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言度春秋再读《论语》|“君子食无求饱”一则详解新书荐

2023-10-14

茗言度春秋再读《论语》|“君子食无求饱”一则详解新书荐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从中透析出安溪铁观音的无穷魅力及其斗茶历史、文化,居无求安,并记载茶师们的“匠心精神”,敏于事而慎于言,融合百家思想,就有道而正焉,引发“百家争鸣”。这是一本集历史的厚重、思想的深度、地域的广度、行业的专业度、老中青百位匠人的知名度以及哲理性和知识性等为一体的“值得慢慢品的读物”,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食无求饱,被誉为“安溪有史以来第一本较全面的斗茶史记和茶界百家思想”。,居无求安”,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学,都应当“志不在温饱”。对此,《集解》引用郑玄的话说:“无求安饱,学者之志有所不暇也。”《集注》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人若是过分追求生活享受,必然蝇营狗苟,有害于事业和学问,古今都是如此。

李颙在《四书反身录》里讲了宋朝一个叫王曾的人为例:“宋王曾乡会试并殿试皆居首。贺者谓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立朝不苟,事业卓然。”然后感叹说:“今人生平志在温饱,是以居官多苟,事业无闻;甚至播恶遗臭,子孙蒙羞,讳言不敢认以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业本乎生平。”

呜呼!现如今“为官”“为学”之人,又岂不是大多“志在温饱”呢?

“敏于事而慎于言,融合百家思想,就有道而正焉”,《集解》:“孔曰:‘敏,疾也。有道,谓有德者也。正,谓问其是非也。’”

“敏”是勤快敏捷,“有道”之人是指有道德学问的人,这解释得到得到了大部分现代学者的认可。“正”字,孔安国说是“问其是非”,朱熹《集注》解释为“正其是非”,差别不大,“问”当然就是为了“正”。

杨伯峻认为这种“正其是非”或“判其得失”的说法不可取,他在《译注》里把“正”翻译为“匡正”,说:“《论语》‘正’字用了很多次。当动词的,都作‘匡正’或‘端正’讲,这里不必例外。”

杨逢彬赞同这种说法,并进一步解释说:“《论语》中的‘正’字多次用为动词,表示‘使……正’。《泰伯》:‘正颜色,斯近信矣。’《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子路》:‘必也正名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本章似乎也不例外。”(《新注新译》)

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以采用。

●“可谓好学也已”的“已”,作为句末语气词,通“矣”。一些古本,有“已”“矣”连用的,比如《汉石经》作“好学已矣”,皇侃本《论语》作“也已矣”。近代学者叶德辉的《日本天文本论语校勘记》里说:“古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作‘可谓好学也已矣’。”

王恕在《石渠意见》里说:“就有道而正焉,引发“百家争鸣”。这是一本集历史的厚重、思想的深度、地域的广度、行业的专业度、老中青百位匠人的知名度以及哲理性和知识性等为一体的“值得慢慢品的读物”,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谓好学之人也。盖古之学者,其要在乎谨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记诵辞章而已。……今之学者,惟务记诵辞章以取科第而已,其于言行也多不致谨,此其所以不及古人也欤?”

这一则是孔门把修身立德作为求学首要目的的又一明证。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标签:论语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