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彩剪流年藏族大妈用一根针赚了800万,星巴克爱马仕都抢着和她合作,凭啥纸雕花

2023-08-09

韵彩剪流年藏族大妈用一根针赚了800万,星巴克爱马仕都抢着和她合作,凭啥纸雕花

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发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刺绣技术更是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的智慧结晶,开发校本课程多样化,然而随着老一辈刺绣匠人的离去,不断丰富课程体系,新时代年轻人沉不下心、握不住针,一批优秀的校本课程涌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纸雕》,刺绣技艺几近失传,共同欣赏纸雕花韵、彩剪流年。纸雕又称刻纸,再加上顶尖时尚潮流的强劲冲击,是剪纸的一种,刺绣艺术屡屡被逼到边缘。

她凭借手里的一根针,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纸雕在民间流传极广,不仅年赚800万,历史也很悠久。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一把刻刀,还成功让中国的民族刺绣走出国门,一张纸,让精美实用的藏羌绣惊艳世界。

杨华珍是土生土长的阿坝姑娘,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跟很多藏民一样,从小生活在物质匮乏的村里,衣服鞋子都要自己做,破了也要缝缝补补一直穿。

所以杨华珍还不会拿筷子,就先学会了拿针,她的刺绣启蒙老师就是勤劳的母亲。小时候不管家里多么贫困,母亲都会把孩子们收拾得整整齐齐,衣服破了也不是简单的缝补,而是会在上面绣出美丽的图案。

有这样精通刺绣的母亲,自然杨华珍在针线方面也很有天赋,七岁的时候她就给自己做了一个布娃娃,此后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刺绣功力日渐增长,包揽了家里的所有手工针线活。

等到十四五岁的时候,杨华珍精湛的手艺在村里已经远近闻名,新嫁娘会提前几个月来找她缝制嫁衣,凭借这门手艺,杨华珍还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

但是在绣制的过程中,杨华珍发现,她会的图样都是来自母亲,村里的长辈,还有自己偶尔迸发出来的灵感,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她想要找到更多更美的样式,于是高中毕业之后,杨华珍跑去学了摄影,这个插曲让她暂时放下了针线。

因为那时候传统藏羌绣都是藏民自产自销,除了自己织补衣服,给乡亲做做嫁衣外,几乎没有别的销路,所以那时候杨华珍还不能靠这门手艺吃饭,只得暂时搁浅。

虽然当时的刺绣手艺不能养活自己,但学习的摄影却让她成功创业,20岁不到的杨华珍就在自己家乡开了第一家婚纱艺术照相馆,这在九十年代初期是非常新鲜的,那时候杨华珍一年光靠照相馆就能赚到一万多,成了村里有名的万元户。

杨华珍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些年她用自己独特的审美,用手里的镜头记录下了很多人间美景,这些都成了她后来藏羌绣的灵感源泉。

2008年,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浩劫席卷了川蜀大地,报社需要一名了解当地情况,熟悉当地语言的现场记者,于是杨华珍第一个申请前往汶川现场。

刚一到这儿杨华珍就被眼前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景象惊呆了,她举起相机强忍泪水拍下了眼前的一幕幕,记录下了那些催人泪下的画面。

当时灾区的景象,让她不能平静,所以事后杨华珍加入到了灾后重建的队伍。她辞职回乡,将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捐了出去,但是她明白这样不是长久之计,灾民想要重建家园必须要学会自给自足,自力更生。

于是她重新拿起了绣针,手把手地教村里的妇女藏羌绣,然后再将这些绣品卖出去,虽然利润微薄,但是大家有事情做就不会觉得心慌,有手艺能赚钱就有了希望。

但这些也只不过是小打小闹,要想真正让这些拥有技术的绣娘自给自足,就得有更大规模,于是灾难过后,杨华珍回到阿坝从全村挑选了十几个手艺精湛的绣娘,来到成都创建了藏羌织绣协会。

创业之初也是困难重重,设计图样传统重复,不够时尚,绣品太大太厚携带不便,更重要的是她们找不到合适的销路,单纯依靠每天零星的游客不足以维持生计。

好在这些困难的日子杨华珍都挺过来了,她大量翻阅做记者时拍摄的图片,从中寻找灵感,将传统和时尚相融合,慢慢地藏羌绣品就在川蜀大地上火了起来。

藏羌地区是一个古老的融合地区,是藏族和羌族通婚之后形成的,常年生活在川藏地区山村之中,以天地万物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被称做云朵一样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心意的方式,在这片藏羌融居的地区,以前的女儿家有了心仪的对象,就会把心思融入针线,化作一个个美丽的图样,送给英勇帅气的阿哥,而刺绣的灵感大部分来自于广袤的山川河流、天上飘过的云朵、漫山遍野的山花。

姑娘们就用手里的针线,将大自然的馈赠变成了一门古老的艺术。

不仅如此,藏羌绣比起其他的刺绣更讲究实用性,所以藏羌绣品中还融合了藏羌编制、桃花刺绣等工艺。

藏羌人是劳动民族,这种刺绣的起源就是用来织补磨破的衣服,给手肘、裤脚、领口等位置加固,让衣服更加耐磨耐穿。

所以藏羌绣不同于苏绣的精致娇贵,对布料的选择也无需过分挑剔,而是更在乎实不实用,也正是因为如此,藏羌绣更易于用在各种服装服饰上。

但杨华珍的刺绣又与传统的藏羌绣不同,她在传统绣法的基础上,将多年摄影积累的艺术灵感与时尚大胆融合,创造的图样精美,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民族气息非常浓郁。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愈发重视,杨华珍的绣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藏羌绣,在一针一线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杨华珍的藏羌刺绣协会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发展壮大,平时除了制作销售绣品,还招收徒弟,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徒弟学成回乡之后,成了本省本市的藏羌绣非遗传承人。

杨华珍就这样用手中的一根针,将藏羌绣推广到了全国各地,不仅帮助村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还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不仅如此,杨华珍的精美设计还引起了大量国际品牌的关注。

美妆品牌植村秀的经典洁颜油,多年来除了产品本身备受消费者喜爱之外,其精美的限量包装也纷纷引起抢购热潮。

2014年,植村秀的设计师找到杨华珍,给了她两个洁颜油的空瓶子,让她根据产品设计两款外包装图样,并留下20万的定金。

这份工作杨华珍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绿茶的瓶子上绘着茶花取名“生生不息”,琥珀的瓶子上画着抽象图案取名“三生万物”。

原本杨华珍并没有过多在意,但是没想到这两款产品批量生产之后,成了当季爆款,植村秀又给了杨华珍100万的设计费和产品。

植村秀的这次成功也引起了很多国外品牌的广泛关注,星巴克随后找到杨华珍,请她为星享会员卡设计外观。

杨华珍以藏羌民族文化为创意元素,以黑色和金色为主色调,设计了一款兼具时尚感和古老民族文化的卡片,一经上市销量爆棚。

这些大大小小的订单,为杨华珍带来800多万收益的同时,也让这种古老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随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找到杨华珍,其中不乏梵高博物馆、爱马仕、巴宝莉、欧莱雅等等。

杨华珍为hairconer设计了一款以56个民族为元素的包装图案,寓意民族大团结,取名《五十六朵花》,这个设计后来又被梵高博物馆看中,并用在了香水、唇膏等很多文创产品上。

杨华珍还有两幅非常知名的长卷《莲花化生图》和《十二月花》,爱马仕的代理商在一场展览中看见这两幅作品之后兴奋不已,于是找到杨华珍买下了这两幅设计版权,经过细微的调整之后做成了丝巾,每条出厂价10%的收益归杨华珍所有。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牌向杨华珍抛出橄榄枝,但她并没有盲目地扩张发展,而是从设计到图样的绣制都坚持精益求精,绝对不在速度上妥协,因为对她来说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容不得半点马虎。

如今64岁的杨华珍签约成为爱马仕的设计师,主要负责藏羌绣系列图样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杨华珍不仅要考虑到爱马仕的服装皮革材质,还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最重要的是每一款图样产品,杨华珍都要跟爱马仕的产品设计师反复沟通,哪怕是一朵三瓣小花都要明确它代表的含义,组合在一起的每个图样都要有精准的注释。

杨华珍说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民族文化被曲解和误读,文化输出必须要严谨,避免居心叵测之人借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歪曲抹黑。

除了跟国际大牌的合作,杨华珍还以故乡的山川“墨尔朵”为名,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包括服装,箱包,饰品等等,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海外。

另外在成都她还有一家墨尔艺术工坊,在这里可以免费体验藏羌绣技,店长也是杨华珍的一位学霸徒弟,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她将这里当作博物馆在打理,觉得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在川藏地区藏羌绣也快速得到传播发展,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设计专业已经开设了藏羌绣课程,教课的老师杨白兰也是杨华珍的爱徒。

她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妹,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杨华珍开始跟她学习藏羌绣,后来开始自己设计图样,如今也开始教学徒,在她看来这种传承非常奇妙。

尽管一路走来,杨华珍要花心思教授爱徒们技术,也要忙于商业接单,但她对自己的技艺也从未懈怠,至今已经出产了超过4000件的绣品,并且还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华珍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她将古老劳动民族的智慧、传统的民族文化,与时尚潮流完美融合,让精湛的藏羌绣技得以传承发扬,让世界看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信仰,古老东方的文明和艺术并不比西方文艺差,相反更加渊远流长。

说到以后,杨华珍有着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期待,她有五十多名亲手传承的爱徒,而这些徒弟在全国各地又教授了千百个藏羌绣的传人,他们会继续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

杨华珍的人生宗旨是要不断地追求完美,即便知道不可能达成完美,也要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才是人生奋斗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风艺术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时尚品牌致力于对传统艺术的研究和发扬,未来还会有更多杨华珍这样的艺术匠人参与其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古老文明和艺术像藏羌绣一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看见古老东方的千年文明和智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标签:杨华珍 爱马仕 藏族 刺绣 星巴克 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