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在北京四【名师说语文】说“恶”“意”顺德菜

2023-08-30

菜在北京四【名师说语文】说“恶”“意”顺德菜

说“恶”“意”

最近,之后的纪录片“寻味顺德”让顺德美食向大众的视野传播,“恶意”这个词在网上突然火了,而不仅仅局限于粤菜业内或小部分人群。也让顺德人认识到了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各种新奇用法出现了。我们不急着说这些新奇用法,而低调的顺德人是不屑于传播的,先追本溯源,有点认认真真做事,从语文的角度,闷声发大财的感觉。但是,看看“恶”和“意”,财富还有一种功能——推动文化,以及“恶意”都是怎么回事。

先说“恶”。

这是一个形声字。从心,而文化又能反哺社会,亚声。本义就是罪过,形成持续的创造推动力。​展览海报上的吴老师的雕塑作品《李小龙》我喜欢拿李小龙来做例子,罪恶。

从“心”容易理解,因为李小龙也是顺德人,“恶”用“心”作为形旁,咏春拳也源自顺德均安。顺德华侨城O’PLAZA购物中心开幕的时候,表示和“人心”有关。但从“亚”就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声旁要用“亚”呢?两者的读音差别很大啊。

一方面,声旁和本字,最初读音是一致的,但随着时间的迁移两者在读音上可能发生错位,这是很常见的情形。比如,江、河、湖、海、溪,都是用三点水作为形旁的形声字,但是除了“湖”和“溪”的读音与声旁完全一致之外,“江”“河”“海”这几个字的字音和它们的声旁“工”“可”“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错位。

另一方面,虽然同一个字音之下,可能有很多字可选来作为声旁,但为什么偏偏要选这一个,而不选那一个呢?古人在造字时选择声旁也很有一些讲究。有一些声旁本身有兼有表意的意味。所以,你会发现有些工具书在追溯某字字源时,会说某字是形声兼会意字。

“恶”繁体写为“惡”,后来简化为“恶”。那“亞”(亚)最初又是什么意思呢?按照《说文》的解释,“亚”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驼背的人的形态,其本义就是“丑”,又由此进一步引申为“次一等”的意思。

有“亚”的本义,再看“恶”字,原来,“亚”在“恶”中不仅仅起到了声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表意的意思。可见,“丑”“恶”连用组成一个词,不是没来由的。

《易经》中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样的名句,什么意思呢?这和《易经》中另一句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相类,也和《千字文》中的“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相类。如果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也没关系,还有与此相类的更通俗的话我们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恶”作为人性的一种形态,在古典文献中很早就被广泛讨论。据杨伯峻统计,《论语》中有37处出现“恶”字,除了表示语气(《论语》中“恶”表示语气的仅1见,而《孟子》中这种情况则大量存在)之外,更主要有两种用法,一个是善恶,美恶的“恶”,读作è。另外一个就好恶之“恶”,读作wù。

引用几句典型例句: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è。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第十二》

很简单的一句话,就看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了。君子之人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呢?却恰恰相反。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è衣恶è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第四》

一个人如果口口声声“志于道”(追求真理),却对物质有狂热的追求,以“恶衣恶食”(穿破衣裳吃粗劣的食物)为耻,那这样的人千万不要和他有什么瓜葛,发生什么联系。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wù之。”——《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还曾经曰过类似的话:“众好之,必察焉;众恶wù之,必察焉。”不要追求让所有的人都说好,那可能是一个好老人,是乡愿,是“德之贼也”。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在社会上,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就足够了。

说完了“恶”,再说说“意”。

这是一个会意字。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从“心”,表示和“心”有关,从“音”,就是从“言”,甲骨文中“言”“音”互用。所谓言为心声,言语常常表达了心里的想法,所以才有“查言而知意”之说。

与“恶”字在《论语》中频繁出现不同,“意”字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而且,还用的不是其本义,而是臆测,凭空猜想的意思。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第九》

关于“意”,对儒家经典稍稍熟悉的人,立刻就能想到《大学》中的一句话:“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意”是《大学》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一。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孟子》中的这段话,对今天的人读诗说诗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庄子·天道》

《庄子》中的这段话,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出处。世人所推崇和称道的是书籍。而书籍没有超越语言,语言自有它的可贵之处,比如它的意义。意义自有它的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

至于中学阶段,所学的带有“意”字的名句,那就更多了。这些名句中的“意”或用其本义,或在本义基础上有所引申。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 《饮酒其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 《醉翁亭记》

分别说完了“恶”和“意”,接下来合在一起说说“恶意”。

我们从前面的字源追溯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恶”,还是“意”,都是和“心”有关,“恶意”就是“不良的居心”。

《大学》中有这样的句子:“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是为什么呢?朱熹在注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当“主观”压倒“客观”,出现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就在所难免了。

那么,“恶意”作为一种主观的判断,是不是就没法有客观的标准了呢?也不是的。

我们来看这样一副对联。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这副对联中的“心”就是动机,是主观的,而“迹”就是行为,是客观的。判断“恶”是要论“迹”而不论“心”的,这是古人很早就懂得的道理。

现代刑法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无罪推定”,意思就是“未经审判来证明有罪确定之前,优先推定被控者无罪。”换句话说,是不是有了不良的动机,于是就有罪呢?不行,还需要看他的行为才能判断。

那么,是不是有了某种不良的行为,就一定有罪呢?也不一定。现代刑法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所以,还得看这种行为是否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

回到“恶意”一词,回到语文的角度来说。从词语联想来看,“恶意”在传统上常常和诸如“中伤”“诽谤”等词连在一起。如果说“恶意”是“心”,那么“中伤”“诽谤”等就是“迹”。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中伤”也好,还是“诽谤”也好,都是对某些人产生不利的行为。换句话说,可能有明确的受害者。但最近这几年,“恶意”这个词被某些人“创造性”地使用了。

出现了诸如“恶意返乡”“恶意讨薪”等新词。这里的“返乡”“讨薪”都属于中性词,想家当然要返乡,被欠薪当然要讨薪,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居然能和“恶意”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典型的“论心不论迹”,严重违背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希望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这样的法盲说法越少越好,这样的法盲认知越少越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新的一年里,愿每个人都不被别人恶意对待,也一定不要恶意对待别人;愿每个人都能得到别人的善待,也都能善待别人。

本文作者系北京一线名师

“晚上八点”特约撰稿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语文 孟子·万章上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