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批评品牌战国道德经出土:道德经的原著是李耳,骑牛西行的另有其人?广东评

2023-09-16

派批评品牌战国道德经出土:道德经的原著是李耳,骑牛西行的另有其人?广东评

文献记载,努力擦亮“粤派批评”品牌。回应时代诉求 推进“粤派批评”2021年8月2日,在春秋晚期,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广东省评协迅速行动,老子见周王室衰败,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贯彻落实工作,或倍感失望,如:起草《广东省文联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筹备建立各地区高校文艺评论联盟;积极筹备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或出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选出优秀文艺创新案例和重点文艺研究课题,于是骑牛西去,充实完善文艺专家库等。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认为,路过函谷关时遇到关令尹喜,这份指导意见对文艺评论工作的展开意义重大:“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积极有效做好工作,留下了千古经典《道德经》,回应时代和人民的诉求。广东向称文艺评论大省,即“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粤派批评’在全国文艺评论的百花园里独树一帜。不过仍需谦虚谨慎,莫知其所终

”。

01:司马迁笔下的三个老子

秦汉时期,向兄弟省份学习好经验、好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距离春秋老子不过400余年,但当时人们对《道德经》与老子的身份已经不甚了解,所以司马迁笔下用了“或曰”,在《老子列传》中连续记载了三位老子。

第一位是春秋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相当于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孔子拜会的是这位老子。李耳时期,周王室爆发了王子朝之乱(王子朝奔楚),最终王子朝失败,带着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老子与王子朝是何关系,有没有骑牛西去,先秦史书并未记载。

第二位是春秋老莱子,楚国人,司马迁对他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即“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司马迁认为老子也是楚国人,如今学术界争议颇大。老莱子是楚人,而楚人一贯“不服周”,因此周朝衰败与老莱子有何关系,为何骑牛西去?着实让人费解。

第三位是战国老子——周

太史儋,职务是

周朝太史(史官),姓或名为

儋。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太史儋面见秦献公。司马迁记载说,“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从史书上看,太史儋最可能是“骑牛西去”的老子,但违背了春秋老子著《道德经》的传统认知。

02:汉初帛书版道德经出土

迄今为止,一共存在三版《道德经》,即传世版、汉朝帛书版、战国楚简版。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汉初帛书版《道德经》,分甲乙两本,

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传世版为5162字。

与帛书版相比,传世版在帛书版的基础上有过不少篡改、删除等现象,比如“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改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将“执今之道”改为“执古之道”(发古法今是儒法之争,汉朝儒家篡改了文本),将“五色使人目明”改为“五色使人目盲”,将“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改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等,总体大约有700处别有用心的改动。

不过,传世版与帛书版大体相同,其中都有

“三十辐共一毂”这一句话,

可以将传世版视为帛书版的大体继承

。除了“三十辐共一毂”这一句战国时代特征的话之外,帛书版中也多次提到“取天下”,甚至还有“将欲取天下也”,以及

“绝圣弃智”、“绝义弃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语句,体现了战国时期统一六国的趋势,以及文人学者对“圣人”发动战乱的痛恨,所以才要“绝圣弃智”。与之相反,春秋晚期还处于崇圣崇智的阶段,渴望诸侯学习圣人消弭战争,而且战争力度远不如战国强,更别提当时周王室还受尊崇,根本没有诸侯“取天下”的趋势,因而不可能说出如此极端的话。

总之,从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版道德经来看,与传世版一样,都具有强烈的反战、反圣等思想,体现出了浓郁的战国特征。

从字数上看,帛书版

恰好符合司马迁记载的“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从思想上,帛书版契合战国时期文人强烈的反战思想等。

因此,结合司马迁对

太史儋的记载,帛书版道德经的出土,

基本可以说明是周

太史儋骑牛西行,遇到关令尹喜而留下帛书版《道德经》五千言。

03:战国楚简版道德经出土

上世纪九十年代,

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共计1.3万多个楚国文字,包含多种古籍,其中就包括《道德经》,共计

2000多字,大约是帛书版的40%。

从时间上看,

郭店一号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大约在公元前350年—290年,出现在

太史儋见秦献公之后。因此,这就无法通过楚简版道德经的出现时间,来判断

太史儋之前有没有道德经。

不过,楚简版道德经的内容,却暴露了写作年代是春秋时期。

也就是说,文献记载的春秋老子著《道德经》是可信的,战国之后周

太史儋对之有所改动,烙上了时代印记,并将之扩充到了5000多字。

对比以下两个版本的一些语句描述,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道德经的内容也出现了相应变化。

楚简版:“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

帛书版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从“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反战力度明显加大。

楚简版

:“

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帛书版

楚简版

:“

绝智弃辩,绝诈弃伪。

”并未反圣,并未否定仁义礼,只是春秋晚期“诡道”盛行,

深恶痛绝。帛书版

:“绝圣弃智,绝义弃仁。”将天下战乱归咎于打着仁义旗号的圣人之乱,所以对圣人无比痛恨,表达得更为极端。

楚简版

:“

天地之间犹如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帛书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犹如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楚简版本意是天地之间像一乐器,你不吹它不动,你一吹它就动,动它的人就是王侯,

帛书版

直接加了一句“圣人不仁”。

楚简版:“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多次说过取天下,如“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等,取天下的主人肯定不是周王室。

另外,楚简版中没有

“三十辐共一毂”这一句话。

显而易见,楚简版道德经大约写于春秋晚期,当时已经显示出了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帛书版道德经写于战国时代,惨烈的战争引起文人强烈的反思,所以才写下很多反战、反圣等的极端语句。

太史儋,骑牛西行去见秦献公时,在函谷关留下经过改写的五千言《道德经》。

关于春秋老子的去向,孔子问礼老子的记载或许能揭开谜团。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叛乱,携带大量典籍奔向楚国,作为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被罢职,就回到了故里居住。

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来到老子故里,向老子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严厉地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与人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看起来像是教育晚辈。近代学者胡适在经过大量考证后推测:“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前570年。”

如果这一观点正确,那么已经70岁的老子,还有可能骑牛西行吗?老子是人不是神,2000多年的道路崎岖,恶兽出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骑牛西行走千里路实在过于惊世骇俗。因此,老子最可能的不是骑牛西行,而是最后善终在故里。

当然,孔子向老子问礼是否存在、老子生卒年月等,学术界都还有很多争议,但就骑牛西行留下道德之意五千言的这一传说而言,的确更符合周

太史儋的经历。

参考资料:《道德经》、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史记》等

标签:老子 道德经 战国 春秋 帛书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