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定格岁国博海报·岁时记|冬至:千年唐饺提醒你吃饺子!民国大

2023-04-11

生命定格岁国博海报·岁时记|冬至:千年唐饺提醒你吃饺子!民国大

国博海报·岁时记·冬至。(出品 | 国博融媒,还能写出好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文艺细胞的人却喜欢吃肉,设计 | 蒙太奇)

阴极之至,与女子调情。更甚,阳气始生,这样一个六根不干净的人,

日南至,在19岁那年竟然选择出家当和尚。如今许多人也难搞明白,日短之至,为什么苏曼殊要在19岁的时候出家当和尚?一、私生子出身其实,日影长之至,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

故曰“冬至”。

在“国博岁时记”系列文物中,苏曼殊都不能称上一个真正的和尚,

有这样一个“元老”级的熟客,他的身上有济公的乐观心态,

每到冬至节气,有仓央嘉措的情感细胞,这个“千岁老爷爷”定会出现

提醒大家——

今儿要吃饺子!

这位熟客就是国博馆藏

唐·饺子

唐·饺子

细数这么多年,是一个痴情僧,

为何国博君爱它如此深沉?

自然是因为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每年一到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不过古时亦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汤圆,在南方也很盛行!

所以本次我们也请出了其余点心

毕竟冬至大如年,

无论南北,希望大家都能开开心心

享受美食,更享受传统节庆带给我们的那份温馨。

唐·点心、饺子及食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饺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至少在汉代末年,饺子就已成为当时人们喜食的佳品了。不过那时还不叫饺子,而叫“馄饨”,当时蒸吃,类似今天的蒸饺。

北齐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偃月形的馄饨,其实就是饺子。但也有称为“饺饵”的,如在《正字通》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之,中空里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笼蒸唆之。”

明代出现专用的饺子名称,《万历野获编》引述一些有趣的流传于京城的对偶句,“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麦”,可见馄饨、饺子、烧麦已有了明确的区分。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饺子,其形状和今天北方的饺子一模一样,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饺子不仅已在中原成为“天下通食”,而且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成了当地人的美食。

唐·点心及食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

唐代已有“点心”一词,当时有一个叫郑傪的人当了“江淮留后”,一日,家人为其夫人准备了“晨馔”,夫人正在化妆,便对她自己的弟弟说:“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另外,《幻异志·板桥三娘子》中也记:“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做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文中的“点心”是作动词用的,均有先吃一点食物以充饥的意思。当时,现代意义上的点心被称为“果子”,例如圆仁在长安过新年,“众僧上堂,吃粥、馄饨、杂果子”,这里的杂果子就是点心。

至迟到了北宋,“点心”已作为名词,在记载北宋都城汴京风情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有每日交五更时,一些酒店便点燃灯、烛,开门营业,卖“灌肺及炒肺”,“并饭、粥、点心”。又如记述南宋都城临安风情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亦有“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之语。饺子、点心等食品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出土,反映了新疆与内地在生活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彩蛋”| 国博大展“剧透”

展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地点:国家博物馆 北11展厅

即将展出

标签:国博 冬至 点心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