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皮灵芝珮宋代帝后座椅的特色舊藏和

2023-08-28

枣皮灵芝珮宋代帝后座椅的特色舊藏和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宋代帝后的座椅,镂空透雕,有着怎样的特色?

帝王宝座,饰小灵芝,往往是穷极一朝人力物力的巅峰之作。唯有一国之君,枝叶杆。,才能取最好的材料,靡费不惜;选最好的人工,细致打磨。

故而其成品往往金碧辉煌,华光璀璨,仅在视觉上都能营造出逼人的锋芒,使群臣百姓,不敢直视。

象征着江山的龙椅,往往还承载着传承千秋百代的使命。毕竟帝王坐于龙椅,就如坐镇江山,龙椅不稳,江山安在?

但毕竟木寿有终,再好的工匠与技艺也难以帮助木椅抵过漫长岁月的消磨,故而现存龙椅,即紫禁城太和殿中尚存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也是经过现代人工复原才得以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故宫太和殿髹金漆云龙纹宝座设计图

而若是追及前代,那些帝王龙椅早就在连天兵祸与朝代更替下,彻底隐没于历史的厚尘之下,甚至成为灶火中的木柴、垫桌脚的木板。唯有帝后画像,还存留些许踪影,以供后人追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宋代,品品宋代帝后的座椅,有着怎样的风情。

宝座

在宋代帝后画像中,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发现其座椅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宝座和靠背椅

宝座自诞生起,便是专供以帝王为首的尊贵人士使用,通常只有宫廷、府邸和寺院这等地方才会设有,往往被置放于气氛庄严肃穆的场所,专居中位,还在旁侧设置屏风、香几等托衬,来进一步显示宝座主人的无上地位。

太和殿内陈设

在宋代帝后画像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宋宣祖(赵匡胤之父)、宋太祖、宋真宗后三人的座椅为宝座。

以时间顺序排列,我们先欣赏宣祖之座。宣祖是在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被追封的,故而此图实则为太祖时期所绘,图中宝座也是画家想象创作而成,更多地反映出太祖时期宝座的风格。

此件宝座靠背不高,搭脑与扶手出头处均是圆雕而成的曲颈龙头,髹金漆作色,颈部兜转也矫健有力,龙口中还衔着珠穗,将富贵威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靠背被锦绣披覆遮盖,但我们还能看到扶手与椅侧面的装饰,朱漆为底,描金作龙纹等饰,满目煌煌之气。牙板作壸门造型,足间装雕花罗锅枨,四足还分别锼雕出如意云头样,精雅至极。

宋宣祖坐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配套脚踏亦不简省,形制规整,大约呈长方须弥座样,束腰颇高,各处雕饰,四足还作龟足,虽无宝座之色亮眼,亦将腿足高高托起,以显坐者之尊贵。

而太祖赵匡胤的宝座,则是所有宝座中最有气派的。这幅坐像画中的赵匡胤面容丰硕,与史料记载中的“天表神伟,紫面而丰颐,见者不敢正视”相合,宝座更是独特。

它整体形制较宽大,太祖坐于其中还有较大的富余空间,这样的设计更能显示帝王端坐江山又容纳天下的气势。上部与宣祖画像颇为类似,搭脑与扶手出头处仍然是口衔一悬三珠穗的龙头(亦有说凤头),但其他处的造型却有了极大的转变。

座上三面作低围栏样,以方材交接一圈,转角刚厉端方,各处空阔疏朗,在围栏上方嵌龙装饰,又在横竖材的边角涂金漆或装鎏金饰件,似为草叶和云纹,金光辉熠,与朱色互相映衬,此乃天家之象。

宋太祖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宝座腿足间牙板为经典的波浪式壸门造型,腿足下方接托泥,四角小足落地,壸门下方的中心还锼雕出一朵凸起的如意云头,十分别致,整体造型颇似缩小尺寸的壸门榻。

虽然看面腿足被遮挡,但我们大概能从同造型的脚踏推测出其造型,或设两个并列壸门口,搭配两朵如意云头,可见其比例之精准,设计之匠心。

整体造型以直线为骨,曲线作饰,虽然还保留着浓厚的早期高榻特征,但风格偏端方雅致,已经能与前代唐代富丽柔雅的家具明确区别开来。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为何太祖的宝座会呈现出与其父不同的风格特色?究其文化源流,正如史料所载:“太祖服用俭素,退朝常絁衣裤麻鞋,寝殿门悬青布缘帘,殿中设青布缦”、“乘舆服用,皆尚质素”。太祖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且自作表率,故而帝王宝座也稍微摒弃了些许迷人眼的富贵之色,还隐隐可见到后面宋代家具成熟后的特色。

最后一例宝座来自《宋真宗后像》,宋真宗有四后,我们要谈到的这幅是仁宗生母李皇后的画像。

比起前面两例,此件宝座在尊贵之气的表现上显得稍微逊色,整体颜色以金色为主色调,朱色变成装饰色,仅在各横竖材上作间断的箭头纹样。

在以人作参照物的前提下,其形制也似乎稍显狭小,但经典的搭脑扶手出头处作衔珠穗龙头设计并未更改,故而看起来更像是搭脑扶手略施变化的扶手椅。

宝座上部各处用材偏纤细,下部腿足则显得格外健硕有力。四足方材直足落地,仅在腿间施横枨加固,除了隐约可见的细小壸门牙板,其腿部设计可以说是简素至极。配套脚踏设计倒是仿前代壸门榻样,显得颇为别致。

宋真宗后像 故宫博物院藏

靠背椅

靠背椅是宋代帝后画像中最为常见的座椅样式,各例稍有不同,其中又大概可按装饰程度略分为两种,即华丽派与素雅派

华丽者多在早期,如宣祖后(赵匡胤之母)像。其靠背被锦绣遮盖,但仍能清晰看出搭脑为拱桥样曲线,两端还上翘内收,颇似牛头。而下面腿足和脚踏甚至纹饰配色都与前面提到的宋真宗后像十分相似,可见此乃宋代早期后像座椅的经典设计。

宋宣祖后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仁宗后(曹皇后)像中还有着不同的座椅形式。在曹皇后的画像中,甚至两旁还有侍女随侍,在宋代帝后像中尤为特别。

其上部仍然是标准的搭脑出头作龙头设计,不过龙头雕琢尤为精细,曲颈瞠目,口衔宝珠,可谓是栩栩如生,赫赫生威。

腿足间装雕花罗锅枨,四足亦锼雕出连绵的云纹样,其曲线起起伏伏,流畅自然,这一设计与宣祖的宝座腿足颇为近似,不过花枨位置更高。

配套的脚踏亦继承了一些前代特色,仍为高榻造型,腿间作并列的云纹透光,其线条变化稍增繁复之感,四角还用龟足托承,堪称扶手椅中的精雅之作。

宋仁宗后坐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看过了后妃座椅,我们再来看看帝王座椅。在宋代帝王画像的座椅中,有着一个十分经典的靠背椅造型,它始于宋高宗赵构的画像。这一件靠背椅继承了曹皇后座椅的特色,只稍微改变了配色和脚踏。

高宗座椅的脚踏上使用了更多并列的小云头样透光,显得更为精巧可人,还稍微提升了四角下龟足的高度,嵌雕花角牙在看面做出拱桥般的造型,十分别致。

宋高宗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且此时的帝王座椅已经全身髹红漆,金色与红色泾渭分明,不再交相辉映。椅披的风格也随之改变,其多用素净的黄色或白色织物,在搭脑下方与椅面和后足交接处分别系带安装,脚踏上似乎也使用了相同的织物,与朱红色的椅子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一经典造型甚至稳定地沿用到了度宗画像中,只是雕琢花纹的精细程度略有不同。以理宗坐像轴为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的是,腿足和脚踏上的云头纹如犬牙差互,比起高宗时呈现出更为精细硬朗的特点。

宋理宗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看过了迷人眼球的靠背椅,我们再来看看相对简素的靠背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靠背椅多半都来自北宋太宗以后的帝后画像。

这一现象或源于其时统治者的个人心态。真宗、仁宗等人屡屡提倡节俭之风,仁宗甚至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禁止朱漆床榻等物,连熬夜工作后喝一碗热羊肉汤都要斟酌再三。

以哲宗像为例,其座椅搭脑出头处仅可见一圆弧,四足方材直接落地,腿间仅饰光素牙板与横枨加固。脚踏还是延续了高榻造型,但其壸门透光的线条已经相对简省了许多,四足则还是用敦实的龟足托起。

整器造型透露出一种明代文人偏好的简素清新风气,但又缺少了明式家具的深厚韵味,说是帝王座椅都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宋哲宗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特殊

在众多座椅中,有一例座椅尤为独特,不仅在宋代帝后画像中罕见,在历代帝王画像中都可算得上罕见,那就是宗的座椅。

这件座椅尤为宽大,以至于坐像中都没有画到扶手和腿足两边的样子。比起说是座椅,倒不如称其为床具,但英宗背后又确实有靠背板,其造型设计,实属罕见。

靠背板上部若山丘耸起,搭脑的两侧直接雕出曲颈龙样,龙头丰硕威武,鬃毛胡须卷曲飞扬,威势慑人。而下方则左右各接低矮围栏,围栏还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透光,下部装板,设计独特。

腿足也并不像其他座椅为四足,腿间空阔,而是装板雕饰,满面朱红之色,隐隐可分辨出如意云头纹样。配套的脚踏造型近似座椅,亦十分别致,四面各以不同的尖角小足落地,以曲线连接,如波浪起伏,意趣非凡。

宗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造型虽然罕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同例,在《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中,我们便看到了近似的座椅。

不过这一例的靠背尤高,上缘甚至和坐者头上的帽子高度齐平,腿间也似乎为如意云头形的透光做法,而非仅浮雕作饰。

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横向对比宋代各帝后画像的座椅,其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各自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北宋更偏简素,南宋更偏华美,当然,因为时代工艺水平的局限,宋的华美在清代面前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但总的来说,帝后画像中的座椅所呈现出的特色,既继承了前代座椅和高榻,又因其时帝王的个人心态和社会风气而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其转变的背后,暗藏着宋代历史进程的转折。

- END -

标签: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太祖 宋宣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