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明信片等乾隆编书借我读——《四库全书》的故事文化黎

2022-01-31

念明信片等乾隆编书借我读——《四库全书》的故事文化黎

今天,它们是自古以来中国与黎巴嫩贸易关系发展的见证;二是印有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和较早介绍翻译其作品的中国著名作家冰心与茅盾的照片,我们走进文澜阁,他们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代表;三是印有中国与黎中关系先驱马海德谈话场面的照片。库迈哈说,看看这个“漂亮盒子”里的无价珍宝——《四库全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四库全书》库房

Q1

为什么要编撰《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大年初四,黎巴嫩期待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大家还沉浸在过年的欢乐气氛中,学习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钱敏坚通过在线视频出席了发行仪式。他说,乾隆爷已经开始办公。这天军机处发布了一道上谕,黎巴嫩集邮协会精心设计两国建交纪念主题纪念封、纪念币和明信片,令各直省的督抚学政购访天下遗书。目的是“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充分表达了中黎两国间的友好情谊。近年来,以古鉴今,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优化治理。虽然皇家内府的藏书十分丰富,中黎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但仍有很多善本孤本散落在民间。政策下来时地方反响不太大,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中黎各界有识之士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连乾隆爷自己也没想到未来会编出这么大一部丛书。

清《乾隆帝写字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年年底,进一步加强互动,朱筠上奏建议辑录《永乐大典》中的大量散佚古籍。《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编的“百科全书1.0”,22877卷,约3.7亿字,引用了七八千种古籍里的内容,这些古籍在清朝多已残缺或失传。大臣们提议,将《永乐大典》保存的内容作为“引子”,通过征书、辑佚,让亡佚的古籍重见天日。于是这场校订工作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永乐大典

做着做着却发现,体裁限制了内容,《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类似今天的大词典,势必要割裂原文,打乱经书的序次。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怎么办呢?

古今图书集成

虽说爸爸和爷爷编有“百科全书2.0”《古今图书集成》,但一番思虑后,乾隆爷拍板——我再编个“百科全书3.0”!将《大典》内容、各省所采书,以及武英殿所有官刻书,经过校勘以及内容审查,统按经史子集编定目录,命名为《四库全书》,使古今图籍荟萃无遗,永昭艺林盛轨。于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开始了。

Q2

什么样的书能收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收录了3400余种典籍,全书约36000册,将近8万卷,实力注解成语“卷帙浩繁”。而同时期轰动欧洲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正编+图片仅有二十余卷。《四库全书》是当时世界历史上名副其实的规模最大的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内容囊括了从先秦至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涵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专门领域。但收书也不是来者不拒,乾隆爷明确指出,科举教辅书籍、族谱、尺牍、屏幛、寿言等不收。“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骛,编刻酬唱诗文,琐碎无当者”一概不取。征收的书籍主要是历代流传的旧书,内容“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优先选择,“发挥传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实用者”备择。历代和当朝名士的诗文专集可查明后汰选入内。

Q3

谁编的《四库全书》?

这样大规模的书,不可能是乾隆一个人编的。《四库全书》是官修丛书,为它还专门设立“四库全书馆”,馆臣职名表就记载有360人,荟集了乾隆朝的文化精英。其中的核心人物有总裁30人,总阅19人,总纂3人,总校1人。

纪昀

清 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图册》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总裁官包括皇子永瑢、永璇、永瑆与刘统勋、于敏中、王际华等人。学术首领、大名鼎鼎的纪昀(纪晓岚)任总纂官,陆费墀任总校。这位陆费墀兄着实倒霉,工作早到晚退,尽心尽力,却因为书里“有违碍诸说未经删削”以及校对讹误而获罪,革职留任,自掏腰包赔偿置办江浙三阁《四库全书》的全部装潢、制匣费用,最后郁郁而终。

Q4

《四库全书》如何分类?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方式起源于西晋,确立于隋唐。经部主要收有四书、五经、小学等十类;史部包含各种史学著作以及地理、职官、诏令奏议、传记等十五类;子部分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释道等十四类;集部收录文学著作,包含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文澜阁排架图

原载清孙树礼、孙峻《文澜阁志》(光绪七年前)

文澜阁明二层暗三层,当时第一层中间藏《古今图书集成》,后面和两旁藏《四库全书》经部书;第二层藏《四库全书》史部,第三层藏《四库全书》子、集部。

为了方便检阅,四部的封面采用象征四季的颜色:经书居群籍之首,犹如新春伊始,为青色;史部著作浩博,如夏之炽,用红色;子部采撷百家之学,如同秋收,用蓝色;集部文稿荟萃,好似冬藏,用灰黑色。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

浙江图书馆藏

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用纸为“坚白太史连纸”,又称泾县白棉纸,每半页8行21字,每册首页、末页分别钤“古稀天子之宝”“乾隆御览之宝”玺印。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丛书查阅检索更方便,四库馆臣还为四库的“著录书”和“存目书”(不符合四库选书标准而未录入的)撰写提要(内容简介),编成200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更精简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只记载卷数和作者。

Q5

《四库全书》是雕版印刷吗?

《四库全书》并没有雕版印刷,但有活字版——武英殿聚珍版,排印了一些少见的珍本秘籍。

武英殿聚珍版

最常见的《四库全书》形式是手抄本,可是花了大把银子雇佣大量人手一笔一划誊录出来的。乾隆最先下诏抄缮四份,分藏于北四阁,从下诏征书到第一分《四库全书》抄完,花了十年时间。乾隆考虑到江浙一带人文渊薮,有很多力学好古之士,想读皇家藏书的人一定不少,于是下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部,藏在南方三阁,文澜阁《四库全书》就是南三阁本之一。前后历时十八年,七部《四库全书》全部缮抄校正完毕。

Q6

七部《四库全书》和藏书楼在哪?目前情况如何?

文渊阁(北京故宫)

楼在,书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影印出版。

文溯阁(沈阳故宫)

楼在,书现存甘肃省图书馆(配图为兰州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

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

楼在,书和原架整体保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2005年影印出版。

文源阁(北京圆明园)

楼和大部分书都被英法联军烧毁(咸丰十年),残本存于法国枫丹白露宫。

文宗阁(镇江金山寺行宫)

楼和书皆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咸丰三年)。

文汇阁(扬州天宁寺行宫)

楼和书皆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咸丰四年)。

文澜阁(杭州圣因寺行宫)

楼毁于战火(咸丰十一年),光绪七年重建。书部分残存,后经三度补抄完整,现存浙江图书馆,2015年影印出版。

Q7

文澜阁是公共图书馆?

《太乙分青室阅读场景图》

左右滑动查看长图

文澜阁落成三年后,配套的《四库全书》陆续颁发,由两浙盐政负责领取、运输、装帧、入藏。它是怎么从皇家藏书楼变身为公共图书馆的呢?

乾隆为了嘉惠学林,使士子可以就近观摩抄录,决定将文澜阁对外开放,又担心地方官员把书雪藏,反复晓谕地方大吏,并对借书、阅书从原则到具体方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就差没有亲自写个《借阅须知》了。当地著名士绅担任司事、训导等负责书籍的收发借阅。在办妥手续后,士子可入阁读书抄录,或经盐运使特许后借阅归家研读。于是杭州就有了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太乙分青室

到了光绪年间文澜阁重修,在楼东面新建了“太乙分青室”作为公共阅览室。清代名儒学者如汪中、孙星衍、阮元、胡培翚、钱熙祚、陈奂、陆心源、马一浮等人都曾在文澜阁校抄或读书。

文澜阁与《四库全书》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四库全书》反映了清代的文献学成果与思想文化政策,它的变迁史,也是国家与民族命运的缩影。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文澜阁《四库全书》又是七部藏书中最具悲壮色彩和传奇经历的一部。还想继续听故事吗?留言给小编哦!

标签:四库全书 乾隆 文澜阁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 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