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学简介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有趣事,常有百岁老人参加科举考试,也有特招梅州兴

2022-07-31

中中学简介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有趣事,常有百岁老人参加科举考试,也有特招梅州兴

很多人将如今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提并论,1971年又改为“宁新中学”,其实,直至1981年才改回“宁中中学”。,“高考''和“科考''可谓“差之一字,谬之千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高考,无非是考进“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古代的“科考''则是缘于“考而优则仕''的巨大诱惑。北宋皇帝赵恒在其《励学篇》中曾直言不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在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往往被认为是进入仕途的唯一出路,古代学子寒窗苦读,目的大多是“奋志科名”,因而“科考''的考场上有很多“屡不中屡考''的考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清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故事,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所以得知喜讯后高兴得疯了。

虽然范进中举的故事是小说,但所反映的情况并非虚构。在科举史上,像范进这样54岁还参加考试的并不稀奇。明末人谈迁在《枣林杂俎,圣集,科牍》中,记述了不少明朝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刘珠、董又莘两位进士,均为高龄考生。

刘珠是荆州公安县人,与内阁首辅张居正是“湖北老乡'',关系很好。但刘珠一直考了36年,至66岁时才在张居正做主考官那年上榜,考中进士。与曾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董又莘相比,刘珠又不算大了。董又莘在70岁“古稀之年''才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明朝官场的一个趣谈。不过董又莘长寿,一直活到90岁才去世,否则,这功名算白考了。

古代对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所以“父子同场''的现象很常见。清代史学家王西庄(王鸣盛)当年就曾与秀才老爸一起赶考。但王西庄32岁时,以“一甲第二人''(榜眼)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做了大官。而他的父亲却没通过乡试,拄拐棍时仍参加考试。据《清稗类钞,考试类》“王西庄随父应岁科考''条所述,当时有一与王西庄同年入仕的督学官员劝王父,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再参加考试?老秀才严肃地说:“大丈夫奋志科名”。

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是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据清代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人考场的灯壁上'写了“百岁观场''4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人场,并放言如果这次考不中,105岁时也考不中,到108岁时才有好运。

像黄章这样的超高龄考生在清代并不少见。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3场的考生有92人。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在乾隆当皇帝期间,如此赐予老年考生功名的不止一次,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3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现在高考考点很多,可就近参加考试。在古代,科举的第一轮考试为“乡试'',一个省或大片地区只有一个考场,是全省统一考试。至于后面更高级别的考试是全国统=考试,考场设在京城,考生要跋山涉水“进京赶考。所以,好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了下一轮备考复习中。这在考得不好的中表现最明显。

在唐代,考生考完试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天了,就在考地复习。在高温时节仍给自己安排学习,又称“夏课''。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的说法是,“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在唐代,以夏课为代表的复读之风特别盛行。夏课主要的作业是“写作文'',进行诗文创作。需要说明的是,古生考完后不离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因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考生有舟车乘坐,条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短的耗时月余,长则数月甚至半年。不少考生甚至是在地方政府或是当地富人资助下,才得以成行,所以许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待在京城,这样既免了差旅费和旅途之苦,又有复习时间。

但在唐代,考生考完不离京,除了“夏课''复习的需要外,与另一个重要活动安排也有关系,那就是“行卷''。所谓“行卷''就是考生拉关系,走后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将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贵和学界名流,以求得这些“贵人”“名人''的赏识,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自己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就得益于“行卷''。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没一点名气,他便带着自己的诗作,找到当时的文化名人、一一诗人顾况。顾况听罢笑称:“长安什么东西都贵啊,想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即所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一说。当读到《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顾况当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白居易因顾况的美言而受到主考官青睐。“行卷''其实是一种行为,乃科举腐败,但在唐朝很流行,一些考得不好、不遇的学子,只要有可能都会找门路“行卷”。

当然,古生在考完试后,最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等待放榜时间的到来,相当于现代的等待录取分数线公布。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特殊录取、破格录取等“加分”“特招''这类现象。以宋朝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区别,有点儿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取生”与“特招生”。

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进士录取机制,即进士屡考不中的考生,再参加若干轮的考试,且到一定年龄后,由相当于现代教育部的礼部特别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直接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

在宋代,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皇帝主持)3级。所谓“解试'',即唐代的州试,明清时的乡试,为古代科举考试环节中的第一级考试。唐宋时期通过解试的考生称“贡士'',明清叫“举人'';通过最后一次殿试的考生称“进士'',进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说的“状元”。

能通过乡试,成为贡士、举人也是很难的。因为乡试很难考过,所以各个朝代或多或少对乡试都很重视,“屡考屡不中''的考生也都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照顾办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拥护。

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太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也就是,说,连续参加15次进士考试,也没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机会。

考生要等到这种照顾,并不容易。15次考试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到获得特赐进士时,少说也到了当爷爷的花甲之年,因此时人称这种“特奏名”为“老榜”除了“特奏名''这种特殊照顾的情况,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当然不会少了花钱“买分数''“买录取通知书”等腐败现象,如在明代,进人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例监”便是花钱搞到人学指标的学生。

标签:科举考试 考生 高考 董又莘 王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