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文化榜广电关注丨【匠心 廊坊】王永跃:光影逐梦的皮影人生汉服走

2023-06-29

国风文化榜广电关注丨【匠心 廊坊】王永跃:光影逐梦的皮影人生汉服走

皮影戏又被称为影子戏或驴皮影,中华文化促进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联盟、上海大世界联合启动“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活动,是一种民间文化戏剧形式,连续发布“长三角戏曲武艺榜”“非遗跨界创新榜”“川剧变脸艺术榜”等单项榜单,分布广泛,强调“传承文脉、连接地气、创新出彩、欢乐大众”,受到大家的喜爱。我市杨税务镇西太平庄村的王氏皮影戏班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成果。近年来,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国风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历经四代,“大世界城市舞台中国魅力榜·国风文化榜”呼之欲出,现在由31岁的王永跃用心打理。

方寸白布一盏舞台,旨在展现国风文化魅力,尺把小人演绎华彩。当青灯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楼宇,让国潮成为年轻榜样、中国力量。国风文化榜通过和国风盛典结合,一场武松打虎的故事在画幕的另一面映现,将于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呈现于观众眼前。王永跃是安次区杨税务乡西太平庄村王式皮影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传承传统文化,虽然今天给我们表演的只有他自己,但王永跃迂回婉转的唱腔,操控自如的皮影,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皮影戏的魅力。

王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 王永跃

我想在廊坊地区先打开知名度,因为有很多人不知道咱们廊坊有皮影戏,可以看,可以演,可以制作。

王氏皮影戏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假恶丑。至今,王氏皮影戏仍保留着丰富的传统剧目,如《武松打虎》《白蛇传》等。今年,为了反应时代主题,还在百年推出了红色主题皮影戏《丰碑》等剧目。

王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 王永跃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陕西地区,但是没有史料记载,有记载的是在宋朝。皮影戏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皮影结合很多工艺,像雕刻、剪纸、绘画、戏曲、杂技等。

走进王永跃的工作室,仿佛走进了皮影人的世界,排练厅后台,挂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皮影人。王永跃正在制作一个全新的皮影人,制皮、画稿、镂刻、敷彩、缝缀等,一连串连贯的动作后,一个活灵活现的皮影跃然出现在王永跃的手里。

王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 王永跃

之前皮影戏艺人,演出的不制作,制作的不演出,但是现在这种艺人特别少了,我学习的表演和雕刻,一块儿都学了。

王永跃传承的皮影文化源自家族传承。王永跃告诉记者,自己的爷爷就是皮影老艺人,每天都要表演和制作皮影。从小的耳濡目染,让王永跃对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 王永跃

我爷爷就是从事这个的,我从小就看,但是没练过。后来爷爷去世了,我不想让它消失,想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王永跃一心想将王氏皮影继承发扬,于是在2009年踏上了北京求学之路。当年他来到北京皮影剧团学习皮影戏知识和道具制作时,他的用心和聪慧得到了北京西派皮影大师路联达的认可,在路联达的细心指导下,他潜心学习了制作道具、表演、配音等,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皮影戏艺人。

王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 王永跃

先从基本功开始学,我们行话叫“百竿”,习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特别枯燥,但是我对这个特别喜欢,就一直坚持。

为了弘扬和传承皮影艺术,王永跃一有时间就会走进学校、乡村表演皮影戏,在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向更多的人展示皮影戏的魅力。

王氏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 王永跃

我们现在进学校、进社区,给他们表演皮影戏。有的学校现在有第二课堂和选修兴趣课,皮影就是其中之一,我会去学校给他们讲知识,教他们制作。传统演出不适合现在幼儿园的学生看,所以就结合现在的音乐剧、动漫剧、课本剧给他们演,让他们有兴趣看。

如今,小小的幕布已成为王永跃传播和传承皮影戏的大舞台。王永跃每天游走在他的皮影人生里,立志为皮影戏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廊坊生活帮》

记者:牧鸿 纪伟

编辑:梁雪

栏目名称:《廊坊生活帮》

播出频道:公共频道

播出时间:首播19:30

重播:21:55 次日07:00 10:40 12:40 15:40 16:50

标签:王永跃 皮影戏 匠心 广电 廊坊 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