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准备了吗储朝晖|百年后教育更需要改进依法带

2023-09-08

好准备了吗储朝晖|百年后教育更需要改进依法带

▲作者:储朝晖,经过全国人大三次审议草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作者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100周年纪念会上报告整理稿。

我今天准备讲的主题是百年后更需要教育改进。

教育改进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10月23日正式表决通过。该部法律分为六章五十五条,是追求好教育

我查了一下《辞典》,分别从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监护人和社会对家庭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划分和规定。这是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教育改进这个词历史上没有。最早的是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唐钺、朱经农主编的《教育大辞书》,又一部教育领域的重磅法规。《家庭教育促进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家庭教育促进法》一共分为了6章,该辞书主编就请陶行知写了“教育改进”词条。但是陶行知当时写词条的时候主要是从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以后的一些活动来写的,主要的内容为家庭责任、国家支持和社会协同、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方面,事实上没有追源和概念界定。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100年前的情况,是一部指引性的法律。1、家庭教育的规范概念是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表明教育改进是千年中西会成的概念。当时教育改进是一个必然产生的过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2、孩子犯错,特别是儒家独尊以后,家长会受处罚吗?《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到1840年中国战争出现失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然后融入整个世界体系,这个过程当中事实上有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融入,有痛苦,也有相对快乐、欣喜,经过这样一个现代化过程以后,在100年前,中国当时包括蔡元培、黄炎培、范源濂的一些教育先贤和西方包括杜威、孟禄的一些教育先贤碰到一起了,还包括当时是他们学生辈的郭秉文,陶行知,蒋梦麟、张伯苓这样一些人,们走到一起讨论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然后就形成两个字的共识:不实。这两个字现在回过头来看非常准确,非常到位。

正是因为这个“不实”,所以杜威1919年到中国来两年多以后,在1921年离开的时候,中国这些教育家们送别他的时候就有一个托付,请他回去推荐一个善于做调查的人到中国来做教育调查,这样就推荐了孟禄。为了安排孟禄到中国来的调查活动,成立了后来建立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三个机构之一实际教育调查社。经过孟禄的一段时间调查,还有当时陶行知、王卓然等人陪同孟禄一波的调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推进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就是改进。

从不实到改进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我用了“中西会成”这个词,这个“会”不是用三点水的“汇”。三点水的“汇”主要是一种物理的汇,这里的“会”主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基础上相互了解形成的内心心灵的会、精神的会、思想观念的会,这才是关键的。所以我觉得大家首先要意识到“改进”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当中中西会成的结果。

中华教育改进社就是在这种会成的基础上成立的,如果没有中西会成的这样一个潮流,没有中西教育前贤的共识与同心协力共谋改进,没有教育改进思潮,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就没有中华教育改进社建立,就不会有中华教育改进社。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才有了中华教育改进社。

中华教育改进社本身建立后,它就成为中国教育改进的责任承担者、履行者。因为有前面这样的过程,所以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以后,它的职责就非常明确,当时中华教育改进社确定宗旨就是“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问题,力谋教育改进”。在后来的一次活动当中,中华教育改进社又提出,“本社今后对于教育之努力,应向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需要之方向进行”。这里讲了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本国国情”,第二个“生活需要”。本国国情是什么呢?要通过调查;生活需要是什么呢?要通过在生活当中去了解。所以这跟后来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都有直接的关联的,可以说锁定了这两个关键词,中国国情与生活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建立以后发起了调查、年会、国际交流等各种有效的教育改进,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研究社团,也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就如同王老师讲的,它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

中华教育改进社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起了一系列的调查,不光参加世界教育会议一下子就写了四十余个调查报告,又通过年会推进,当时每次年会都有几千人参加,现在做几千人活动可能很很平常,但是在100年前,每次活动几千人参加是难得的。今天我看我们线上活动同样也有几千人参加,但是我们技术条件完全不一样了。再就是发起国际交流,参加世界教育会联合会会议,对世界新教育的参与与互动,郭秉文还曾任世界教育会联合会副会长和亚洲分会的会长,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改进。

教育改进本身的目标,按照陶行知在“教育改进”词条里面写的就是追求好教育。教育改进就是追求好教育的一个方法,一个途径,一个方式。这里对这个方式特点作一个归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下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教育改进社,就是因为对教育改进的特点还不太了解。第一它是平缓的,它不是革命,不是颠倒重来,不是推翻;第二它是渐进的,没有时间限定;第三它是理性的,不是情感占主导的,主要是理性驱动;第四是广普的,从大到一个国家小到微观的一个个体、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都可以做改进;第五是优选的,在其他各种方式当中,是经过这些教育先贤反复筛选出来的方法,是相对来讲更好的一个方法;第六是可持续的,陶行知在“教育改进”词条里面用一个说法,要“继续不断的改,继续不断的进”,所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教育改进的范围大到教育方针,小到微观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更加细微的对个体的诊断,所以这个方法可以用在教育的一切方面,凡是一切不好的地方都可以用改进,这是它的一些基本特点。

教育改进的三大法宝

归纳一下当时所进行的教育改进,我认为有三个法宝。第一个就是思想、思潮、理念、理论、学术、想象,就是有这些组成的整个的一个整体,就是思想类的资源,包括当时的新文化、新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第二个最关键因素就是调查与考察,明确问题与改进需求所在。当时用调查这个词主要是针对中国内的国情与教育状况的调查,而考察主要是针对对国外的考察,这是当时人用这个词的时候的界定。

这里我只点几个大家都知道的当时的调查,包括黄炎培、孟禄做的调查,以及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后的调查对中国教育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大;当时考察影响比较大的有吴汝纶考察日本,郭秉文、张伯苓到美国去考察,考察回国以后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变化,都对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发生了重大的改进作用,这些都是典型的案例。

第三个法宝就是试(实)验,陶行知在他的文本当中用得比较多的是“试验”,有一些学者也用“实验”,事实上两者有差异。它基本上都是设定一个假定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假定。陶行知办的晓庄试验学校,还包括后来的育才,包括梁漱溟等其他人搞的乡村实验,都是试验和实验。当时就讲“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试验学校为一切教育改进之大本”,从陶行知这句原话可以见得当时对实验的重视。

思想理论、调查与考察、试验与实验,这三个东西是评价、衡量教育是不是具有现代性的重要依据,前面讲的培养健全人格是内容的标准,这里是理论与方式方法的重要参考标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肇始或者现代教育的推动者。

教育改进本身就是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器。因为中华教育改进社曾经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当中发挥的效用和作用。事实上我们现在依然是这样,100年后希望推动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要用教育改进。因为教育改进这样一个方法的优势或者它的特征就是先要做出判定:我所做的这个事儿是改进还是改退,是改优是改劣,是改善还是改恶,如果这个判定没有做出你就去贸然去行动,那么就有可能就是改退、改劣、改恶,不是改进、改优、改良。经过评估以后再采取行动这个方式本身就更具有优越性,更具有判定后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改进的包括教育内容、方法、理论以及制度等各方面,我们要要做什么改进就必须要有这样一个程序。

教育改进的方式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跟改革不一样,改革可能要政府发文,要一个系统的安排,要一个机构来组织。改进也可以是一个机构,也可是一个系统,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来做,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就近进行自己的改进,这一点是改革不具备的;改进者可以形成团队,也可以单干,这是教育改进的好处。所以我讲无论城乡,人人都可以参与改进,处处都有改进的空间,时时都有需要改进。这样一来,改进本身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一直可以进行下去。

为什么当今教育更需要改进

我们中国教育仍然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所以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表明教育依然需要不断地改进。

那么当今教育为什么更需要改进呢?

这是由于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总量增长了,教育的标准提高了,教育本身的多样性、个性化的程度也增强了,使得教育改进需求的总量增加了。要求也提高了,方式方法需要更多样,同时需要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改进,再不是原来那个相对粗放的改进。

另一方面,教育遇到和存在的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需要针对性的改进,一一求解。随着教育数量增加,教育问题也更多了。类似于现在医院增加了,医疗技术先进了,病人生病的也增加了,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比以前更多,所以这个时候就更需要改进,而且更需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具体的改进,而不是泛泛地一般地、抽象地讲改进。

当今教育改进有了更好的条件。举一个典型的例证,最近在推动增值评价,增值评价理念1966年就提出来,在1990年以前实际上使用起来很难,为什么?计算方法复杂,计算量太大,但是有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后,很多问题都轻而易举解决。现在我们教育改进也是要用上新的技术,那么从条件上来说现在教育改进比以前更好。

更好的条件包括我前面讲的技术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评价的进步。人类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实践和评价技术都比一百年前有重要的改进和进步,在百年之前实际上主要用的是考试,但是现在很多评价的理论技术都在用。因为改进本身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要对现状做评价,若在对现状没有做评价的时候就不能解决真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去改进,所以现在评价的进步可以对教育现状进行更深刻、精准的判定,尤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为教育改进提供了更加精准、更加可信、可以参考的依据,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当然,教育当事人可能有更多、更高的教育改进需求、要求,或者更精准的需求,要求、需求改变就使得教育改进有更多的用户,用市场的观念来理解现在有更多的用户,需要教育改进的用户和推动者更多,所以今天更需要教育改进,需要更多的教育改进。

同时又有更多的人可以成为教育改进者。在100年前,我们很多人都是文盲,甚至无条件、没办法对教育及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产生深入的认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对教育的认知水平、程度远远高于之前100年前,能更多、更深入、更精准地发现问题,发表意见,也就会有更多的教育改进。

需要清醒看到,教育改进本身也存在更大的阻力与限制。我们既看到条件更好了,同时也要看到现在要真正推动教育改进,它的阻力比以前更大,限制也比以前更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个人认为是更需要教育改进,需要更大的动力推进教育改进。

教育改进在各种教育变革种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我觉得是十分明显的有:

首先是相对比较深刻、理性、系统。为什么古代人没有提出教育改进,就是因为当时没有那个条件,认识不到那么深刻和系统,在100年前有了这个条件,有了一批智慧的先贤,有了中西会成这样一个过程,才会有教育改进,所以改进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段产生的智慧的行动方式与方法。

其次是对于解决多体多面的复杂问题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讲改革下一道指令,各个地方按照同一个指令执行就行了;但是改进不是这样,改进可以有多个主体来参与,可以解决多面的问题,可以解决复杂的系统问题,可以提供多主体共同地进行改进,但不是大家按照同一道指令去做,而是各自从其站位判定自己面对的问题是什么,确定自己的改进方案,然后都通过多个角度来协同解决问题。

再者改进可以协同,不一刀切。协同改进就是在同一系统中不同主体选择个性化、差异化的角色与策略。很多的主体可以协同,比方现在讲的“双减”,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协同,而不是大家都统一行动,要真正做好必然是一个改进,而不是简单的一道指令需要怎么做就能解决, 但是各方又是在同一个系统当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作用和做法不同,跟一般所讲的教育改革不一样,更接近教育改进。

教育改进作为带有现代性的过程、方式,它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不断增强。我相信随着教育继续往前发展,随着教育的现代化的继续往前推进,改进的成分将越来越多,改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以不急不息的方式参与教育改进

当今教育最需要的改进是什么呢?有很多,但是今天不能够一个个展开讲,挑选三个最关键的来讲。

第一要对现有的教育现状与问题做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构想我们未来的教育。正好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报告,强调“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从现在世界的局势大家应该理解这里面的内涵,我觉得整个地重新构想未来的教育是我们教育改进第一个重要的任务,第一个重要的内容。

第二我们要重新沟通、理解、会成。世界已经发生新的变化,事实上有一些地方已经是剑拔张,很多局势看起来很危险,这个时候干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沟通,重新沟通,还是要进一步深层地理解,然后进一步深层地会成。从我们原来、过去仅仅从时空与技术上去进行的沟通要深化到心灵。人类为什么到这个世界,陶行知当时用了一个词叫“共生”,我觉得大家有必要再去深刻理解。

第三,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各类主体共建共创共享。不是哪一个人或组织机构决定和行动,所有的人都参与。100年前讲教育是要培养所有人的健全人格,那么今天呢?我认为一定要确立一个新的目标,教育不是比拼分数,不是比拼身份,不是比拼地位高低做人上人,而是止于人的幸福。

这三点才是今天教育所最需要做的改进。

最后我倡议大家用我们过去一直在坚持的不急不息方式参与教育改进。要推动教育改进不要想一天就把所有事都做好,但是我们一定要不急不息,既不着急我也不停下。希望我们今天参会的有更多的人来积极的参与教育改进,把教育办得更好,谢谢各位。

来源:教育改进社员村

标签:教育 储朝晖 教育现代化 陶行知 孟禄 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