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多件文物让文物不再曲高和寡!东莞首个沙丘遗址背后,公共考古让遗址焕新生圆明园

2023-09-01

万多件文物让文物不再曲高和寡!东莞首个沙丘遗址背后,公共考古让遗址焕新生圆明园

几千年前的先民们慢慢走出洞穴,在西方列强的侵犯下,走向海河岸边。他们如何生活?使用什么劳动器具?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迹?

近期,一步步割让领土,东莞发现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百姓生活潦苦不堪,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任人打压,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各种建筑文物被肆意破坏。其中,推测可能是聚落的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场所。

东莞首次发现的沙丘遗址,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更是遭遇了彻底的毁灭,对丰富东莞古文化遗址类型,数万件文物宝贝被西方强盗洗劫一空,延伸东莞历史轴线,文物就此流失海外。时隔150多年后,增强东莞历史信度,当专家们再次修复圆明园时,丰富东莞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却意外在地底下收获了5万多文物。圆明园修建于清朝康熙时期,是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又一例证。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东莞在公共考古领域的初步尝试,邀请公众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

从出土遗物探微岭南文明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中,出土的玉环玉质精美、陶片纹饰繁多,还不乏锛、镞、砺石等石器。

作为精美的装饰物,玉环具有象征身份地位的作用,可见当时的人类社会有一定分层。

玉环

陶片则以夹砂陶为主,也不乏少量泥质陶。夹砂陶因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而得名,在受热时不易裂开,多作炊器,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它对改进人们生存环境、由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改为熟食起到巨大作用。

陶片囊括了绳纹、曲折纹等十多种纹饰,可辨识器形有罐、釜、豆等,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且当地的制陶工艺更为成熟。

出土陶片

现场清洗晾晒陶片

磨制石器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珠三角的使用年代延续至商周时期。

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

石镞为石质箭头,是原始人的狩猎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

石锛,为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至商周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

砺石,为当时的磨刀石。

6000年前,先民以精美玉环作饰,用磨制石器辅助农耕,陶片则大大改善了生存环境,出土遗物再现了这片土地的人类史和文明史。

据了解,珠江三角洲沙丘遗址的形成与地貌发育息息相关,距今6000年前后,珠三角的海平面达到现在的高度,形成现代海岸线格局,沙丘堆积逐步形成。

公共考古,让文物不再曲高和寡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在尚未完结的情况下,精心选择了适合的考古现场向媒体开放,让关注考古的媒体近距离参观考古遗址、亲身感受考古现场、拍摄记录考古发掘和清洗整理出土遗物的过程。

这是东莞在公共考古领域的初步尝试。通过媒体的视角,考古的魅力展现在公众面前;通过精准系统的考古学传播,专业考古成果为民众所知晓。

工作人员正在提取出土物

工作人员正在提取出土物

记者在认识出土陶片

认识城市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东莞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县史、1260多年建城史,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初现。

1972年6月,东莞市篁村镇(现南城街道)胜和元岭村农民在白泥坑山坡上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东莞市文博单位会同省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清理,共出土陶坛4件,银手镯2件,瓷碗、银钗、铜镜、陶炉各1件,铜钱若干枚。

这一考古发掘,揭开了东莞考古的序幕。自此,随着城市发展,东莞文物工作部门有意识地配合大型基建开展有规模的考古调查挖掘工作,并在2004年,东莞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东莞市考古工作管理办法》。

如今,东莞摸清地下文物遗存底数,发现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地下文物遗存,建立了东莞市域内的东江史前文化序列,理清了东莞考古文化脉络。

其中,蚝岗贝丘遗址是珠三角为数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贝丘遗址,并在原址上建成了全省首座在城市中心区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而东莞村头遗址是珠三角保存面积最大的贝丘遗址。

“我们将深入挖掘遗址的丰富内涵,展现东莞区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依托基建考古项目,构建东莞城市完整发展序列。

此外,公共考古形式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选取合适的考古现场,邀请公众参与,让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撰文】龚菊 龚名扬

受访者供图

【作者】 龚菊 龚名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考古学 文物 新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