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纳普哲学系列(2):科学思想的底层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的源头

2022-06-16

卡尔纳普哲学系列(2):科学思想的底层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的源头

实证主义是19世纪由法国哲学家孔德倡导的。他将人类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哲学。孔德批评了形而上学追求过去一切事物的起源和绝对真理的倾向,认为没有办法证明它们。孔德说,经过2000多年无意义的争论,没有一个有争议的理论最终得到证实,因此,孔德提出,应该从神学和形而上学阶段上升到实证哲学阶段,这是人类认知的最高阶段。他主张哲学应回到实证主义的方向,以逻辑性和科学性为基本原则,通过观察和归纳经验现象,可以经验地获得自然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和指导未来的行动。这是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孔德虽然开创了实证哲学,但他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证哲学方。这项工作是由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完成的。19世纪末,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马赫基于实证主义精神,提出了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感觉主义”标准。马赫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包括颜色、声音、压力、空间和时间,我们通常称之为“感觉”,马赫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元素的综合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元素。如果任何概念不能简化为感官要素,那就是一种心理虚构,没有实际意义。在他看来,物质、运动和法律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人们生活中有用的假设。因果律是人们心理的产物,应该被功能关系所取代。此外,马赫强调,科学定律是对观察结果的总结,而不是先验真理。他不同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猜测。爱因斯坦称马赫为相对论的先驱。继马赫之后,德国哲学家施利克接替马赫成为维也纳大学的哲学教授。后来,以施利克为核心,形成了著名的维也纳学派,其中包括一批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卡纳普年轻时就是其中之一。后来,他成为维也纳学派的主要代表。施利克的思想受到分析学派哲学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1930年,施利克宣布,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将终结哲学之争,建立终极哲学。这种哲学是基于方法上的逻辑。几年前,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中骄傲地宣称,哲学问题已经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后,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倡导的分析哲学被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所吸收。同时,他们也继承了经验哲学家休谟的二分法命题: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经验科学的所有命题都属于综合命题,可以用经验来证明;一是分析命题。数学命题和逻辑命题都属于分析命题。证明分析命题的方法是演绎推理。一个全面的命题只有经过经验检验才有意义。总之,逻辑实证主义区分了有意义的命题和无意义的命题。区别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经验来检验。例如,我们说“所有的人头都比牛头大”。虽然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但它是可以验证的,所以它仍然有意义;例如,如果我们说“上帝存在”,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不能被经验所证实,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批判了所有纯粹的形而上学问题,例如“世界的本质是虚无的”。卡尔纳普批评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是荒谬的,因为海德格尔用“无”作为名词,然后说它是某物。卡尔纳普说,这个实体的存在长期以来被其定义所否定,所有包含“无”的句子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逻辑实证主义拒绝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大多数哲学问题都不是真的或假的,但无意义的逻辑实证主义是基于逻辑和经验的。除了分析命题外,任何命题只有在表达经验、可以证明或证伪时才有意义。后来,卡尔纳普进一步将“确认”替换为“确认”。卡尔纳普认为,确认原则只坚持弱可验证性。经验科学的命题永远无法得到充分的证实,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证实。现代科学也证明,经验命题没有绝对真理,只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程度是用概率来衡量的

总之,逻辑实证主义将逻辑分析方法与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相结合,将形而上学从哲学中排除,试图建立科学哲学。他们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经验命题,因此它们是无意义的错误问题,应该从科学中清除出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