间,就能够让一切飞灰湮灭,又没有现今的灭火设备,古代防火,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更夫们夜间行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防火。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电视剧当中听到,更夫们打更不是喊几更天,而是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夜晚人们疲倦,安全防备也下降了,这个时候又都需要点蜡烛,一有不慎,就容易着火。

更夫们及时的提醒和检查,有注意发现险情,将火灾的伤害降到最低。明清时期,更夫们的这种防火工作已经非常流行,保证千家万户的完全,是比打更报时更重要的工作。

图片:更夫发现火灾及时通报剧照

3、望风工作

宋代成都有一座铜壶阁,深五丈六尺,用的是砖石结构;明代南京的鼓楼高达十米,还有25面鼓。这些建筑这么高是做什么用的呢?古代这么高的建筑在一个城市中就是标杆,也是望风塔,更夫们晚上的工作结束了,白天他们的工作在这里要依然延续。

古代这种望风塔性质的建筑被称为:谯楼。在谯楼上都有滴漏装备,上白班的更夫们依然需要盯着这些滴漏,更准确的向官府传递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大概时间。

除此之外,更夫们通过地势的优势,在这里观察整座城市,乃至周边的情况,古代盗贼、山贼猖狂,时常进城掠夺百姓,通过在谯楼上面望风,一有风吹草动赶紧将信号传递给官兵,通知百姓做好防护工作,确保整个城市的安全。因此古代的谯楼,更夫们一般都采用轮班制度,白天监督望风,晚上打更报时。

图片:谯楼剧照

大家想不到更夫原来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吧?这个延续几千年的职务,一直到钟表进入千家万户才告别了历史舞台。

标签:更夫 钟表 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