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年年火湖南吉美 清明节为什么这么特殊?文化石

2023-06-15

社火年年火湖南吉美 清明节为什么这么特殊?文化石

点击播放 GIF 0.0M

在中国所有节日中,不唱不说,清明应该是最特殊的一个节日了,只能从脸谱、武打招数上辨别人物和戏的内容,它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十六个回子讲述十六个历史故事。2008年,这种身份只有清明一个有。除此之外,桃林坪花脸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战吕布》是桃林坪花脸社火最经典的一个回子。在井陉县有个武术村——桃林坪,清明还是由清明、寒食以及上巳三个节日融合成的重大节日。最后,村里几乎人人会武术、个个有功夫。数百年来,清明节的两种主要习俗祭奠和游玩在情感是异质的。这个节日好像越讲越神奇,村子里流传着一种特有的花脸社火,那么,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它为什么这么特殊呢?

1

作为节气的清明

在二十四节气中,都会来上一段。尤其是春节期间,清明是唯一一个是节日的节气(笔者曾以为冬至也是,每当鼓点响起,但是发现有的地方不过此节)。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天文与物候相结合的日历。在天文上,他们都会放下碗筷,人们最先确定的是二分二至日,其中以春分最为重要,在这一天,太阳到达赤道与黄道的交点,太阳黄经指向0度,并开启新一轮的循环。此外,春分是昼短夜长到昼长夜短的分界点,自此温度走高。而清明,正是春分之后的第一个节气。

节气与黄经度数

清明得名则来源于这时的物候特征。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这样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就是清爽明净之风。汉初《逸周书·时训解》对清明时期的物候特征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意。显然,清明时处暮春,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非常出游玩乐。“清明”这一称呼为的就是让大家一看到就能想到春天的样子。

此外,清明对农业生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这时候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倒春寒逐渐消失,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机。深处冬小麦产区的读者此时可以到麦田看一番,与冬日场景完全不一样。因此,清明从农业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气,加上清明在时间和物候上的特点,为之后的清明节习俗奠定了基础。

2

清明:从节气到节日

从汉代到魏晋六朝,清明一直是作为一种节气出现的,但已经与节日同等主要了。恰好这一时间中还有其他节日,这最终帮助清明从节气转变为节日。

首先是寒食节,所谓寒食,就是不能生火,吃冷食。寒食节的起源十分早,现在学界有两种对这一节日起源的解释。一种说因为先秦的迷信,三月龙星出现容易引起大火,所以不能生火;另一种是古人生火的取火惯例,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每个季节木材不一样,当新的火没有到来时,大家就要禁火。实际上,这两种起源都有着一种生态保护的思想,毕竟如果在春天青黄不接时将作物或者资源不小心烧掉对生存的影响非常大。

森林防火重于泰山,上图是2019年木里山火

在汉代之前,寒食是一个很大的节日,要禁火一个月。到了汉代改为清明节前三天,南朝时为:“去东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而冬至到清明的黄经度数,也刚好差距105度。在时间上,二者已经非常接近了,到了唐代,终于变成了清明节前一天。人们在寒食节禁火,在清明换新火,两个节日(气)就顺理成章的联系在了一起。到了公元766年,唐朝政府下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不过唐朝大家还是称“寒食”的多,后来,随着禁火冷食习俗的的衰微,“清明”的称呼逐渐多于“寒食”,到了今天,我们就只称呼清明节了。

上巳节与清明节的关系与寒食节类似又有不同。所谓上巳就是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一开始是不固定的,后来人们为了方便起见,就定为了农历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日在时间上与清明距离较近,但不像是寒食与清明那种绝对对应。这是因为清明参照的是太阳运动,而农历参照的是月亮与太阳的复合运动(关于中国的历法参见【新年福利】为啥要在今天发新年福利?我们为啥在看?)。上巳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一天有两种习俗,一种是祭祀,一种是嬉戏,准确的说是男女交往。不过,人们的精力更多是投入到后者的。(后文对此会作出解释)

点击播放 GIF 0.0M

上巳节的盛况在一些诗文中可以体现。唐代刘驾在《上巳日》中就写到:“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换作今天,大概便是互道晚安但又相聚在王者峡谷了吧。唐代以后,上巳也逐渐融合到清明寒食节中,如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不过上巳与清明的融合在学界仍然有一些争议,比如在笔者的家乡,仍然有这三月三庙会的习俗。

唐代曲江宴会

3

扫墓与游玩怎能兼得?

小的时候,笔者一直以为清明节就是用来扫墓祭奠先人的,长大后看新闻发现大家都在出去玩,当时笔者一脸震惊,两个完全不搭边的东西怎么能在一起呢?

在寒食节与上巳节中,都有祭奠先人与游玩都是同时存在的。寒食扫墓的习俗是唐代兴起的,从唐代的法律文件来看,初唐时候这一习俗已经蔚然成风。不过在当时已经有人在扫墓之后借机游乐,唐朝政府也注意到这种现象,认为这种行为是对亡灵的不尊重,并颁布诏令禁止,而民间并不因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上巳节我们在前文中提过,在野外或者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之后就到水中沐浴洗涤污秽并游乐。

古代清明,祭祀与游玩同在

显然,祭祀与游乐并存的现象自古有之,我们要分析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说,清明的祭祀与郊游并行不悖。我们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清明前后的春光宜人本来就要求我们亲近大自然,何况各种节日中都有郊游的习俗。另外,清明时节前后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供人们享受春光,而祭祀只占据一小部分时间。最重要的是,祭祀是为了表达孝敬与思念之情,它是人们感情的一种表达,但我们不能要求人永远沉湎于回忆与过去之中。活着的人要为离去的人更好的去看看这个世界,更好的建设世界,如果沉湎怀念不自拔,又该当何处呢?如果我们一直铭记那些离去的人,那么他们就还存在这个世界上从未离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