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延期新型学徒制让“招生即招工”照进现实确定延

2023-10-26

近日,感谢广大考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特此公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2022年4月25日来源: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责编:蒋宇骏审核:王龙龙复核:王岑予留言爆料,广东省人社厅联合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省工商联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通知》,在全省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将在集团性企业、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毕业年度学生学徒制培训试点,试点企业可以申领培训补贴,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为5000元~8500元。

所谓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以加快适应产业发展的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企校合作,组织有培训需求的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新转岗人员,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从业人员开展的“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工与学深度融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效改变了以往职教学习“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学徒”们被分配到企业后,在双元制导师(企业师傅和学校导师)指导下,在企业的两三个不同岗位轮训,掌握了多项技能和技术。

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制有两个最显著的特色,即双主体和双身份。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是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这样的育人模式,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诀,也是制造企业效仿的模板。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现代学徒制。例如瑞士的“三元制”、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现代学徒制。就国内来说,职业教育院校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只有现代学徒制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这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世界上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推广实施现代学徒制,有助于打通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最后一公里”。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正当其时。一方面,经过学徒制培训的新员工确实更出色,更适合企业。这些经历了“学徒”生活的新员工更认可企业文化,很快就能融入企业。更重要的,企业氛围也发生了变化,团队学习和切磋技艺的的氛围越来越好。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以前教学和实际存在许多脱节,现代学徒制的成功试水,为破解职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学校重教不重用、企业重用不重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技艺传承和现代科学知识传播的有机糅合。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正当其时。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我国的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合适的路径选择。虽然企业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现阶段现代学徒制依然无法解决企业投入风险的问题,诸如税收减免、购买服务,提供专项经费补偿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隐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政府在推进现代学徒制中该如何作为,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需要完善多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方面,应建立财政支持制度。包括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政策等。同时,应完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是衡量人才培养标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建立项目监督评价制度。政府以制度形式规范项目发展秩序,但是监督主体要由第三方社会组织担任。尤其是教育等有关部门应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检查,保护学生利益,防止学生变相成为“廉价劳动力”。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存在“校热企冷”的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企业担心留不住人才,为别人做了嫁衣。为破解难题,现代学徒制提出“招生即招工”的模式,给予学生双重身份,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在国内一些城市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双重身份主要通过两份协议书确立。一方面,入选学生与企业签署有关培训时间、内容与薪资待遇、出师等方面的“企业学徒协议书”;另一方面,学生与学校签订有关学校学习时间、内容、奖学金与毕业等方面的“学校培养协议书”。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能够将学校教育和岗位针对性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合力培养出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毕业之后也可以马上到企业效力,能够有效地摆脱“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困境。

(原题为《北青快评 | 新型学徒制让“招生即招工”照进现实》 作者 吴学安 来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照进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