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长城基于心理语义分析探索先秦儒家和法家的动机倾向长城简

2022-02-06

看千年长城基于心理语义分析探索先秦儒家和法家的动机倾向长

先秦时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通过梳理真实有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诸子百家争鸣,追寻长城起源兴衰的历史风貌。全书十四章,群星闪耀。在此期间,从长城的雏形到齐楚、燕赵、秦皇、单于、汉武、鲜卑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长城,儒家、法家相继形成。儒家思想肇端于古代史料与传说,依次展开,其核心内涵在于对先王之德的传播,旨在向广大读者完整地呈现出一部历史脉络清晰、兼具可读性和科学性的长城传记。《长史》序继《珠峰简史》《地图简史》之后,是古代政治经验的人文化。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徐永清先生又一部史地普及著作《长史》问世。之所以叫“史地普及著作”,提出仁、义、礼、智等道德德目,是因为这类纯粹由地理而历史,强调君臣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双向对等关系。法家以君王利益为核心,打通千年,主张法治,纵横今古,具有完备的政治方,融汇人文与科技的写法,强调君王对臣民的驾驭,是王权思想的极端化。

儒家与法家两个学派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深远,是日用而不知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如持守目标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探究儒家、法家两个学派的动机倾向,对于剖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动机是一种追求某种满足的倾向,如追求功成业就的自豪感,或归属感,或被他人热情接纳的感觉,或掌控和影响他人的感觉,是一种在实现某种激励时获得满足的能力。动机也通常被理解为概括了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心理过程。本研究将儒家、法家两学派的动机倾向作为研究对象,站在心理语义视角揭示两者差异,旨在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近年来,文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了传统文献研究的整体性与实证性,以定量方式开展文本分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古文文本开展定量分析,能在较短时间内计算出结果,研究者无需接受阅读古文方面的专业训练,在文化心理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于2020年研发了古文CC-LIWC词典,该词典基于大规模古汉语语料库,利用多种分词算法实现古文分词,专注于分析文言文本。古文CC-LIWC词典在简体中文版SC-LIWC的基础上研发而成,共包含79个词类和约5万个词汇,总体上可分为语言过程词、心理过程词、个人关切词和非正式语言4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包含诸多小类,例如:语言过程词包含:人称代词、连词及时态标定词等;心理过程词包含情感过程词、社会过程词、认知过程词等。

该研究讨论的重点是成就词、权力词、奖励词、冒险词、从属关系词5个词类。成就词即与努力、失败、追求成就等相关的词,例如“有成”“战胜”“求名”;权力词指与社会地位、社会等级、支配等相关的词,例如“君”“治”“官爵”;奖励词指与奖赏、激励、积极目标等相关的词,例如“行赏”“福”“益”;冒险词是与危险、担忧、规避等相关的词,例如“失”“危”“禁”;从属关系词指涉及人与人之间依存、附属关系的词,例如“家”“亲”“爱”。课题组科研人员选取了先秦时期儒家和法家的代表性著作,通过运行古文CC-LIWC词典程序开展数据分析,探索了两学派在从属关系词、成就词、权力词、奖励词、冒险词5个词类的使用差异情况。

结果显示,儒家、法家著作中权力词的词频均值高于其他词类;法家著作中权力词(M=0.1377、SD=0.0104、p=0.014)、奖励词(M=0.0151、SD=0.0042、p=0.037)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儒家;两学派在从属关系词(p=0.066)、成就词(p=0.27)、冒险词(p=0.086)的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儒家、法家动机倾向的主要特点是权力动机占主导地位,法家的权力动机和奖励动机显著高于儒家。

研究表明,儒家、法家思想源自同一文化母体——世袭王权社会,两学派均以追求“天下大治”为己任,儒家要“序君臣父子之礼”,法家要“正君臣上下之分”,仅是手段与思路不同。无论儒家还是法家,实现政治理想都不得不依赖王权,这与儒家、法家两学派著作中权力词的高频出现相呼应。基于对人性不同维度的认识,儒家站人性道德自觉的角度主张德治,法家站人性好利恶害的视角主张法治,纵横今古,王权文化既产生了儒家的“仁”和“礼”,也产生了法家之酷刑。可以说,儒家是王权思想的自敛,法家是王权思想的张扬。

研究提出,功利主义是法家政治理念的基石,善于以奖惩治人,彰显了法家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法家在道德感化与恩威并施之间选择后者,表明其不认可道德教化的价值,而是相信权与法对于规范社会秩序的有效性,这是两学派思想的重要差异。较之法家的功利与度势,儒家更富理想主义色彩,缺乏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汉代以降,汉武帝“独尊儒术”,但法家思想仍活跃于统治阶层,成为一种理性形态的价值结构,昭示着权力与君主意志。一定意义上而言,外儒内法、杂用王霸也是儒对法的妥协,体现着王权思想的至高无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21.724093/abstract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标签:儒家 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