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十部作品北大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现在的殡葬制度就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我们的

2023-11-06

译十部作品北大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现在的殡葬制度就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我们的

“何事悲酸泪满巾,你会潸然泪下。这诚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浮生共是北风尘。他时不见北山路,但也洋溢着坚韧不拔的爱,死者还曾哭送人。”

作为一个传统礼仪大邦,无法被摧毁的爱。“从昨日文章中我们得知金晓宇常来浙江图书馆借阅阅读,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为此我们馆员及时整理出了馆内保存的金晓宇译著的作品。共计有十余本,而且在死者为大的观念之中,当然其中包括金晓宇的第一本译作《船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入馆或者通过信阅平台借阅。”浙江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丧葬习俗被严格遵守着。在今天社会之中,我们希望金晓宇在与病魔相处、斗争中所做的大量翻译工作,人们只需将亲人送到殡仪馆,能够得到更多喜欢阅读的朋友关注,后续所有的过程都有程序化地遵循,也希望其正在翻译著作《拱廊计划》能顺利翻译出版。作者:刘海波 盛晨编辑:付鑫鑫责任编辑:蒋萍*文汇独家稿件,不少人觉着这样方便了许多,转载请注明出处。,但古人为何会乐此不疲地遵循那样繁杂的程序呢?

早些时候,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有限,尤其是在关于新生和死亡方面有着很多的认识局限性,他们认为可以人为求神拜佛干预新生儿的性别,也认为人死之后会以“托梦”的形式再次和亲人重逢。所以在这两件事情之上,他们有着诸多的复杂情绪,尤其是对于死亡来说,古人看得尤为之重,在认识有限的情况之下,他们会认为亲人出现在梦中是有所需求,同时因为有诸多因素的考虑,他们会在丧葬仪式之上尤为看重。

从近代时期的一些社会调研来看,民间常有一个词就是“死的风光”,乡村之中评判子女对长辈的孝顺,死后的仪式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之中土葬尤为盛行的重要的原因,豪华的棺材、宏大的墓地,一切都会给后辈们带来荣耀。而且人们相信“落叶归根”,既然出生于这土地之上,也要完整地回馈给土地。当然,除了土葬之外,各个地区因为习惯的不同,还会有火葬、、水葬等形式。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生了高楼大厦的诞生,也加速了年轻人生活的节奏,如果按照传统仪式来进行,动辄数十天或者3年的守孝仪式,很难让这些年轻人保证生活,所以仪式不断被缩减。同时,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也使得城市之中火葬成为最普遍的形式,人们可以更为快速地完结仪式,送走亲人。但是,在火葬推行过程中,很多老人还是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因为他们的祖辈都是采用土葬的形式,到了自己这里,却改变了方式,而且古人讲究一个“全尸”,火化之后是与他们早期受到的理念教育具有很大不同的,因而这些老人始终在与火葬推行作着斗争。

对于现在的殡葬制度,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以北京大学的吴飞教授为代表,他提议恢复土葬,现在的殡葬制度缺少了人情味。

吴飞教授其人

吴飞教授,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代表著作有《浮生取义》、《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等。他早期的研究,在对西方文化关注的同时,也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而强调中国文化的价值。

吴飞教授于1996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师从王守常教授,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师从凯博文教授,然后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他关注的重点是中国传统的宗教内核以及经学价值,尤其是在对一些传统礼仪方面多有分析,而随着社会情形的发展,他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当许多人对于殡葬制度争吵不休的时候,吴飞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自己其实是比较认可土葬的,因为火葬其实让人很难以接受,在两千多年的王朝文化史之中,中国人一直坚守着土葬的传统,如今突然改变,对于许多老一辈人其实是很大的冲击,而且火葬过程中许多流水线的操作是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所惯行的人情有所违背的。

火葬——无情的流水线模式

吴飞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人的心中,追悼会不算是丧礼,它是一种很粗糙的模式,所谓的‘131’:念一遍悼词,鞠三躬,绕一个圈,这不是仪式,不能算是丧礼。丧礼仪式最重要的是告别之前的吊唁和守灵”。

死亡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受的,尤其是面对亲人的逝去。但是随着现在殡葬制度的发展,人死之后第一时间被拉到殡仪馆,然后开始准备追悼会流程,预定追悼馆,而且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就必须完成追悼仪式,一切就好像被赶着进行一样。

在追悼完成之后,便需要对遗体进行火化,毕竟殡仪馆本身也是需要盈利的,不可能就放着尸体不管,每天都会有新的遗体进来。所以一切都有着固定化的程序,在火化的时候,因为市场化的主导,亲人们还沉寂在悲伤情绪之中的时候,还需要亲手将自己的亲人送进火化炉。

逝者的亲人也需要排队拿号,所以在殡仪馆之中也能看见一堆排队等候的身影,他们排队交钱之后,便需要拿着小票慢慢等待,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是很大的重击。

在火化的时候,殡仪馆为了能够充分燃烧,是需要对尸体进行特殊化处理的,然后便被推进火化炉之中。但是因为人体有些骨头是很难烧化的,这个时候,工作人员会拿着个铁锤一顿砸,就像在敲水泥一样,把它们敲成灰粉,然后倒进骨灰盒之中,而这个过程之中,往往会散落在桌子之上。对于这一切,等待的亲人们可能并不知情,最终交到他们手上的便是一堆骨灰。

要知道,“挫骨扬灰”可是古代针对的做法,但到了今天反而成为了常态,也正是这些观念的存在,才是一些老人始终不愿意接受火化的重要原因。

吴飞教授也正是在不断地调研过程中,看到了火葬与传统丧葬形式的差异,因而才有提议恢复土葬的说法,因为相较于中国传统礼仪的人情味,火葬完全是将其消磨殆尽。

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念

在为什么支持土葬上,吴飞教授给出了三个观点:

土葬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上下已经沿袭了数千年,如果到我们这里断掉,是不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放弃?

由于火葬技术不够成熟,火葬会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这与我国所提倡的环保格格不入。与此同时,随着火葬的人越来越多,公墓的面积越建越大,而且公墓通常采用的是水泥大理石结构,很难被大自然给降解掉。反而是传统的土坟在几十年后会随着时间渐渐消失,根本不会对土地造成任何伤害。

人是一种高级情感动物,人被烧成灰烬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完全就是当成垃圾处理了。这样的做法没有人文内涵,也是对死亡的一种亵渎。

确实,已经延续数千年的习俗,如果突然舍弃,对于谁来说都是难受的,在早期的氏族社会之中,通过现古挖掘可以看到他们已经有组织地在生活区附近设置丧葬区,而到了三代时期,人们更是崇尚于丧葬,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墓葬的发掘,也能看到当时社会之中对于丧葬的重视,而到了秦以后,更是能够看到土葬对于人们的生活影响之深。

就如吴飞教授所说,今天的火葬技术依然是不成熟的。火葬的快捷,高效,节省资源等优势使得它得到大量的推广和普及,但是火葬本身也是会产生大量的燃烧污染的,而且按照今天的公墓形式,动辄就是大理石的建筑,大量的水泥使用反而是对土地的一种破坏,要知道水泥、大理石等让大自然自然降解那可能是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反而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在传统社会之中,土葬推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它之前的丧葬仪式。人死之后,有停灵、守灵等仪式,人们会好好和自己的逝去的亲人做场最后的告别,也能释放一下自己悲痛的情绪。但如果是现在的火葬制度,人死之后,立即送到殡仪馆,之后便是举行追悼会,根本不给人反应的时间,人们常说现在的人情冷漠,透过这种形式还是能够看到一些的。

传统丧葬文化是“陋习”还是“人性之需”

生命是有终点的,任何人也必然都是要离去的,但如何心安地走是古人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古人常讲“遗愿”等等,古代的帝王们常常在世的时候就为自己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寝,并且还是定期视察一下,人们是眷恋人世的,但是谁都不能和自然抗衡,坦然面对倒是很正确地选择。和那些帝王们不同,普通人只能选择一口好的棺材,带走一些生前眷恋的物品,但也正是这样,却能让很多人了却很多人的执念,土葬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土葬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埋葬方式,这种将身躯回归自然的做法,来自我们骨子中对于土地和自然的尊敬和信赖,而且土葬拥有着一套十分完整的流程,不同身份的人对应着不同的土葬规格。即使是平民之家的百姓,也会尽可能为死亡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从传统丧葬习俗来看,它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也有着重要的精神内核存在,与火葬不同的是,土葬会给人缓冲的时间,毕竟亲人突然离世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果只是匆匆送走,反而会加深人内心的悲伤。

如果从情感因素来分析,传统丧葬文化并不是一种陋习,相反它有着诸多的寄托,有着道德的约束,也有着亲人的思念,它能将亲人的情感得到一次最大的的释放。俗话说生离死别是人最割舍不掉的情感,但很多时候,连好好告别都做不到,那确实有点荒唐。

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传统丧葬文化能持续数千年之久,必然有其优势,也有其价值存在,如果一味否定,这样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像一刀切的做法更是不近人情的,在一些推行火葬的地区,反而在人火化之后依然将其放在定制的棺材之中,不仅没有节约土地资源,反而增加了复杂程序。

如何走出丧葬困局?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为何抵触火葬。还是因为火葬往往伴随着高昂的费用,追悼会需要钱,火葬场需要钱,之后还需要购买一个高昂价格的墓葬,这一切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很难接受的。现在有一些人炒出天价墓地,动辄几十万的“风水宝地”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要知道很多人活人连房子都买不起,怎么可能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呢?

因此,想要走出丧葬困局,最重要的是需要对市场做好监管,让很多人能够负担于此,不要让很多人觉着“死不起”,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在丧葬过程中体现更多的人情味,这个社会需要人情,人毕竟不是冷漠的动物,亲属本身就是沉浸在亲人离去的痛苦之中,如果仅仅只是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那么就很难让人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丧葬行业要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人性化选择,保持最大的人情味。在这种形势下,然后有步骤地推进,也能让更多人接受火葬的形式。

中国人信奉“落叶归根”,也许是骨子里的那种执念,才让很多人始终接受不了新的形式,只是在现实面前,很多人也只能无能为力。

标签:北京大学 丧葬 亲人 习俗 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