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美的告白曾国藩: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荐书审

2023-10-11

给美的告白曾国藩: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荐书审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我们常说“富贵之家”,他连续致信曾经恩惠于己的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何为“富”?何为“贵”?简单说, 汇 报与阐发其对人类审美教育的一系列见地,富是物质上的,遂率先完成西方历史上对此专题所做的最为深入的探讨——《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自称此乃“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心满意足的事情”。此书也让席勒实至名归地成为欧洲最早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席勒之所以选择书信的形式与奥古斯滕堡公爵交流,而贵是精神上的。想要贵,一方面是由于公爵的慧眼与慷慨令其铭志难忘,必须通过读书。

曾国藩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写信给对方无疑是为了表达一种无以复加的敬意。1791年夏,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诗人巴格森(Jens Baggesen,读书之种子也。”

他希望子孙后代不以有钱为荣,1764—1826)在第一次获得席勒不幸去世的错误消息后,而以读书为荣。曾国藩十分重视后辈的读书学习,特意举办了追思仪式。后来,常常以身作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教导后辈们知书识礼。

01

读与不读,同时也了解到席勒当时的财务窘境,人生大不相同

读书与不读书,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差别也不明显,但是从五年十年看,那就是天差地别。

有人说读书无用,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尝到过读书的甜头,多读一本书,将来就会少说一句求人的话。

有人说读过的书什么也没记住,但其实知识已经像每天摄入的营养一样融入身体,无声无息,滋养着灵魂。

读书是人生的分水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非复吴下阿蒙”,这是鲁肃对吕蒙的评价。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古往今来,皆是如此。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却是最公平、最好走的路。

唯有读书这条路,不看重出身,不看重天赋,只看重努力和付出。只要你想,可以随时徜徉在书的海洋中,只要你付出,就会有收获。

曾国藩出身农民家庭,家族中500年来没有出过一个秀才,他天赋不高,甚至称得上笨,连小偷的天赋都比他高。

但是他却通过读书这条路,一步步从秀才奋斗成进士,进士被点翰林。后来又因为读书,修身养性,成为一代“完人”。

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靠的正是读书。读书是向上走的敲门砖,如果不读书,可能连门都找不到。

02

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在该读书的年纪不读书,走向社会后才发现,不读书的人生更苦,读书才是最容易的。

读书的苦,苦一阵子;不读书的苦,苦一辈子。

很多人不愿意吃读书的苦,归根结底,是怕吃苦,所以选择放弃。他们也不愿意吃生活的苦,但是生活的苦,他们不能拒绝,只能接受。

曾国藩少时读书出了名的勤奋,每天都要完成自己的读书任务,完不成不睡觉。

就是考秀才都考了六次,每次考试,天还没亮就要起床,收拾好东西,走山路去赶考,天刚蒙蒙亮就进考场,在窄小的空间里待一天,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读书要不怕辛苦,才能有所收获,还要找到正确读书的方法。

曾国藩教导子孙:“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自然有益。”

也就是说读书不必死记硬背,要沉浸其中,反复玩味推敲,让读书变得轻松愉悦。

读书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日不读书”,重视积累,日益精进,如此方得读书之法。

孩子,不要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否则,生活会让你在以后的日子中加倍吃苦。在该读书的年纪,吃读书的苦,是为了以后少吃生活的苦。

03

读过的书,就是你的格局

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

如果不读书,第一日会变得庸俗,第二日照镜子竟觉得面目可憎,第三日和人说话的时候索然无味、没有生机。

读过的书,就是你的格局。同样面对困境,有的人哭天喊地埋怨命运不公,有的人信奉“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

读书,可以改变自身的气质,提升自己的格局。

曾国藩三十岁之前,为人庸俗、格局小、气量小。而立之年他立志做圣人,通过什么方法呢?首先最便捷的道路就是读书,汲取前人的精神和知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点一滴改变自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曾国藩的气质一天天在改变,最终完成从“庸人”到“完人”的蜕变。

读过的书,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开阔你的眼界,提升你的格局,改变你的一生。

读书和不读书,最终的结果截然不同;总认为读书苦,难道不读书就不苦了吗?

未来的路在你脚下,由你选择,读过的书,早已和你融为一体,改变你的人生!

同意点个“在看”,请您转发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国学文化讲堂】

国学文化讲堂

标签:曾国藩 命运 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