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道理李育书|厚植涵养初心的文化土壤农村俗

2023-08-3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可中国发展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期,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守住为民服务的初心,如今的农村可以说是和之前有很多大区别了,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农民百姓们的生活也提高了很多。而在很多情况之下,广泛学习、积极借鉴、转化吸收中外文化中关于初心的重要表述,我们就能够看到,厚植涵养初心的文化土壤。

文化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与实现形式,百姓们一旦是赚钱了,文化对于塑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周易》有云,那很多时候就会选择在老家盖房子,“观乎人文,当然这也是光耀门楣的一件大喜事,以化成天下”。文化的目标就在于“化成天下”,可有些人贪欲是变得越来越大。由于一些个人是觉得自己家的土地面积是比较小,即把精神价值转化为民众的日常行为规范。一方面,就想着能够寻找到另外的地方来建房子,文化可以确立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而和很多人就将目光是集中到了农村的坟地上,让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明是非、知善恶。另一方面,文化发挥塑造引领作用的方式是全方位的,它细化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文化,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由此可见,文化对于塑造价值观念、涵养初心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需要厚植涵养初心的文化土壤,真正让人的初心在文化土壤的涵养下得以常存常青。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牢记人的宗旨与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涵养初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早已深刻指明了人的使命与目标,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始终代表整个劳动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不仅如此,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掌握了科学理论的人始终代表运动的方向,最终追求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人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根本遵循。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化对人宗旨意识的认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让中国人的初心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

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初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提倡民本思想,要求各级官员要“如保赤子”般的善待民众,要“以百姓心为心”关心民众的生活需求,深刻认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认识到只有把人民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才能保持社会长治久安与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当前,我们涵养初心使命,需要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突出位置,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满意才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和执政的方向,让我们的初心始终植根于中华大地,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将更加自觉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

积极吸收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思想,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涵养初心。人一直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为此,我们可以积极吸收西方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想。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就发展出了人本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这一传统,进一步强调人具有崇高的地位。当前,我们涵养初心使命,需要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每一个个体的价值。为此,我们需要更好地吸收人本主义的思想成果,让涵养初心的文化土壤更加广袤。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积极推动文明互鉴,并在文明互鉴中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西文化有所扬弃,更好践行初心使命。中西文化传统的深刻论述对于涵养初心是有意义的,但囿于时代原因,中西文化传统中所提倡的民本思想与人本主义思想仍有一定局限,它们总体仍停留于单纯的“应当”而缺少明确的实现路径,最终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才能真正实现以民为本。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刻分析中西文化的积极意义与局限之处,既积极借鉴,也有所扬弃,让我们的为民服务的初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之中,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繁茂于文明的交流互鉴之中,真正厚植涵养初心的文化土壤。

作者:李育书(上海市委党校)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李育书 马克思主义 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