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天地有节古代工业落后,也会有“阴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特别策

2023-08-25

划天地有节古代工业落后,也会有“阴霾”天?古代“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特别策

引言: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暗藏着自然的节律,不仅现代社会有“霾”,记录着生命的周期。《周易》有言“天地节而四时成”。万物由天地孕育而生,在古代生产力落后、工业不发达的社会里,又蕴含着天地之道。四时循环、气候变迁、节气往复,也常常有阴霾现象发生。

不过古今“霾”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语境下,正是天地有节的外在体现,其概念也必然是存在差异的。现代的“霾”是经过科学测量的天气现象,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根本参照。节气背后是关于天地、四时与生命的节律、节制和节操。天地有节律,而古代的“霾”则是一种基于主观观感的文本记录,万物便不会失序;人世有节律,常表示种昏沉、阴暗的天气状态,生活便不会失控。立春时分,有时也表示“埋藏”、“遮盖”之意。这表明古代的“霾”与现代社会的“霾”存在本质的不同。

如果说古今“霾”的概念不同,我们不妨一起走进天地之节,本质各异,探讨自然之律,那么就产生一个疑问了,品味生命之道。《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09日第16版,古代“霾”的成分是什么呢?

一、“霾”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霾”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而甲骨文作为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故而历史中

“霾”的研究可追溯至殷商时期。

之后,在《诗经》中也出现了“霾”字。

《诗经·邶风·终风》:

“终凤且霾,惠然肯来。”

《尔雅·释天》将“霾”解释为“风而雨土为霾”,这是传世文献中“霾”的最早记录和释义,也成为后世注疏追溯的常用解释。通过对文献的考察,“终风且霾”实质是对女子情绪波动的形象表达。

魏晋时期,史书中详细记载了一次“风霾暴兴”的现象。这与现代社会的沙尘天气类似。

二、“霾”与风霾

殷商时期,甲骨ト辞中已有“霾”的相关记载如:

乙酉卜,争贞:处有霾;贞:兹雨霾?;贞:兹雨不霾等。

有学者认为ト辞是在卜问下雨是否会出现霾,甲骨ト辞中ト问是否会降雨、雷等不在少数,那么问雨后是否会有“霾”也与之类似,殷商时期甲骨ト辞中的“霾”与雨有密切关系,它表示一种雨后出现的天气状态。《诗经·终风·邶风》: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东汉刘熙认为:“霾,晦也,言如物尘之色也。”

由此而知,

“霾”其实是一种昏暮、晦暗的天气状态

魏晋时期,“风霾”的表述方式出现,后燕永康二年:

“甲辰,风霾,昼晦,赖卢营有火,建言于仪曰:‘赖卢烧营为变矣。’仪以为然,引兵退”

风霾造成白日光线昏暗,丁建以此判断军营纵火计划有变,拓跋仪最终调整了军事策略。可见,风霾是一种能够引起白日光线昏暗的天气现象。

隋唐时期,《旧唐书》《新唐书》也有关于风霾的记载。《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风霾,日色无影。”《新唐书·天文志》亦有此次风霾的记载,“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风霾,日无光,近昼昏也”。从正史中的记录中可知,

风霾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可以导致“日无光”、“昼昏”等。

而北魏曾出现过一次风霾,这次风霾是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现象。神龟二年八月,胡太后欲亲登永宁寺九层佛塔,崔光劝谏道:

“圣躬玉趾,非所践陟,臣庶恇惶,窃谓未可。…昨风霾暴兴,红尘四塞,白日昼昏,特可惊畏。春秋,宋、卫、陈、郑同日而灾,伯姬待姆致焚如之祸。去皇兴中,青州七级亦号崇壮,夜为上火所焚。虽梓慎、裨灶之明,尚不能逆克瑞兆。变起仓卒,预备不虞。天道幽远,自昔深诫。”

由“红尘四塞、“白日昼昏”可知这次风霾的严重性,崔光以避免登塔出现意外为由,举风霾等为例,希望太后谨慎对待登塔一事,并警示其不要肆意而为,否则就算有神明护佑,也不能全然应对各种变化。

九月,胡太后亲登嵩山,崔光再次上表规劝胡太后既信佛法,更应以身作则,出游勿要扰民,“罢劳形之游,息伤财之驾”。此次上书中,崔光第二次提到风霾事件,“秋末久旱,尘壤委深,风霍一起,红埃四塞辕关峭崄,山路危狭,圣驾清道,当务万安。乘履涧壑,蒙犯霜露,出入半旬,途越数百,飘曝弥日”。而风霾引发的风沙弥漫、遮蔽日光的混沌状态,是沙尘天气的典型表现。

因此,

甲骨辞中的“霾”表示雨后的天气状态,这是“霾”的最初含义。但随着后世文献记载的叠加,“霾”与风结合,逐渐表示一种天气现象,有时风霾就是一种典型的沙尘天气。

二、“霾”与雨土

“霾”同样被部分学者视为雨土的另外一种表述。《尔雅·释天》即将“霾”释义为“风而雨土为霾”,“雨”是动词,“水从云下也”,从天而降之意。

这一解释为两汉学者所采用,

“风而雨土”成为史书对“霾”的最初释义。雨土是一种典型的沙尘天气,因此“霾”也更多被认为是与“雨土”相同概念的一种自然现象。

而实际上,雨土是指风沙扬尘的天气过程,而“霾”虽曾被郑玄等直接解释为“雨土”,但随着概念的变化,“霾”又被指代为雨土后、阴雨前或风云异变、日影昏暗时出现的一种阴暗的天气状态。

从文本记载来看,“雨土”和“霾”确实拥有相似的特征。

其一,二者的概念可以互相替代。郑玄曰:“霾,雨土也。”

许慎《说文》中“霾”字的释义为:“风雨土也。”

东汉郗萌曰:“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五日以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史书记载中“霾”等同于“雨土”。

其二,二者表示类似的政治寓意。雨土作为一种异象,被认为是君主埋没贤才、阻断正道所致,如“梁大同元年,天雨土。二年,天雨灰,其色黄。近黄祥也。”

京房《易飞候》曰:闻善不及,兹谓有知厥异黄,厥咎龙,厥灾不嗣。蔽贤绝道之咎也。时帝自以为聪明博达,恶人胜己。又笃信佛法,舍身为奴,绝道蔽贤之罚也”。

雨土甚至还致使王朝覆灭,

如《尚书中候》曰:“夏桀无道,山亡土崩。殷纣时,十日雨土于毫,纣竟灭国。”

雨土又代表土失其性,寓意诸侯谋逆之举,如“开皇二年,京师雨土。是时帝惩周室诸侯微弱,以亡天下,故分封诸子,并为行台,专制方面。失土之故,有土气之祥,其后诸王各谋为逆乱”而“霾”也是土失其性的后果,暗示君臣关系不和谐,郑玄云:“风土气也,凡气非风不行,犹金木水火非土不处,故土气为风,风本属土气,其烈风卷尘埃而下则为霾。”“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故曰,天地霾,君臣乖”“霾”与雨土作为“异象”都是君主失德的灾异表现。

除了“雨土”与“霾”的相似之处,二者也有不同。

其一,史书中二者的归类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魏书·灵征志》《隋书·五行志》《新唐书·五行志》中,雨土分别集中记载于“雾”、“黄眚黄祥”中:“霾”则没有被专列于正史《五行志》,而是以“风霾”、“昏霾”、“阴霾”、“氛霾”等形式,散见于各代正史中的本纪、列传、天文志、五行志等中。

其二,雨土往往是一次天降沙尘的整个动态过程,而“霾”多是对该过程出现后形成的昏暗天气所做的描述,

二者是古人描述一次风沙过程的两个阶段。如崔豹《古今注》曰:“汉昭帝元凤三年,天雨黄土,昼夜昏霾。”

其三,“霾”除了寓意一定的政治隐喻外,还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常被用来烘托一种阴郁的氛围。

如“霾”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昏霾、阴霾、氛霾等,常被用来刻画自然景色或抒发文人阴郁、忧愁的情感。雨土则没有这种文化的意蕴。由此而知,雨土与“霾”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别。

史书中

“霾”常以“昏霾”、“阴霾”、氛霾”等表达和展现不同的文化意象,这些都是“雨土”所不具备的内涵。

个别学者在研究雨土与“霾”时,根据二者名字的不同,猜测雨土与霾是两种粗细不同的沙质由于年代久远,现已经很难检测当时发生雨土和霾的土质,其观点也只能是一个大胆的猜测。

三、“霾”与蒙气

汉唐时期历史文献记载中的“霾”,是一种基于民众主观观感的文本记录,往往给人以遮天蔽日的观感,而“蒙气”恰好也会造成“月不舒光、日不宣曜”的现象,有学者将两者混同。

那么二者是否属于同一现象?

“霾”可遮天蔽日,如郎顗所言:“不则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发现,蒙气也是一种类似的自然现象。东汉刘熙曰:“蒙,日光不明,蒙蒙然也。”郎云:“而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

所以,

“霾与“蒙气”具有相似的主观观感,导致后世学者常将二者并为一类

同时,二者也具有类似的政治寓意。汉元帝永光、建昭年间出现了一次较为典型的蒙气异象。“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阴雾不精。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近数月,远一岁,所言屡中,天子说之”。

后京房出京前向元帝进言:“辛西已来,蒙气衰去,太阳精明,臣独欣然,以为陛下有所定也。…乃辛,蒙气复乘卦,太阳侵色,此上大夫覆阳而上意疑也”。后再次上书:“乃丙戌小雨,丁亥蒙气去,然少阴并力而乘消息,戊子益甚,到五十分,蒙气复起。陛下不违其言而遂听之,此乃蒙气所以不解太阳亡色者也。臣去朝稍远,太阳侵色益甚。”

京房以灾异劝谏汉元帝,将“蒙气不解、太阳无色”归因于听信谗言、枉害忠臣。

《易内传》曰:“久阴不雨,乱气也,蒙之比也。蒙者,君臣上下相冒乱也。”这其中的“蒙气”引起的“太阳侵色”,与“霾”导致的“日色无影”相似,二者也有相似的政治寓意,如《易稽览图》曰:“蒙之比也,阴冒阳也。”郑玄注曰:“蒙,气也,比非一也。邪臣谋覆冒其君,先雾从夜昏起,或从夜半或平旦。君不觉悟,日中不解,遂成蒙;君复不觉悟,下为雾也。”

但有些情况下,蒙气是一种“欲雨又无雨”的状态,《开元占经》引《黄帝占》曰:“凡连阴十日,昼不见日,夜不见月,乱风四起,欲雨而无雨,名曰蒙。”

“蒙气”是一种大风欲雨而无雨的昏蒙状态,

而《尔雅·释天》解释“霾”为“风而雨土”,

“霾”是一种大风扬尘导致的昏暗阴沉的天气状态,可见二者并不等同,其差别在于是否有尘土相伴。

结语:

总之,雨土与风霾都可以表示一种大风扬尘的沙天气现象,蒙气与“霾”皆会导致日光无色,而“霾”是一种阴沉、昏暗的天气状态。

而在古代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之下的雨土、蒙气,亦或是“霾”又常被用来暗喻政治事件,被视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

标签:风霾 崔光 雨土 史书 文献 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