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都是天才柳永:世人皆知柳三变,唯有风尘伎子念于心中国历

2023-09-09

的都是天才柳永:世人皆知柳三变,唯有风尘伎子念于心中国历

作为柳永的小迷弟,上联和下联一模一样,不得不将他生平事迹所书出来。乐游原上妓如云,能读懂的都是天才。这幅对联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写的,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徐渭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怜才不及众红裙。柳永死后,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青藤画派”的鼻祖,吊唁他的多为风尘之人,如此有才华的才子写出史上最古怪的对联也不难,这也和他生前的所为所为密不可分。#柳永#

北宋王朝的建立,对联如下: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虽然上联与下联的字是一模一样,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但音是不一样的,基本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上联与下联的意思也完全不同,到北宋真宗、仁宗两代,下面便是对联的正确读音:上联: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下联:好(hào)读书不(hǎo)读书上联的意思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中国的封建经济再度上升,是读好的好时候,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都会。或许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吧,当时许多人不仅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有着更多的闲暇,奢侈逸乐之风暗暗滋长。北宋统治者不仅首肯,更推波助澜。真宗就认为“时和岁丰,中外康阜,恨不与卿等日夕相会。太平难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资”,常于禁中宴饮,厚赏群臣。在皇帝的相导赞助之下,“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两府两制家内各有歌舞”,其余贲族士大夫更是蓄妓成风,欧阳修有妙龄家妓“八九妹”,苏东坡也有“歌舞妓数人”。上流社会的声尚,对普通市民起了示范作用,一时游乐之风铺天盖地:“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整个社会,从官僚贵族到市井小民,无不以奢靡逸乐为尚,人人都有方便之门,人人都可以尽情尽性地“以乐天年”。风流才子柳永和他的词就出现在这样一个朝野上下都以浅斟低唱蓄妓作乐为时尚,公开的杂婚和被封建道德和法律所认可的社会时代。作为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大家,柳永曾为宋词的发展做出全面的重大的贡献,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其生前社会地位卑微,又被看作无行文人,封建正史没有他的传记;宋人笔记偶有零星记载,又多传闻不实之词;直到今天,柳永和他的词也没有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柳永有句词“一生赢得是凄凉。”其实,这位风流才子凄凉一生,死后又何尝不是千年凄凉呢?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故世称柳七,为河东(今山西水济县西南蒲州镇)柳氏之后。祖父崇,字子高,十岁而孤,由母丁氏抚育成人。五代十国时,王延政据福建称王,以柳崇补封县丞。因王延政“残民自奉,人多衣纸”,柳崇以养母为由,辞官归田,隐居于柒安县(今属福建)五夫里的金鹅峰下。

柳崇有子六人。前妻丁氏生柳宜和柳宣,继室虞氏生置、宏、采、察四子。柳宜南唐时为监察御史,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中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柳宣在南唐为大理评事,宋官至天平军节度判官。柳置是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进土,柳宏真宗威平元年(998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柳采、柳察也分别官至礼部侍郎、水部员外郎。

柳崇平生“以行义著于州里,以兢严治于闺门。乡人有小忿争,不诣官府,决其曲直取公一言。诸子诸妇,动修礼法,虽从宦千里,若公在旁,其修身训子有如此者。”柳宜早在南唐,即以“褐衣上疏,言时政得失,为李国主器重”,做监察御史,更“多听弹射,不避权贵。”三变是柳宜的小儿子,长兄三复,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进士,官至比部员外郎:次兄三接,与三变同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兄弟三人“皆工文艺”,时人称为“柳氏三绝”。

宋初,崇安属建州管辖。当时的建州“诸儒继出,蔚为文献名邦”,“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于文”。据唐圭璋先生的考证,两宋词人中,福建籍的达九十一人(仅次于浙江、江西),崇安一县就有十二人之多。三变出生在一个有深厚儒学传统、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又处于这样一个文风蔚起的名邦,必然受到良好的文化艺术熏陶,他也必然像他父兄一样走上科举人仕的道路。

三变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至今,五夫里的乡亲常对远方的客人讲述三变当年每夜每夜燃烛苦读,学习非常勤奋;更有忠厚长者会将客人带到三变读书地一后人称为笔架山和蜡烛山,请客人们参观。少年三变不仅自己好学,以期“学而优则仕”,还著《劝学文》。

与同龄少年相比,变更是活泼好动的。家乡附近的松溪县中峰山以及崇安县境内的武夷山,三变都常去游观,并作有诗词。尤其武夷山,北接侧霞岭,南挽九连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武夷山异峰幽岩,层见叠出,飞瀑落崖,一泻万仞,溪流九曲,缭绕其间,号称

“奇秀甲江南”。柳永词《巫山一段云》中有一首“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写的就是武夷三十六峰和九曲溪。叶上心头滴。”这首词通俗生动,情感真挚,结构精巧,三变将它贴在墙上,反复揣摩,终于悟透了作词之法:三变勤学苦读,未满十八即成奇才。因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诗赋文章样样精工是当地有名的文章高手,人又俊迈风流,乐于助人,当地乡民亲切地称他为“鹅仔峰下一枝笔”。#历史文化#

由于禀赋极佳,义能勤力向学,三变在家乡顺利地习成举业。不久,又顺利地通过乡试。这位少年才子一心向往若在仕途大展身手,光宗耀祖。已经通过乡试,这位翻翻少年就要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礼部考试了。然而,春风得意的柳三变绝对不会想到,铺展在他脚下的仕路竟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

在赴京求取功名之前,柳三变也成立了小家庭。这从他后来怀乡所写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追悔当初,绣阁话别太容易”、“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等作品可以得知。

孟光是东汉贤士梁鸿的妻子,他们是同县人,夫妇间相敬如宾。柳三变以孟光称其妻,可见她很贤淑。尽管他们新婚燕尔,但为求得功名,三变还是毅然告别妻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汴京的漫漫征途。尽管此后三变一再表示思念妻子,思念家乡,但却再也没有回去。

北宋都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个“华夷辐接,水陆会通”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著名的东方大都会。汴京交通方便,客商云集,经济薰荣,是一个热闹的去处。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封府放灯三夜。“紫禁烟光一方重,五门金碧射晴空。梨园羯鼓三千面,陆海整山十二峰。”写的就是观灯盛况。其中“整山”即山棚,是结成山形的巨型彩灯,为彩灯中的。鳌山高耸之处,人山人海,皇帝有时也“乘小靠,幸宜德门,观整山”。那一夜你看吧,山湖上下,灯烛数十万盏;东京城中“东华左右枝门,东西角楼,大官观寺院,悉起山桶,张乐然灯”以供士民尽情观赏。真是:十里长街,火树银花;满城内外,灯烛荧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五陵年少,满路行歌;青年男女,或寻觅佳侣,或谈情说爱。柳永置身其中,挥笔高歌:

嶰管变青律,

帝里阳和新布。

晴景回轻煦。

庆嘉节、当三五。

列华灯、千门万户。

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十里然绛树。

鳌山耸、喧天箫鼓。

为顺应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享乐需求,各大都会都妓馆林立,如云。汴京就更是这样,凡有歌楼酒馆、勾栏瓦肆之处,都有“浓妆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无论商人、小吏、杀猪屠狗之徒,引车卖浆者流,只要花费得起,都可以尽情地消受。舞榭歌台,量金买笑,益发成为升平富庶的都市的点缀。

当三变从遥远而闭塞的崇安乡下来到汴京,这座“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沸腾”的大都市,立即唤醒了他那潜伏在意识深处的人的欲望。他当然著青云直上,但此时他却将读书习举求取功名光宋耀福甚至治国平天下都放到了脑后。

心安理得地玩吧,纵然是皇帝亲自主考,凭我经纶满腹,三寸彤管,定然登榜夺魁!

然而,求取功名的道路并非三变想象中的那么平坦,富贵利禄也并非唾手可得。也许三变过于自信,命运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大约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三变与他的两位兄长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兄弟三人一同名落孙山,两兄长倒没怎么,“平生自负”以贤自许以龙头月期,视功名如囊中物的三变就不同了。他认为现今这个圣明时代是不会遗弃他的,不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然而“明代”偏偏会“遗贤”一一偏偏又遗落他这个贤才,偏偏会有不公乎一这不公平偏偏又光顾到他。

初试失败,仕途黯然。极度失望之下,三变也曾想放弃功名的追求。人生短暂,青春易逝,与其十年寒窗,苦搏功名,何如花下酒边,浅斟低唱!一首《鹤冲天》就是三变初试失败后极度苦闷极度彷徨的心情的实录:以“白衣卿相”抗衡帝王的左肱右股尚且不足以发泄他的怨愤,三变又公然表示要科举功名,去换取“巷陌”的“浅斟低唱”!

率直任性的三变在《鹤冲天》里发泄得的确痛快淋漓。然而单纯幼稚的三变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一时激愤已经极大地亵渎了统治阶级视为千秋大业的科举制度,冒犯了作为封建殿堂精神支柱的礼教纲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三变的这一宣言,已经给他以后的仕路罩上了厚厚的阴影!

柳三变仕路不畅,却占尽词坛风流!

他本来就精通音律,善作歌辞,对当时民间广泛流行的新声非常熟悉;来到汴京,出人秦楼楚馆,更是文思若潮,填词作曲游刃有余。他以深厚的文学素养,非凡的才华,为歌伎们填制了许多歌曲,四处传唱,“声传一时”。他的歌辞,不仅北宋宫廷常演唱,据《后山诗话》宋仁宗就很喜欢,“每对酒,必使待妓歌之再三”;即使外邦如西夏,只要有水井之处,都有人传唱。

但是,三变夜宿妓馆,与乐工琴师为伍,沉声中的任,却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仁宗本来也很喜欢三变的词,但三变“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宣言又深深地刺痛了他,以至于有次科考三变本来榜上有名,仁宗忽然想起这事,临到放榜公布,朱笔一点,将三变“请”出了龙虎榜犹不解恨,还恶狠狠地说,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此后,三变高挂起“奉圣旨填词”的大旗。“居京华,日与環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至东都,则“游东都南北二巷”,过金陵,与友人“游陵宝宝家,得累日”,经南剑、

“游于朱玉之馆”。

三变的放荡行为,不仅遭到了封建卫道者的诋毁与歧视,他多次参加科考,都因其薄于操行而被黜落;他的父兄也常训斥他,甚至中断他的经济来源,企图迫使他洗心革面。然而,三变的名声已传遍秦楼楚馆、舞榭歌台,许多艳妓热衷和他交往,“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三变还是她们色艺的权威性品评家,“一经品题,声价十倍”,所以她们不但不要他花费,反而倒贴银子给他,就这样,还怡找不到他,“惜其为人出入所寓无常。”她们敬慕他,以和他交往为无尚荣耀,“至今柳陌花衢,歌姬,凡吟咏讴唱,莫不以柳七官人为美谈。”

初试意外地名落孙山,使柳三变满腔激愤,发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骇俗之论。其实他说“忍”,骨子里却是不忍;非但不忍,他屡败屡战。牢归牢,怨愤归怨愤,他并没有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他根本也不可能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本质意义上的认识。事实是,他从初试败归到进士及第,直到终老异乡,一直没有停止过追求功名的努力,一方面屡败屡试,另一方面则是多方干谒权贵,颂圣贡谀。封建士子为获取功名采用的种种方式,他都试过。

可是他好像融入不进去那个时代,被世俗所摒弃。

直到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垂垂老矣的柳三变,我们该称他柳永了,终于中了进士。此时他已经五十多岁。

三十多年困顿场屋,今日终于插花走马,柳永的喜悦自不必说:我终于能够鲲鹏展翅了!然而,柳永的兴奋并未持续多久。进士及第后,他仅仅被任命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推官,作为佐理府务的幕职官,掌管簿书等事。赴任之日,仅几个和他相知的汴京名妓满含热泪为他送行。十里长亭,秋风瑟瑟,秋雨过后,落日斜照,寒蝉嘶鸣,声声凄厉,这一切引发了柳永的离愁别绪: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到任后,柳永勤于职守,办事干练,很得知州吕蔚的赏识,到官月余吕蔚便向朝廷破格举荐。当时的制度不像后来那样严格,凡幕职官及县令等不限在任三年考核之后才有被荐举的资格。然而待御史郭劝认为柳永“释褐到官始逾月,善状安在”,哪里会有什么政绩?其中肯定有问题。“因诏州县令,初试未成考,不得举,后遂为法。”因一个人的铨选而改变由来已久的荐举法,可见当时掀起了怎样的风波!柳永失去了这一次升迁的机会,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困于选调,沉沦下僚。在睦州,柳永写过一首《满江红》:“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著名词人范仲淹十分赞赏这首词。词中,柳永一方而希望干一番事业,一方而又向往严子陵的隐居,看来他并不如意。之后,柳永又作过昌国县(今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盐监。

的确,柳水在仕途备尝失意滋味。离开昌国后,他又宦游关中,还做过泗州判官,希塑在经年的宦游中冲淡,飞霜渐渐爬上了他的鬓发。“谙尽宦游滋味”的柳永心情抑郁,对这种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驱驱行役,苒蒋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这也是牢而已,柳永并不会真正地归老渔樵,尽管他也意识到“自古凄凉长安道”

宋代文官分京朝官与选人两类,选人即任地方职务的初等职官。柳永入仕以来所任推官、盐监直至判官都属选人。选人官阶又分七阶,升迁官阶称为“循资”,各级考满且有足够的举荐人,才能磨勘改为京官。由选人晋级京官并非易事,对柳永则更为艰难。

柳永改官后,曾任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再迁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屯田员外郎属部,“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兴修、给纳之事”,从六品,是京官中最低的官阶。

大约在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贫病交加的柳永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僧寺里。多年以后,才葬于丹徒的北团山下。相传他死后,还是由“群伎合金葬之”。以后每年清明时节,众伎不约而同各备祭礼,到柳永坟前祭扫,名为“吊柳七”,以慰藉柳永那一颗孤苦的心。真可谓: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徐渭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怜才不及众红裙。

应该说,柳永是位有学力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因为受到统治者的无端唾弃,他的才学得不到能展,才转而致力于词,成为词坛的“白衣卿相”。他被公认为我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的词以通俗浅近为根本特征,是十一世纪中期最受群众欢迎的“流行金曲”:“流俗之人”喜欢,许多著名文人也很欣赏,甚至宫禁中也“歌之再三”。他是北宋词坛第一个卓有成效的革新家。他扩大了词的社会基础,丰富了词的美学风貌,把词从士大夫的歌筵舞席重新引向勾栏瓦肆、山程水驿乃至一切有滨水的地方,恢复并加强了词的市民色彩市民风度。

他是中国俗文学发展史上的四大里程碑之一(另为白居易、关汉卿、冯梦龙)。

标签:柳永 北宋 汴京 柳崇 武夷山 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