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何处有春风荐书|如何选书?如何选好书?金庸关门弟子这么说写作家

2023-08-31

家国何处有春风荐书|如何选书?如何选好书?金庸关门弟子这么说写作家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每年出版的图书数不胜数,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层次。这可视为对传统教育理论的一种概括:个人应当先求知、立志,书海太广,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徳修养,时间太少——如何选书便成了每个爱书人的难题。

近日《好书纷纷入眼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本替人读书、为人选书的“书中之书”。作者卢敦基积十年之力,以此为前提,漫游书海,追求家庭的和谐、国家的振兴。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的新时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捡拾遗珠,自选角度,将一些或畅销或被人遗忘的好书淘洗出来,确定立意;不要套作,略加点评,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学生习作先修个人,指明精髓,再助家国——倪家俊《礼记·大学》曰:“物有本未,连缀成篇。

卢敦基,事有始终,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知所先后,2010年获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导师是金庸,他是金庸的关门弟子。

著有《曹聚仁传》(合著)《风起云扬——〈汉书〉随笔》《金庸小说论》《人龙文虎——陈亮传》《好书总会复活》等。

他曾任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钱江晚报的老朋友,尤其是常看“晚潮”副刊的读者,对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书中文字,或许与晚潮的文章有相似见解,读者诸君不必惊讶,他就是那位作者。

两三千字内写透几点至理,八九分钟间读懂一本好书,带大家一起品读书中精髓。书中每篇文字皆短小精悍、风趣幽默,所涉书目从社会政治到经济科技,旁采博涉。

此外,文中也写到作者不少平生见闻,从历史掌故考据,到怀念故师金庸先生事迹,论高处嬉笑怒骂,忆旧时真挚动人。

【尝鲜翻书】

何谓好书(代序)

所有喜爱读书的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何谓好书?

我这一说,未免有人动问:“既然都已是爱读书的人,怎么会对何谓好书都弄不清楚?你也太低估爱读书的人了。简直怀疑你根本不爱读书!骗子!”

且慢动嗔。世界上确实有些事,我们平常觉得挺明白,但人家一问,当即糊涂,而且真的无法说清楚。比如,我们现在都是活着的人,都有生命。但如果问你“何谓生命”,你能准确说出来?不仅是你,拿诺贝尔奖的人如薛定谔,也不一定能准确说出来。又比如,我们都生活在时间里,但是,何谓时间?如果是我,除了拿出手机点开时钟示意外,别无回答。自以为明白的事,有时要说清楚真不易。

何谓好书?这个问题的难度当然远逊于前两个。但是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也非易事。

一开始,我为自己这本第二部读书随笔集作自序,就打算写这个问题。此书编了一年左右。等到编完,自序方才下笔。

“好书就是经典!”这是一个最常见的回答。当然,这个回答肯定没错。经过历史选择的、经久不衰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在中国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在欧洲如《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肯定都是好书。话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是今人的研究,会特别揭示经典的确立过程,从而证明经典并非天然生成,常有变迁。这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经典的非经典性。

另一个常见的回答是,好书只针对读者自身而言。对我而言好就是好书!别人的标准不关我事。人以为蜜糖,我以为。很正常,各有各的兴趣爱好。这个回答,当然也不能说全不对,然而否认了人类和社会的共通性,显然也走偏了。

我们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多少要考虑科学性,简单地说,就是要尽量摆脱个人视角,最好要有可度量的明晰标准,减少歧义。这是我们身处的科学时代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我尝试对“何谓好书”给出的答案是——好书,就是所有水平高于“我本人”的书。

这是从学习的意义上来定义的。读书,如果被视为一种学习知识、提升自己认知水平的活动,那么,水平高于我的书,对我来说都属好书。而自己的水平,自己应该是比较清楚的。随便哪一本书,翻开读上几页,先不评论好不好,只问它的水平高不高于“我”,“我”值不值得继续看下去,心里边马上会有一个较明确的答案。当然,完全看不懂的,比如对我而言,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学等,看不下去,但我知道它的水平确实比我高。

而且,用这个标准,也能回答“好书为什么是变化的”这一问题。道理很简单,对十来岁的一个人而言,世上的好书实在太多。但当你三四十岁,视野渐宽,所知亦多,好书就自然而然地少下去了。就如郭靖,既习《九阴真经》,再看见一本《越女剑谱》,大抵就不会再兴奋了。

当然,上面不过是从一方面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我们今天在地铁、公交或是身处那种嘈杂纷乱的场合,也时常看见有人看手机看得如痴如醉、如饥似渴。他们有的竟然也是在看书,当然看的则大多是网络文学。这个时候,你能说那些网络文学对他们来说不是好书?

这就揭出了好书的另一个维度——能给读者娱乐的,都是好书。至于这种娱乐有没有导致正事荒废,是否玩物丧志,那是另一个问题,此处不谈。

如果一本书的水平既高于我,也让我读起来很开心,那应该就是雅俗共赏的好书了吧!

又有人会说,那样的好书似乎不多。然而,事实上,那样的好书还真不少。不仅不少,而且越来越多,正如我所感:“好书纷纷入眼来!”

为什么如今的好书越来越多?我也是思索了许久才明白:在如今这个高度复杂的现代化社会,各种进步都由微小的进展集合叠加而成,很难找到那种一言千钧、乾坤立定的决定性发现了。但也因此,具体而微的发现如雨后春笋。看来,是到了该改变我们的进步观、同时也是好书观的时候了!

我这部读书随笔中所写到的书,毫无疑问都是好书,而且大多是比较新的好书。信息化时代,社会一日千里,今天如果再一味读旧的好书,未免也太没劲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标签:金庸 卢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