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抒情诗》(海外中国古典作家)

2022-04-19

《防空洞抒情诗》(海外中国古典作家)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1930-1950年的中国新诗》

<剑桥中国文学史

穆旦诗集

穆旦(1918-1977)是一位命运坎坷的现代诗人。早年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外语系学习。受著名文学理论家威廉·恩普森、诗人闻一多和冯至的影响,他创作了合唱、防空洞抒情诗等作品。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穆旦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在虎冈河谷和印度东北部的热带雨林中侥幸生还,后来撤退到印度。抗日战争后,他担任沈阳新报总编辑,不久就被禁止攻击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无能。<1949】穆旦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回国后,他在南开大学外语系担任副教授。穆旦晚年主要翻译英语和俄语诗歌。他的诗歌创作成为“潜在的写作”,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后才被读者看到。和新诗史上的许多诗人一样,穆旦也是一位被“重新发现”并在去世后进入文学史的作家。穆旦诗歌的海外翻译和介绍是相似的:虽然它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确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穆旦诗歌的海外翻译和传播最初是由他的一些诗歌朋友和他自己推动的。1946年,穆旦的同学、英国文学专家王佐良在伦敦《生活与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中国诗人》,介绍了当时还是年轻人的穆旦。这是国外关于穆旦的第一章,与国内对穆旦的评价几乎相同。尽管王佐良的文章似乎有点偏颇,但它充满了洞察力。在他的文章中,他提出了“穆旦之谜”的说法。一方面,他最擅长表达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定情绪,另一方面,他最好的品质是完全非中国人。然而,王佐良想要表达的不是穆旦抄袭了英国诗人的诗风,而是他的创新:“最好的英国诗人就在穆旦的指尖上,但他不模仿,他从不用别人的声音唱歌。”王佐良更强调的是穆旦的“苦”性,这在“极为平衡的中式气候”中是相当罕见的。穆旦的优点是“带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攀登灵魂的禁山”。这些观点也对后来的海外研究者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1949到1950年代初,穆旦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同时,他也试图进入英国文坛。他将自己的一些诗歌翻译成英语,其中两首被收录在一个小小的世界诗歌宝库中:翻译自1952年出版的其他语言的伟大诗歌,包括《饥饿的中国》(选项1)和八首诗歌(选项1)。本书收录的中国现代诗人包括闻一多(3)、冯至(3)、李广田(1)、卞之琳(2)、何其芳(1),穆旦是其中最年轻的诗人。可以看出,编辑们认可了他的作品

从这首诗的晦涩标题到欧洲和美国的著名作品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很少有关于穆旦的海外翻译和介绍。例如,1963年在美国出版的《20世纪中国诗歌选集》(徐益瑜主编)虽然被广泛选入了五四以来44位诗人的作品,包括郑敏、杜云燮等穆旦同时代人的作品,但没有被选入穆旦的作品。可以看出,穆旦诗歌的名字在当时并不明显

就像新诗史上的许多诗人一样,穆旦直到去世才被广泛认可。尤其是1981年《九叶诗集》出版后,诗人以《九叶诗人》为代表重新进入文学史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海外诗人和学者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的叶伟廉和他的博士生梁冰俊都是诗人学者

<梁冰俊的英国博士论文,“反叛美学”,1936—1949年的中国现代派诗人。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对九叶诗人进行全面研究,也是中国大陆自1984年以来最早的研究著作。其中关于穆旦、穆旦和现代“我”的一节,翻译成中文后很快传遍了中国世界,对穆旦在国内外的认知和接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炳君注意到穆旦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自我”的书写,并认为,穆旦诗歌的自我不完整性和自我反思写作,使他与郭沫若或徐志摩诗歌中的“我”区别开来:“穆旦诗歌是一部发展到内省阶段的现代主义作品,它不再是一种自我爆炸或颂扬,而是强调自我的分裂与转化,表现出对内省的探索。”因此,穆旦明显不同于五四以来流行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抒情诗。可以说,梁秉钧的观点影响了国内外相当一部分诗人和学者对穆旦的认识,穆旦的“自我”写作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叶维廉广泛收集和翻译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人作品,并形成了一部集,于1992年出版,即,《防空洞抒情诗:1930-1950年新诗》(美国加兰出版社出版)。《诗选》主要收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九叶诗人”的诗作,其中七首是穆旦的诗作。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书名《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不仅暗示了“抒情诗”与战争之间的讽刺关系,还强调了许多中国诗人在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仍然创作出真正的“现代”新诗。这本书的书名取自穆旦的同名诗歌,这表明叶维廉对穆旦诗歌价值的钦佩。书中说穆旦是“九叶派”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认为穆旦的诗歌既有分量又有生命力。它的分量体现在诗歌的深度、视野和密度上,比如它的哲学探索和质疑,以及跳跃式的想象;穆旦的诗歌也充满了“热血活力”。诗歌中充满活力的意象和声音的流动具有多重含义。可以说,叶维廉和梁炳君这两位诗人、学者和翻译家在穆旦的英译和介绍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1992年,美国著名新诗研究者叶紫琼也出版了他的《中国现代诗歌选集》(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相对全面的新诗翻译成英文和中文的选集,包括五部穆旦的作品,并在导言中重点介绍穆旦的诗歌本身

20世纪90年代以后,穆旦的作品在英语世界被广泛翻译和接受,出现在各种新诗选集或中国文学选集中。根据王天鸿的《穆旦诗歌英译评论》(1946-2016)中的统计,穆旦有78部作品被翻译成英语,超过了他的诗歌的一半,其中许多已经被许多译者翻译过。可以看出,穆旦在《英语世界》中广泛地进入了读者的视野[P/P>]:作者编撰的《中国新诗新集》、Xi Mi教授和frank Stewart,《MaNOA》杂志主编,将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西席以前的中国现代诗选的综合拓展。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共有84位诗人的300多部作品入选,20多名翻译人员参与了翻译工作,可以说是目前最全面的英译新诗选集。穆旦的六首诗被选中。穆旦是入选最多的诗人之一,这代表着编辑团队对穆旦诗歌杰出成就的认可

除了英语,穆旦的诗歌还被翻译成日语、德语和其他语言,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日本汉学家、九州大学教授明治久治夫(akiji jiujifu)曾翻译过穆旦的诗,该诗于1994年由日本土窑艺术协会以穆旦诗集的名义出版。该书包括穆旦从早年到晚年的66部作品,包括穆旦的年表、作者的采访和评论文章,以及王佐良、唐奇和周玉良的三篇评论和回忆文章的翻译。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全面、内容丰富的文集。邱骥在前言中指出,穆旦的诗“针对的是与人类内在痛苦交织在一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这种独特的诗歌旋律在中国诗歌的漫长历史中从未演奏过”,这与王佐良在中国诗人中的观点相呼应。邱骥在诗中也谈到了穆旦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穆旦也被各方面详细介绍和讨论

标签: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穆旦 剑桥中国文学史 作家 诗歌 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