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来读书丨《莱姆狂想曲》规则类脑洞:科幻文学中的克苏鲁立春一

2023-08-19

一起向未来读书丨《莱姆狂想曲》规则类脑洞:科幻文学中的克苏鲁立春一

最近有一种奇怪的文字格式火了,不知有多少重逢的朋友畅叙别情。划破夜空的奥运焰火、令人惊叹的开幕盛况,叫做规则类怪谈。

这是一种虚构的文体,又将给多少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年味”?我们听到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共鸣。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某规章制度为内容,舞蹈绘出的水墨长卷、千人击缶的壮观场景,一般会以一个看上去十分平常的开头展开,曾让世界惊叹中国文化的风采独具;此刻,一条条内容往下列举,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但后面的规则却越来越奇怪,传递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信念,让人读起来感觉很诡异,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当奥林匹克遇上中国年,从而细思极恐,当开幕式倒计时仪式遇上二十四节气,比较著名的就是火热的“动物园规则怪谈”,当“希腊三圣”的哲学遇上孔孟老庄的智慧,以及各路网络大神依样画葫芦般打造的各种“规则怪谈”。

这种“规则类怪谈”跟今天要说的这本《莱姆狂想曲》有异曲同工之处,人们惊讶地发现,都是一个个不同定式的虚构文体,各自也有着看似平常的展开,但随后的内容,是让人觉得脑洞大开的。来自波兰作家斯塔尼斯瓦夫·莱姆,创作于1973年的这本书,用书名和内容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狂想曲”。

(春节感冒了,无法外出,所以暂时没有外出,只看书来着,影评写不了,写个书评吧)

虚构的说明书

电影里有一种类型片叫做“伪纪录片”,虚构一个故事,用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真实感。同样小说中也有伪说明书、伪评论集、伪工具书甚至伪历史课本等。《莱姆狂想曲》堪称一本“伪XX”文体大全。

书中包括了三篇“伪评论集”,分别评论了一本虚构摄影集《死灵》、一本虚构的细胞学著作《将语》、一本虚构的文学史《比特文学的历史第一卷》。还有一篇“伪说明书”,是一本虚构的《维斯特兰德未来百科全书》使用手册。最后是一本虚构的书——出版于2047年的《泥人十四》。

这是小弟我第一次读莱姆的作品,不可否认的是,阅读体验一开始不佳,因为看不懂,不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文体形式,而是很难代入预设语境,别看前四篇各自短小精悍,但很容易劝退新人。这里个人建议,大家阅读的时候可以跟我一样,先读《泥人十四》,再返回头读前面的。

《泥人十四》这是一本虚构的报告文学,其中正文是对“泥人十四”几次演讲内容的刊登和报告,前言和后记则是这篇报告文学的几位作者对“泥人十四”前因后果的描述,这部分内容代入感是相对不错的,因为会非常自然的把读者代入到作者预设的虚构世界观中,当你习惯了这种文体和世界观构成,再去感受前几篇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小弟对这种虚构的纪实类文学是比较偏爱的,众所周知我是个科幻迷,尤其喜欢科幻电影,以及周边设定。《莱姆狂想曲》就像买玩具或者影碟里附带的那种小册子一样,是产品或电影的设定、评论、花絮、周边产品信息等,但本书里的这些内容,都是基于虚构事件的虚构说明和评论。

俺曾经看过一本叫做《殖民地陆战队战术手册》的书,是《异形2》的周边,围绕电影的事件和设定,虚构了一本战术手册,里面对兵种、历史、战术的介绍,还有对异形事件报道,也是以虚构的说明书和报告文学的形式。这种周边形式,也是开创了一个先河,被很多科幻作品和游戏模仿。比如《异形》系列中的《维兰德-汤谷报告书》《异形 : 契约大卫手稿》等,还有《暗黑破坏神》系列中著名《凯恩之书》。

所以,如今这种基于科幻作品的设定书、虚构报告文学甚至新闻内容,读者其实对这类“伪XX”文体并不陌生,但《莱姆狂想曲》可是一本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书,这种写作方式,还是非常有开创性的,而且其中所呈现的内容,也几乎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严格意义上说,在这种奇特的写作方式中,这其实算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哲学理论。

脑洞的哲学理论

我们就拿报告文学《泥人十四》来说,最有代表性。

报告的前言是一位叫做克里夫博士的所写,内容风趣幽默,代入感极强,这也是俺推荐全书先读《泥人十四》的原因。前言描述了“泥人”的出现的背景,这是冷战军备竞赛的产物。

在虚构的未来,冷战还未结束,所以军方就建立了强大的军用计算机,用光能驱动,比计算机快了100万倍,从而诞生了超级智慧,就是“泥人”。泥人发展到多代之后,从在模拟战争中击败了人类将领,到在开会时公开嘲笑人类,并且拒绝与人类合作,从而要么被关停,要么被销毁,直到“泥人十四”,因为他算是泥人唯一愿意跟人类交流的存在,随后两篇泥人的演技报告,就是解释了泥人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拒绝与人类合作、人类究竟是什么等动机。对了,之前还有一篇某将军撰写的“介绍”和“说明”,在听泥人演讲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并阐述了泥人说话时可能会对听众产生某些影响等等

“泥人十四”的两次演讲(第1次和第43次),堪称全书精华。因为这基本上《莱姆狂想曲》的作者莱姆,借用泥人之口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

比如泥人就表达人类的进化是错误的结果。文中表明,高等生物的复杂性不是胜利,而是陷阱。原因很简单,比如人类某个身体器官坏了,那么人就完蛋了,还有人类进食、呼吸氧气才能生存,二者缺一那么人类也完蛋了。这些都不是进化的成就,因为进化的本身在于传播,传播的基础是简单,所以进化的方向应该是让高等动物越来越简单,而不是越复杂,复杂代表着一旦环境、粮食、水源等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就可能导致物种灭亡。。。

所以,人类的进化方式是错误的,就好比把一个猴子和一个打字机关在一起,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它就能打出一本莎士比亚巨作,但是人类进化的方向,并不是那本“莎士比亚”,而是猴子打出的某个错误的“文章”。而在人类进化中诞生的智慧、身体结构、劳动能力等都是为了弥补方向上错误,反而错上加错。而在这种错误的基础上,人类才会出现猜忌、打仗这种low到不行的方式。

对此,泥人还举了藻类和阿米巴原虫的例子,这种简单的生物结构、直接吸收宇宙辐射能就能活的生命,才是人类进化方向的选项。

而在文中第二篇内容,也是泥人最后一场演讲中,他用介绍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存在感的哲学观点,并带着点神学的味道,比第一篇更加深奥,我思故我在,智慧和身体不可并存等问题,想要超脱于肉体,那么必须放弃现有的大脑。

最终泥人在这次演讲之后就陷入沉默,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泥人自杀。

但在《泥人十四》的后记中,记录了一些极端分子,想要彻底摧毁泥人,但全部没有成功,要么是汽车发动不起来,要么是提前爆炸。后记中暗示,泥人可能以一种我们不了解的方式,存在于我们之间,并且存在对我们进行上述这样“物理干涉”的能力。

在《莱姆狂想曲》成书的70年代,还没有互联网的存在,可见该书的超前意识,“泥人十四”最后几乎成了天网——一个不打仗、对统治人类这种低等生物毫无兴趣的人工智能。

但不要忘了,与“泥人”一同建造出来,还有更先进的“灭绝”,这个自诞生以来就完全隔绝外界信息、不理会人类、连泥人都自愧不如的超级智慧,我们并不知道“灭绝”在琢磨什么。

可能的流行文化

这本《莱姆狂想曲》的阅读门槛,是相对比较高的,但完整阅读下来,成就感和满足感会非常大。

回到开篇的“规则类怪谈”这种文体上,《莱姆狂想曲》跟“规则类怪谈”的构成和诉求是很像的,唯一的不同的是,“怪谈”是强调传播性,因为内容相对通俗且“泛恐怖论”,而《莱姆》则非常的哲学,传播度会受到影响,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本书的不可复制性了。

洛夫克拉夫特曾经提到,他的克苏鲁神话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上:“人类共同的法则、兴趣和情感在广阔的宇宙中毫无意义……只有人类的场景和人物才会具备人类的特性,我们必须用无情的现实主义来处理这些问题。”

是啊,某种程度上来说,书中的“泥人十四”,就是《克苏鲁神话》中的克苏鲁,二者是有一定共通性的。

简单来说,无论是“规则怪谈”还是《克苏鲁神话》,还有这本《莱姆狂想曲》,如此文体和内容,只要你阅读本书,你就已经进入了作者预设的语境空间,在这之后,都需要面对“它”带来的压迫以及可能产生某些结果。比如克苏鲁会带来难以言状的恐惧,规则类怪谈会让人细思极恐,而泥人十四则会让感受到来自宇宙和智慧的压迫感。

此外,这些文学还呈现出了鲜明的游戏和二创特征。

非叙事类的文体,没有确定的主角,连作者都是虚构的,换句话说,当你开始阅读《莱姆狂想曲》,你就是处在这个世界观里的游戏玩家。无论是摄影集、细胞学概论、还是工具书检索指南,这些虚构的内容,都能让你瞬间进入作者的世界观,在这个剧本杀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能在这些基础上展开想象。

不仅如此,这种半开放式的世界观和写法,还为后续的讨论和二次创作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比如当下火热的规则怪谈,和各种基于《克苏鲁神话》的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所以在此基础上,《莱姆狂想曲》值得被更多读者关注,虽然其成书年代较早,虽然其哲学性对传播度有些影响,但其中所描绘的世界观、泥人(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以及后续的开放式故事,大概率能激发了读者们讨论的热情。

我觉得特别酷,并且对这种写法特别迷恋。

标签:莱姆狂想曲 科幻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泥人十四 克苏鲁 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