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告别人世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文震亨

2022-03-30

食告别人世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文震亨

回顾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那里是文人辈出,老祖宗根据自己的经验为我们整理出了很多的简单生活道理。

里面包含了人生的哲理和处世的智慧,生活精致,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千百年儒家思想的熏陶,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在《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与人不和,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阵阵书香的味道。这江南钟灵毓秀 人杰地灵,劝人养鹅;与人不睦,这儿的人们多次大规模地掀起反抗浪潮,人们对气节是十分地看重,劝人架屋。”这句话就是讲我们邻里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与人不和,所以,劝人养鹅,在当时明末清人袭来之时,与人不睦,这儿的人们多次大规模地掀起反抗浪潮,劝人架屋”看到这句话,同那清人传檄而定的北方相比,可能很多人会纳闷:与人不和时,天壤之别。记得以前的中学课本中,为何要劝人养鹅与架屋,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事情呢?

会有这种理解也不奇怪,毕竟这又是“不和”又是“不睦”的,连《论语》都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那跟人有了矛盾,用一些奇特的手法报复回去,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有很多人说,鹅是一种比较凶悍的家禽,见了生人会伸出脖子来啄人,所以养鹅容易得罪人,破坏邻里关系。

与人不睦,这儿的人们多次大规模地掀起反抗浪潮,劝人架屋:盖房子是一件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盖起一栋房子,主人常会耗尽家财,而且会精疲力竭。

当然,这句话后面的一句才是“精华”,体现了老祖宗的处世智慧,那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养鹅在古代除了吉利,还能增进邻里感情。因为一来鹅蛋可以送给邻居;二来鹅又是一种十分团结的动物,遇到险境时,它们会一致对外,从养鹅可以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人际间的隔阂也就慢慢消除了。

古人盖房子,需要大量的人工,这时最能体现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生活在农村的朋友都知道,盖完房子人们常会摆宴席,请邻居来喝酒吃饭,这样邻里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融洽。

这就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二尺巷”的故事。

相邻的两家王瑞玉和王瑞有还是五服之兄弟,因宅园边界不清,双方争执不下,将要打官司。亲友族人出面调解,化解了邻里纠纷,息事宁人,将此事圆满解决。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将两家各有一尺的夥巷两端相调换,即“王瑞有与王瑞玉场园夥巷各一尺,夥巷南头宅园各一段,王瑞玉以夥巷南头宅园退于王瑞有。王瑞有以场园西边夥巷一尺退于王瑞玉”。

在亲友族人张廷振、庭椿、宗禹的调解下,没有一方为另一方补贴钱财,双方都接受,“两家皆便”四个字,既便于生产生活又融洽相邻关系,和谐相处,化干戈为玉帛。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是指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帮助的时候,远方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能及时给予帮助。

老祖宗的这些处世的智慧真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这些智慧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这都大多来源于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尤其是冯梦龙写的一本“奇书”——《智囊全集》,

冯梦龙在写这本《智囊全集》时,就说:“天下无余智”,这意思就是——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于此。

《智囊全集》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被称为“千古谋略第一书”。

里面记载了从先秦到明代的各种小故事,全部正史和笔记、野史,不仅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谋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机智。

小故事里藏着大智慧,冯梦龙将这一个个故事讲给我们听,再由这一个个故事中解读出人生的智慧。

看书最重要的是能看懂,尤其是对于这样的古书来说,要是全都是文言文,我们不太能看懂。

而这本《智囊全集》,和其他的是不一样的,因为这本书是有白话文解释的,是特别由中华文化大讲堂做的注释、讲解,而且里面有冯梦龙的全部总述和评论,还所以对比其他版本注释要更详尽也更容易读懂。

标签:王瑞有 王瑞玉 冯梦龙 智囊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