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一座难求华夏民族的礼仪源自什么时候?谈谈古代女子德育的传教图书馆

2023-08-24

馆一座难求华夏民族的礼仪源自什么时候?谈谈古代女子德育的传教图书馆

中国是华夏民族,还陆续有年轻人来到图书馆寻座,自古以来是讲究礼仪之邦的国度,皆失望而归,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灌输与统治。

那么华夏民族的礼仪源自什么时候,可谓一座难求。,通过"华夏民族"这四个字可知中国自夏周朝代就已经出现,已经注重礼仪方面的事情。

一、作揖行礼讲究方式

作揖是华夏民族礼仪中的一种,据史料记载,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的区别,作揖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这样手势面向他人做出。

不可做反,

反了就是骂对方。

在正式场合作中,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在国内古装影视题材中,作揖这个动作是两人见面时经常做出的一种礼节性动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装影视中,越是朝代的久远,作揖的动作幅度越大,动作越标准。

在影视剧《三国演义》中,

两人对拜作揖的镜头实在是太多了,徐庶与刘备在离别的场景中,徐庶作揖时已经躬成90度,而刘备作为回礼也是同样深躬而拜别。

这说明作揖在早期的朝代中是很神圣、庄严的一个礼节,那时的人们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深入骨髓,忠、义、孝处在同等的地位.

在那个时代很少有小人的思想谋利,

谋略都是坦荡荡的大谋而崇敬,

而不是阴险狡诈的小人作利。所以儒家思想到如今也是值得大众来借鉴学习的。

还有一种说法,作揖的由来是因为凶恶的动物"年"。

在远古时候,这个非常凶残的动物一到冬天出来寻找食物的时候会伤害农户、良田,人经常被吃掉。偶然的一次,

人们发现"年"惧怕火苗,

于是大家在家中点起火堆已驱赶它。

等到天明后,邻居们发现都相安无事,于是纷纷作揖表示祝贺,表达一种良好的祈福。此后,便有了过完年后串门之间互相作揖的习俗。

二、古代女子德育的传教

古代女子见面行礼的方式被叫作请安。请安的动作在古装影视题材中也是可以经常看见的。

请安为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身体往下蹲,

口中说出"给谁请安",

通常用于下对上或平辈。

在影视剧《红楼梦》中,大部分都是女性角色,不管是千金之间,还是丫鬟和之间的见面礼节都是请安来开始。

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贯穿在整个华夏民族当中,

女子的礼节上是含蓄的。

更不会向西方有的国家见面行亲吻礼,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意识形态。

到如今,中国也没有表达见面行亲吻礼这个礼节形式。古代女子的德育一定是遵从三从四德,相夫教子。

《女儿经》

是儒家专门针对女子道德教育进行编撰的文化典籍,其中蕴含丰富且颇具借鉴价值的女子德育思想。

这种德育思想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是当时民国女子学校必修的女课。女子要讲究修身立德,修养指的是一个人在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通过言语举止表现出的外在形象。

它是衡量一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肉眼参考标准。

比如坐要端正,走路要如履薄冰

一样。出嫁后为人母更要谨慎行事,切不可与夫家争执。

对女子修养培养的方法是母亲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断反复对女儿教育,女儿自己也特别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

《女儿经》对女子修养的教育从为人女持续到为、为人母,甚至到老死都还恪守着道德准则,不做失礼的事。

勤俭持家、不能和公婆争执,

不可嫌弃婆家贫穷,

要给夫家生孩子传宗接代等,这在未出嫁母亲经常教导的方面。

其实现如今的社会,对一个已婚女士的家庭形象评判就是看其

否做到勤俭持家。

节俭思想而言,虽说其提出时由于当时封建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人们消费能力低,女子不得不做到缝缝补补的节俭行为。

但倘若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能力急剧提高,

我们是否就可以毫无顾忌的铺张浪费?

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自然界的给予是有限的,自己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没人不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因此,勤劳节俭仍然是当下要提倡的优良道德。

《女儿经》虽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思想中带有很多封建色彩,但是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还是值得借鉴学习。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来对待。

《女儿经》对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暂的,是长期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这一过程是贯穿一生,因此,不会出现像当今社会中出现的短暂道德模范代表现象。

总结来说,《女儿经》要求的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是

细说长流

型,在生活中日日反复、终其一生。

这一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当然,它的实行离不开社会环境支持。

它的这一道德教育在封建礼教的社会环境中有了强大的社会监督后盾,因此在当时实施的很好,同时也被流传至今,为后人所熟知。

家庭的和睦

主要是夫妻之间的相处。

同时,夫妻之间的相处也最能体现女性家庭道德。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在良好夫妻关系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人们常说"男人需要女人来",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都是女性决定的。

因为,自古以来女性都是家务的担当,这一点可以从

古代丈夫称呼妻子"内人"

得到证实。现在,虽说"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被革除。

但女性对家庭生活中的繁琐事务还是免不了主要责任。因此,处理好夫妻关系是维持家庭和睦的基础,更是

女子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石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想必现在很多的家庭中墙上不少都写着这样的一幅字。

三、作揖文化是待人处事的礼仪教育

社会离不开人的交往,作揖文化有助于处理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尤其在女子德育教育中

,要通过全社会学习才能高度重视女子德育的社会功能,家庭功能,以致于更好的来培养良好的女性道德情操。

同时要通过注重对女子德育外部环境的改善建立良好的现代女性道德规范。当然女子德育教育中提倡的无才也不是要女子什么都不知晓、什么都不会。

而是

强调女性的谦卑

,只有真正通晓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奉行待人处事皆谦的原则,才能体现女子真正的德育教育在当今的时代。

不同时期女子德育的内容虽然有所区别,但在大的层面如守孝道、自爱、谦恭、节俭、和睦等许多优秀传统女子道德文化却在不断变化中流传下来。

人们应当积极的层面区借鉴这些规范,

正确认识女性道德教育文化内涵

,对创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作揖文化引申出的女子道德教育,三从四德中的女德的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

被赋予与社会时代相适应的内涵。

合理吸收其思想中的贞、勤、孝、谦等内容,可以对当代女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提供借鉴之处。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积极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当今女子思想道德教育中来,将传统女德进行现代解读十分具有必要性。

社会是一个极度开放与包容的大环境,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

的到来给这个环境又增添了许多外来元素,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现在社会中已有一些现象表明,很多人已经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各种APP的根本是人自我对外的一个个性展示。

利己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

,铺天盖地。做什么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考虑周围的人,情感变得冷漠,不懂感恩。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家庭和谐,从而不利于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建设。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使双方互相尊重,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想一想,自古中原地区的中国华夏民族,对邻邦外国称之为蛮夷。

之所以叫蛮夷正是

我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

从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大到传统的礼仪之交,小到具体的作揖文化,无时无刻不体现礼仪礼节的道德教育与约束。

外国邻邦都以华夏民族为榜样,从各个层面向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至今仍在被国内外学者研习。

参考文献:

《论语》

《女儿经》

《资治通鉴》

文/林伯南

标签:礼仪 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