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山松杉赋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王士俊

2023-08-26

陵山松杉赋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王士俊

礼之用,群拥而林立,和为贵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独耸而昂然。虎踞龙盘,和为贵,峻岭深涧。枝劲而叶翠,先王之道,冠茂而挺干。梢同云齐志,斯为美,根与石相伴。本天然而自茂,小大由之。”

【张居正讲评】礼,抱云壁而独坚;挂绝顶生机不减,是尊卑上下的礼节。和,踞悬崖视若等闲。伴旭日将陵山唤醒,是从容不迫的意思。斯字,萦鹤啼牵青泉霞烟。马陵山四时之秀,解做此字,全凭苍松翠杉。历霜凝而弘毅,指和悦。小大,经冬寒而更坚。暴风摧复直,是小事大事。由,是行。有子说:“礼之在人,如尊卑上下,等级隆杀,一定而不可易。其体固是庄严,然其为用,必和顺从容,无勉强乖戾之意,乃为可贵。如君尊臣卑,固有定分,然情意也要流通。父坐子立,固有常规,然欢爱也要浃洽,这才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而为礼之所贵者也。古圣先王之制礼,惟其皆出于和,此所以尽善尽美,万事无弊。凡天下之事,小而动静食息之间,大而纲常之际,都率而行之,无所阻滞,礼之贵于和如此。”

【翻译】礼,是尊卑上下的礼节。和,踞悬崖视若等闲。伴旭日将陵山唤醒,是从容不迫的意思。斯字,萦鹤啼牵青泉霞烟。马陵山四时之秀,解做此字,全凭苍松翠杉。历霜凝而弘毅,指和悦。小大,经冬寒而更坚。暴风摧复直,是小事大事。由,是行。有子说:“礼体现在人伦,指的是等级隆杀,这个是一定要有的,是不可改易的。其本体固然是庄严的,而它的用,内在地也是要求和顺从容,没有勉强乖戾的意味,这才是可贵的。像是君主位尊,臣子位卑,这固然是有各自的本分,但是情意也要流通和畅。父亲坐在座位上,儿子在一旁站着,这个叫做侍立,这固然是有通常的规定的。然而,父子之间的欢乐亲爱也是要融通和体现的,这才是顺天理,符合人情,而为行礼的可贵的表现。古代的圣贤君王在制定礼的时候,因为它是出于和的主旨,所以礼才能够尽善尽美,用在万事的处理上都没有弊端。但凡是天下的事情,从小的方面讲,运动,静止,饮食,休息之间,从大的方面讲,纲常之际,都要符合礼的要求,这样会使得所行的事情没有阻碍滞涩。礼贵于和的主旨与效用,是如此地光大。”

【原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张居正讲评】承上文说,礼贵于和,则宜无不可行者。然也有行不得的,这是为何?盖所谓和者,是在品节限制之中,有从容自然之意,所以可行。若但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率意任情,侈然自肆,全不把那礼体来节制他,则是流连忘返,而尊卑上下皆失其伦矣。如何可以行之哉?此可见礼之体虽严,而不至于拘迫。其用虽和,而亦不至于放纵。古之圣王,能以礼治身,而又能推之以治天下者,用此道也。

【翻译】承上文说,礼贵在于和谐,则应该是没有不可行的。但是呢,也有行不得的,这是为什么呢?大体上,所谓和,是在品节限制之中,有从容自然的意味,所以和才可行。若是只知道和谐为贵,而只以和为要求,不重视礼的品节限制,那就会任意而为,任由情绪的喜怒的发泄,充分地放肆,完全不用礼节来约束自己,这就会沉迷在放肆情绪喜怒之中,流连忘返,而尊卑上下都会失去应有的秩序。这是怎么可以行得通呢?由此可见,礼的本体虽然严格,而又不至于拘束紧迫。礼的用虽然是和谐,而亦不至于放纵。古之圣王,能够以礼修身,而又能够将礼的内涵推演开来,用来治理天下,这就是应用和发挥了礼节的形式的和谐的内涵的融合统一。

【讲解1】体与用,这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了。这种体与用的划分,叫做体用论。

体为本体,用为功用。

以天为例,则天的体为天空。而天的用,是天的恒久不已地运行的品性。人们看到了天的恒久不已地运行的品性,就希望个人的事业能够永续发展,希望个人的福泽能细水长流。想到做到这样,这要求人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天之体为天空,天之用为恒久不已地运行,天之用到了人的身上,是人的刚健有为,奋斗进取,自强不息。

对于礼,礼的体,是各种的具体规定,条文。而礼的这些个规定与具体的条文,并不是用来夸耀权力,并不是甲为尊贵,乙为卑贱,而是有这种自然的等级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和谐。

所以,礼的体为条文,具体规定。这种条文与具体规定,用文言词语来说,叫做仪文。礼的用,为和,为和谐。礼的功用,在于促进和谐。

我们来看一看《礼记》的一段文字。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敖通傲,是傲慢的意思。从通纵,是放纵的意思。

这样一来,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傲慢之心不可以滋生与增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志气不可以自满,享乐不要穷极。

不傲慢,不穷奢极欲,其意思就是要求人们恭敬,谦逊,礼让。

如果人人都恭敬,谦逊,讲求礼让,而不是薄待他人,总想占便宜,那么,人与人就和谐了。人与人相处和谐了,那么,社会就和谐了,就安定了。

因此,礼之用为和谐。

【讲解2】关于礼,它是儒家思想一大课题。中国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礼仪,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它的很多的内容与规定,其实是有它的内在的合理性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充分地考虑了人性的。

人性,有它的很多的不好的地方,人会傲慢,会嫉妒,有喜怒哀乐,有不节制,有希望放肆,薄待他人,损人利己等等的不好的一面。这样的野蛮的方面若是居于主导,则人与人之间就容易充满着欺诈,争夺,杀戮。人际关系若是充满着这种争夺与杀戮,若满是弱肉强食,则社会不和谐安定了,秩序就乱了。

儒家的仁和礼,大体上,都是用来修俩品德,增长个人的恭敬,去除浮躁贪欲,增长礼让,促进社会的和谐的。

在仁与礼充分地实现的情况下,个人的品德境界会提升。如果仁爱与礼让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了风尚,风气,则这一个范围里面,就实现了和谐与安定了。

所谓的桃花源,它指的是人心纯朴,不欺诈,不侵犯争夺的社会。

所谓的桃花源,并不是非要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来实现。我们中国就几次实现了理想的治理状况。唐太宗在位时期的贞观之治,那就是很好的社会状况,那就是现实的桃花源。

我们中国的圣贤,无论是尧舜这样的内圣外王的圣人,还是汉文帝,唐太宗这样的贤明的君主,还是孔子,颜回这样的圣人,还是诸葛亮,狄仁杰,徐阶这样的贤良的宰相,都一直在为实现现实的桃花源而终生在奋斗,在为实现小康政治与天下大同而奋斗。

圣贤的道德与智慧,是值得我们来学习和践行的。

【讲解3】在礼之用和为贵这一节里面,有子讲的是礼的形式与内涵的应用的问题。

礼有它的仪文,有它的表现形式,也有它的和谐的内在价值。

礼的价值追求为和谐,那么,我们是否是说,既然礼是为了追求和谐,我们干脆就不去讲究礼了,就只去讲究和就完事了。

礼的仪文为形式,礼的价值实质为和谐。只顾着追求和谐,而放弃礼的仪文,完全不要形式,是否可以呢?

有子的回答是,不可以的。

如果是丢掉礼的形式,而直接奔着和谐去走的话,你就会自由摆性,没有规范了。一直这样子的话,你就会只顾着放肆情绪喜怒,就会偏离本来的和谐的价值追求了。

在缺乏规范,缺乏礼的约束的情况下,人的状态,是容易散漫的。在散漫的状态下,人的气质,为浮躁的。在这种散漫与浮躁的情况下,也许在人的平常的状态里面,还能够彼此和谐,而一旦遭遇一些个境遇的得失顺逆的刺激的时候,由于平日里便是散漫浮躁的,那么,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你就收不住了,你就放肆野性,任意妄为了。人一旦是任意妄为,情绪化地去作出反应的话,那么,你就会偏离原来的这种和谐的主旨了。

像是隋唐演义里面的瓦岗军,像是水浒传里面的108将,他们是称兄道弟,是彼此很和谐的。但是呢,由于缺乏这种礼的约束,他们的能量,也是有限的。

我们以隋唐历史里面的李密的传记为例,来说事。

李密是隋末唐初时候的一方割据势力的首领。李密雄才大略,富有智谋,是一位智多星。他的性格也很慷慨,不吝惜钱财。他早年散家财养宾客,礼贤下士,宾客与他的关系很好。

李密曾经准备去拜访包恺,他骑着一头黄牛,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

在我看到李密骑牛读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的画面。在经济水平远不如今天发达的隋唐时代,李密能够骑着牛来读书,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乐趣与美好。而李密因为有了骑牛读书的故事,尽管李密有他的缺点,但是就个人情感来讲,我还是非常喜欢李密的。

经过一番波折,李密建立了一方势力,他本人号称魏公。

李密治军军纪严明,凡是发出命令,即使是在夏天,士卒们都像是身裹霜雪一样冷峻地执行。李密为人比较慷慨仗义,不吝啬钱财。凡是军队战胜了,得到了金银财宝,会将财宝分给下面的人,由此,将士与士兵都很乐意为李密效命。

在建号魏公以后,部属柴孝和向李密建议说,秦地有高山大河,地势险峻。若是能够倍道兼程攻取秦地长安,以长安为根据地,发展势力。待到兵力强盛的时候,再去进行争夺天下的决战,则李密就可以取得天下了。

李密说,属下将领都是起身于草莽,原本都是土匪强盗,不相统一。一旦军事行动失败,就会势力溃散。

在这里,其实就可以体现出李密的一点局限了。

李密的势力里面,有着单雄信,王伯当,徐世勣等等的猛将,李密本人能够礼贤下士,能够慷慨地将菜包分给众位将领与士兵。在李密的势力里面,将领很爱戴李密,士兵也很拥护李密,可以说,李密是一位很好的势力首领。李密与他的下属们相处得都很愉快。

可是,李密与下属的相处,是靠着分财宝,靠着这种江湖义气来维持的。这样的一种相处,虽然在平时的时候,处的很愉快。但是呢,由于各路将领出身于草莽,原本是土匪强盗,因此,他们的匪气还是很浓厚的。这样的一种草莽气息,虽然是可以凑在一起,建立起一方势力。这样的势力可以在集团内部相处愉快,但是呢,想要靠着这样的势力来争夺天下,建立政权,能量是不足的。虽然平时大家以兄弟相称,相处得很和谐,但是呢,本质上,这仍然是一盘散沙,是一个大杂烩,规范性不够,战斗力是不够的。

依靠着李密的礼贤下士,靠着江湖义气,分财宝,这可以让李密与下属,相处得很和谐,很愉快,礼之用和为贵的和的一面,它是达到了的。李密的军队,也能够做到有军队纪律,做到了局部的这种军队的法纪的严明。但是呢,它仍然是江湖草莽的一个大杂烩,是一盘散沙,礼的方面,这种约束方面,规范方面,还是不足的。

由于缺乏礼的规范,由于仅仅是靠着江湖义气来实现的和谐,因而,这种和谐,团队内的成员的和睦,它是一种深度不够,层次不够的和睦。跟唐太宗李世民的集团的那种和谐,跟明太祖朱元璋争夺天下时候所建立的集团的那种和谐的水平,不是一个档次的。

像李密所建立的这种势力,它可以分财宝。这是一种团伙性质的东西,它跟唐太宗的那种势力,那种有自己的组织,有一番制度,跟这种正规化,规范化的集体相比,李密的这种势力,它就仅限于一个小的集体,而不能够用来争夺天下。

想一想今天的这种合伙企业。本来呢,大家是朋友,或者是亲戚。能够凑在一起来做生意,平时呢,还是相处得很愉快的。但是呢,这种愉快的氛围中,不同的成员之间,它还是结合得比较松散。它能够适应一定范围的发展要求。但是呢,想要真正地做强做大,乃至做的久,它是很难做到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那般成就的。

像李密本人的这种性格,他的治理一方势力的方法,这种分财宝,这种江湖义气,能够令他聚集起一定的力量,有着一定的发展。但是呢,想要走的远,想要有着更大的发展,原本的那种江湖义气式的发展模式,它就能量不足了。

礼之用,群拥而林立,和为贵。但是呢,没有礼的足够的修炼,规范,光是凭借着自然的血气,去追求这个和,往往是深度不够。在个人层面,它是说,个人的修养,血气,依然是流于浮躁,散漫。这样的一种浮躁散漫,与礼的那种文质彬彬相比,还是君子的这种文质彬彬,这种礼的层面的规范,是具备着更大的能量的。

像是江湖侠客,快意恩仇,这个用在一般的人那里,它是可以超越许多人的修养的,比许多人的见利忘义要好很多。但是呢,这样的一种侠客的快意恩仇,他跟颜回,徐阶的大智若愚,跟大政治家的这种高度的谦逊,城府,智慧相比,能量就有限了。

我们接着来看李密的故事。他在建号魏公以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斗争,最终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被王世充打败。兵败以后,他领着剩下的将领与士兵,投靠李渊去了。

在唐高祖武德元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唐太宗,去讨伐薛举。秦王战胜以后,唐高祖李渊派李密到豳州去慰劳李世民。李密见到了李世民以后,被李世民的强大的气场所折服,不敢仰视。退下来以后,私自感叹着:“真英主也。”

李密,他有他自己的优点,他是有卓越的谋略和领导才能。但是呢,他见到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以后,就只能是感叹着“真英主也”了。

礼之用,群拥而林立,和为贵。但是呢,单纯地追求着和,丢掉礼的话,它还是深度不够的,它与有礼有和的境界是不能相比的。

礼是一些个具体的规定与条文,礼是一种框架。礼的应用,为的是践行大道,实现和谐。对于圣贤来讲,也许,他本人的这种道德水平,足以践行高层次的大道,而远超于礼的这种条框的规定。但是呢,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随便地舍弃条框而直奔礼所追求的大道与和。

相比于大道,礼仅仅是条框。然而,并不是说为了追求大道,就要将礼这种条框,给整个地抛弃掉。

在缺乏礼这种客观规定与标准的情况下,凭着自然的性情与个人的理解所达到的境界,往往是散漫,浮躁,不稳定的。而有了礼这种客观规范与标准的情况下,这个可以让人们对于大道,对于理想的境界,有所概念,时时对自己有所规范与约束,而不至于太过散漫和不稳定。

像李密集团的这种靠着分财宝,靠着这种江湖义气,来维持组织的和谐的做法,它就是不规范,是比较散漫的啊。同样是得到财宝,可以选择将财富赈济贫穷,可以选择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去搞屯田啊,这些个高级一些的政治治理措施,李密集团的这种分财宝,江湖气的做法,就达不到这种要求了。

因为李密集团的各路将领,凑在一起,讲究的是有福同享,有财宝,大家享用。这种情形,它是有利于小团体,有利于这种各路江湖侠客的联盟的,但是呢,它的这种融合度,凝聚力,还是不够。

想要争夺天下,建立政权,这种江湖侠客的联盟,它还是达不到要求的。李密的这种集团经营的方式,它的能量,还是有限的。

礼的这种模型与规范的作用,这种整齐上下的作用,那还是很重要的。

最后呢,我们还是来看一看《新唐书》对于唐太宗与李密的记录和评价。

我们来看看《新唐书》对唐太宗的几处记录与评价。

【记录1】太宗……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 “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

【记录2】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

【记录3】武德元年……进封秦王。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 帅……师还,高祖遣李密驰传劳之于豳州。密见太宗,不敢仰视, 退而叹曰:“真英主也!”

【记录4】赞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 ……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我们再来看看《新唐书》对李密的几处记录与评价。

【记录1】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

【记录2】密持军严,虽盛夏号令,士皆若负霜雪,然战得金宝,尽散之,繇是人为用。

【记录3】赞曰:或称密似项羽,非也。羽兴五年霸天下,密连兵数十百战不能取东都。 始玄感乱,密首劝取关中;及自立,亦不能鼓而西,宜其亡也。然礼贤得士,乃田横徒欤,贤陈涉远矣!

【记录3翻译】赞曰:有人说李密的功业像楚汉之争的霸王项羽,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项羽兴起五年而成为天下的霸主,而李密指挥战斗几百场不能够占领隋朝的东都洛阳。当初杨玄感起兵的时候,李密首先劝杨玄感占领关中(杨玄感没听从)。等到李密自立为一方统领的时候,也不能击鼓而向西夺取关中,李密的灭亡也是理所当然的啊。然而李密礼贤下士,得到将士的拥戴,这大概是田横一类的人吧,实在是比陈涉贤明多了。

在李世民与李密的比较中,肯定是唐太宗要比李密优秀很多。我本人对唐太宗当然是喜欢的,但我对李密也是很喜欢的。

李密有他的缺点与局限,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很喜欢李密。

因为有唐太宗李世民与李密这么两位英雄人物,我非常地喜欢《新唐书》。

在阅读《新唐书》的时候,我是觉得,唐朝的历史非常地好看,特别地有张力。阅读的时候,我内心是很兴奋的。

由此,我也觉得,我中华的历史,真是灿烂的历史。而我泱泱中国,是一个充满着圣贤与英雄的国度。

我是觉得,生在中华,能够阅读和学习我中华的二十四史,能够读到李密的骑牛读《汉书》的故事,能够读到《新唐书》对唐太宗李世民的“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评价,真是激动又兴奋,也特别地希望好好地来学习我中华的文化。

标签:和为贵 于和 仪文 礼仪 李密 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