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中国荐书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尧风舜

2023-11-06

代中国荐书王阳明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尧风舜

欢迎大家来到千面略懂先生的《王阳明心学》课堂!

王阳明心学,以中国天文考古学为研究方法,做内心强大的人!

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从元大都齐政楼溯源中国文明创制时期,做内心强大的人必看,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与承续。全书分两篇,汇集《传习录》全书精华;汲取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力量,甲篇为《齐政楼名称方位考》,内心强大的光明之学,对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加以考证,成功修身的智慧之源。

希望你能有所收获,揭示了其取义《尚书·尧典》的意义,今天讲第一讲,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继道统而新治统”的包容性与稳定性,请您阅读。

当今世人回看历史,其思想支撑了中国多元文化与民族的融合;乙篇为《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举世皆说:“华夏往来圣人有两个半”。

其中“晚清三杰”之一的曾国藩被称为 “成仙、为官、为将、完人”的半圣大儒。

那么另外两个圣人呢?其一为儒家创派祖师孔子,结合古代天文律历数术之学,而另一个则是明朝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

王阳明,说明元大都作为古代中国营建制度的代表,本名王允,后改名王守仁,世称伯安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心学大师。

相传王阳明少时,求学私塾期间,先生问:“何为之天下第一?”王阳明脱口回答:“世上惟一等就是成为圣人。”从这里不难看出他异于常人的人生追求和境界。

王阳明一生起伏跌宕,但治学严谨;他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精通儒道释三家学说;并能贯通自成一派,开创心学。

他既是文臣又是悍将,官至兵部尚书,是史上真正具有文韬武略的治世大儒,从生平功绩所看,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孔子。

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曾国藩曾说过:“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在纠正旧风气,开创新风尚”。前国民党委员长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出于对王阳明学说理念的推崇,甚至将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而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更断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思想的世纪”。

由此可见,王阳明对后人的影响力,不亚于先贤孔孟。

华夏文明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王阳明之所以能与往圣孔丘同居圣人之位,是因为他一生都坚持这三点,后世誉为“真三不朽者”。

01

立德:盛德不泯‍‍

终其一生,王阳明都在“致良知”。他十三岁丧母,但仍坚持报予世界大爱。

少时求学,王阳明问老师人生一等事是何事,根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老师回答:“读书而登第。”但他却反驳老师说:“人生第一等事,应当是学做圣贤。”老师极为震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可见王阳明从小便心存大德,以“圣贤”为人生追求,与绝大多数世人功利的目标大相径庭。

正所谓 “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存大爱,盛德不泯,王阳明“知行合一”,一生都在立德树人。

王阳明说过:“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他始终认为德行才是处世必修的功课,从没受过世俗的影响而变得随波逐流,坚定不动摇地以身作则,以德行去教化万民。

据传,王阳明被贬贵州曾遇强盗,但他并没有进行血腥镇压,反而对强盗们讲起道义。而恶贯满盈的强盗们根本就听不进去,反讽道:“你说人人有良知,但我们十恶不赦,恶行震天,难道还有良知吗?”

王阳明为了证明强盗们仍然心存良知,于是开始命令强盗脱衣,直到只剩裤衩,那时候强盗们说什么都不肯脱了,哀求道:“脱光太羞耻了,不能再脱了。”至此,王阳明欣然一笑,说:“羞耻之心就是良知,你们纵有大恶,良知也未能全泯。”

最后强盗们终于受到教化,弃恶从善。

虽然王阳明在仕途上并不算顺遂,但他一直能秉持“良知”处事,为官治政,也一如对待强盗一般,以教化为主,赢得民众的爱戴和尊重。

其实王阳明立德的核心不外乎 “知行合一”,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那就应该理解两层意思:

1、所“行”即所“知”。正所谓“该为不为谓之陋,不该为而为谓之恶。”求证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方的“知”与“行”是否相悖,要站在客观立场上,看他的行为举止,而不是仅仅听取一面之词。

2、“知”与“行”要同步,换句话来说就是“心里明白”了,就要“见诸行动”。但不是纯粹冲动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随”,也不是说慢慢弄懂道理再付诸实践。而是,心念动,就要有所部署,付诸实际行动。

立德树人,不只是心明善恶,而是明心见性,用实际行动去做出榜样,并能教化他人。而王阳明用他的一生,为社会及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02

立功:功成不居

王阳明说过:“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甚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

意思是说:最大的祸殃就是把上天的功劳归结给自身,最重的罪行就是遮掩他人的善举和优点,为恶没有比跟下属争功逞能更深的,最大的耻辱是自身不知廉耻。

他认为做人如果这四样都占尽,灾难也就不远了。

明朝的能臣,大多文武双全,王阳明也不例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堪比将才,一生立功无数。

例如:正德十三年,平定江西为患数十年的民变;正德十四年,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嘉靖七年,平定西南思恩、田州土瑶叛乱,以及断藤峡匪祸等等,数不胜数。

文韬武略,汗马功劳,纵观史上大多功臣能做到这一步,大多都身家显赫,权势满门。但王阳明却始终如一,谨小慎微不居功。

有人问:“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

王阳明极为谦逊,他认为能立功并非行军作战有什么高明技巧,只是一直在坚持努力做学问,保持心境不妄动。

人与人的智慧都相差无几,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此心动与不动。如果平时学问不到位,临事就会自乱阵脚,急中生智的智慧和魄力不会凭空而来,而是因为平时学问纯笃。

王阳明并不是迂腐的老学究,在平宁王叛乱中,他假装传檄各地勤王,对外宣称朝廷共计十六万精兵平叛,而实际上却是刻意夸大用于震慑的烟雾。

当宁王醒觉已经延误军机,王阳明因此为自己集结大军争取了充足的时间,而最后,实际上也只是在当地抽调府兵共计八万平叛。

王阳明作战中不断疑敌惑敌,最终以少胜多,屡建奇功,未用朝廷所派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乱。但王阳明立此大功后,却并未受到朝廷封赏,他也没有心生怨恨,反而急流勇退,沉寂下来安守本分。

人生自当应有大抱负,并为之而不懈奋斗,但纵观世人所求,也大多只为功成名就,迷失了自己。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建功立业是人生追求,最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要记住三点:

1、要有行事的能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一个人最后的成果,取决于他所付出的努力。所以无论是谁,都应该有不断进步的积极性,要刻意培养自己的能力。

2、要有决断的魄力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存乎一心,世上万事万物不会一成不变,呆板的墨守成规,只会作茧自缚。成功的根本在于能力和选择,学会坚守本心,以结果为导向,在合适的时候做正确的选择,才能有所成就。

3、要有随缘的智慧

贪天之功其实是为人大忌,做人急功近利必有损功德,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豁达,不强求的心境永远是强者的依仗,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尽力而为,顺从天命。

03

立言:为善去恶

如果仅仅是有大德,能立大功,其实史上能比肩王阳明成就的人,并不在少数。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不仅仅能建功立业,更兼具大智慧去治学,自成一家且永传后世。

什么是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心学并非唯心主义,反而是秉承朱熹的“格物致知”,结合儒佛道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派的学说,是王阳明结合生活实际,长久形成的,是唯物的。

王阳明提出心学理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大意为: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一具躯壳,善恶的行为才是心灵活动的映射,明辨善恶才是良知,能做到扬善去恶就是格物致知。

简单而言,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格物致知要带给社会后世正面的作用。

“心学”是他对后世最大的贡献,他用一生去钻研这门学问,就是为了实现少时做“圣贤”的理想。这就是王阳明的“立言”。

王阳明父亲是状元,官至吏部尚书,而他两次科举落第,面对父亲的安慰,他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此时已经可见他博大的胸怀。

王阳明务实的精神,让他可以直面人生所有灾难,能够一直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和豁达乐观的心境。

据说他因触怒宦官刘瑾而被贬贵州龙场,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躺在棺材里思考人生,史称“龙场悟道”;平定宁王叛乱后由于小人进谗,而没有得到封赏,他也一笑置之,急流勇退。这些都是他“心学”精神的体现,心有圣贤的人,又怎会因世俗得失而苦困?

王阳明并不执着于个人得失,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心学,他的治学态度在于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他积极推动书院建设,并设馆办学,创办龙岗书院和阳明书院等。

即使是临死之时,王阳明也只是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见他信念笃定,能坚持 “为善去恶”,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成就了三不朽中的“立言”。

王阳明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意思是:儒家的圣人之学就是心学,学习圣人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究“心即理”这个道理。

为人处事,尽心并不容易,而内心躁动不止,所求过多,心也无尽处。说到底,欲望是人性绝症,而心学无非是唤醒人心中的本我,去伪存真,明心见性,以大道为天理尽力而为罢了。

这便是心学教人三字:致良知。内有良知便清明;良知现外才成和合。良知,才是心学的灵魂,也是世人的归宿。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就在于他始终以做“圣人”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去探索成为“圣人”的方法,最终创建了阳明心学,使之广为传播,为世人带来光明。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标签:王守仁 心学 知行合一 明朝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