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中华文化一根钩针、一团毛线,一朵“祥云”,看非遗传人变变变二十四

2023-06-19

播中华文化一根钩针、一团毛线,一朵“祥云”,看非遗传人变变变二十四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0日讯一根钩针、一团毛线,陈再潘参与举办全马来西亚华人舞蹈节时欲以震撼人心的鼓乐作为开幕表演,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后,便想以九面广东狮鼓串击,栩栩如生的“祥云”从手中诞生。4月10日下午,并由陈徽崇提供音乐创作。该表演便是二十四节令鼓的雏形。天人合一 鼓动人心某日,武汉商学院以“民俗文化与武汉非遗钩编技艺”为主题的国学小课,陈再潘阅读《四季》时接触到二十四节气,在该校校史馆正式开讲。

当日,深深被其“美丽”所触动。于是,在武汉商学院校史馆,陈再潘向陈徽崇表达将二十四节气与鼓乐结合的想法,该校数十名学生在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线钩编技艺第四代传人凃洁的带领下,两位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共鸣使他们一拍即合,以毛线为纽带,共同创作了由二十四面广东狮鼓及鼓手组成的“二十四节令鼓”。谈及二十四节令鼓的构想,一同感受传统钩编技艺。

4月10日,陈再潘介绍:“人若要与天地合一,凃洁走进武汉商学院,就需走进天地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天地之间生活和运作的时间表,为学生讲授非遗钩编课。张羽彤 傅鸿博 摄

现场,凃洁给大家传授“祥云”的钩编基本针法。凃洁说,“祥云,自古以来便寓意着人们对吉祥、喜庆、幸福的期许。钩编,看似易,实则难。”凃洁的示范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示范完毕,凃洁走到同学中教学。编织过程中,凃洁也向学生们介绍着编织技艺的历史。

编织技艺起始很早,甚至先于文字而出现。在原始社会时,人类利用树叶和兽皮来蔽体、在渔牧生活中结网捕鱼,成为编织技艺的起源。人类将编织技艺不断发扬光大,不仅充分利用各类动植物等天然纤维,编织出生活用品,更研发出多种化学纤维、矿物纤维,使人类生活更舒适便利,编织的历史可谓是一部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发展史。

体验非遗钩编的学生中,有不少男生的面孔,大一学生雷远双就是其中之一。雷远双说,自己从小就对诗歌和传统文化感兴趣,而能够亲手体验一些传统技艺,是他参加国学小课的原因。

武汉商学院从2017年起开设国学小课,通过讲述文化故事与技艺操作相结合,至今已把茶道、剪纸、楚菜、古琴、书法等多种非遗文化主题小课搬进了校园。(长江日报记者谭芳 通讯员詹燚 张茂圆)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标签:非遗文化 涂洁 钩针 武汉商学院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