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务必背熟唐代“二世祖”韦应物,写下一首清新淡雅的诗,苏轼很是喜爱首必背

2023-11-05

有务必背熟唐代“二世祖”韦应物,写下一首清新淡雅的诗,苏轼很是喜爱首必背

唐代诗人韦应物本是个十足的官二代,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因为家庭的原因,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他得以担任皇宫侍卫,輮以为轮,而且是唐玄宗的近侍。仗着背景深厚,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韦应物年轻的时候没少惹事。打击斗殴是家常便饭,不复挺者,甚至还窝藏过亡命之徒,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街上的百姓一看到韦应物,金就砺则利,就如老鼠见了猫一般。而且年轻的韦应物不学无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大字不识得几个。

安史之乱爆发,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唐玄宗逃到了蜀地,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韦应物的家庭也出现了变故,庇护他的许多政治资源都一下子消失了,他感觉到以后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于是开始立志读书,后来又在各地为官,并且喜欢拜访隐士、宴饮名流,逐渐在文学圈子小有名气。没想到,就是这样嚣张跋扈的“二世祖”韦应物,经过一番努力!后来竟然能够成为和王维、孟浩然齐名的大诗人。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浪子回头吧。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所以,他写的诗歌都比较清新淡雅,就仿佛是一杯淡茶,却淡而有味,用心品读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艺术美感,更可以领悟到朋友之间深深的情谊。

此时天空飘着雪花,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清冷,我们不妨沏上一壶清茶,感受韦应物写的这首经典之作《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这首诗作于唐代兴元元年(784)秋,作者时任滁川刺史。全椒,即滁川,今属安徽省。全椒山,即全椒神山,在县城西30里,有洞极深。据王象之《舆地纪胜》: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诗写作者在郡斋中思念友人,欲携酒前往,共慰风雨之夕,但又落叶空山,友人乃野鹤闲云,无处寻其踪迹。

这首诗语言平淡致远,通俗易懂,平平淡淡,并无出奇的地方,但在情感上,该诗显得格外丰富充沛,意境又远 ,情韵悠长,耐人寻味。除此之外,在这首诗中,写景与抒情的相互结合,景与情的相互交融,浑然天成,营造出了一幅幽邈清寒的自然环境,抒发了诗人对山中友人的怀念与牵挂之情,与此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心中淡淡的寂寞心绪。

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

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

颈联表达欲走访之意。诗人继续想象: 不如自己带上酒,在风雨交加的晚上赶去慰问山中道士,互相温暖孤寂的心以解脱内心之苦。“远慰风雨夕” 中的 “风雨” 照应 “今朝郡斋冷” 中的 “冷”,“冷” 的感觉仍在继续。

尾联交代写作的原因。欲走访,又有所顾虑。道士在山中行踪本不定,落叶又漫山遍野,早已掩盖路径,不知道何处去寻找道士的踪迹。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上树木之多,而且还写出了山路之远和幽深;不仅写出了找不着道士的无可奈何,还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孤独之情的无处化解。“落叶满空山” 中的“空” 照应诗的开端“冷”。

全诗虽然只是淡淡写来,但都是作者所思所想,而且这些想象又都化作了鲜明的形象,内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如山中生活的清苦,用“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句,引用典故,极有特色。欲访,又担心不能相遇,用“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这个想象中的画面,尤富韵致,激发人的联想,使人品味不尽,堪称佳句。作者对山中隐者的这种深情厚意,当然不是无缘无故,它反映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志愿。

标签:韦应物 苏轼 寄全椒山中道士 山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