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多元化了苏轼、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如何读书?我们的

2023-04-05

书多元化了苏轼、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如何读书?我们的

我们在读书时,数据统计结果总会让人痛心疾首一番,常常会碰到以下障碍:

书籍枯燥乏味读不进去,感慨“原来国人不读书”。但一方面,一读就;

读得太慢, 2020年中国有31.6%的成年人形成了听书习惯,一本书从年头读到年尾;

读完感觉什么都没学会,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脑子里像浆糊;

……

这些阅读障碍,分别较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和5.5%。的确,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认知误区——我天生不适合读书,在都市白领、大学生群体中,渐渐对书籍“敬而远之”。

事实上,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戴着耳机听书的人。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的组合,历史名人在阅读时也碰到过这些问题,让国人的阅读率量只多不少。多个听书软件用下来,只是他们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将其化解了。

书中有无尽的宝藏,也觉得有不足之处。可能听小说之类的特别好,让我们借用历史名人的智慧,但我用来听中医和经济方面的就不太容易,打开宝藏之门。

苏轼:“八面受敌”法

苏轼(号:东坡居士)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意思就是,他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这就是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可以理解为书中的知识就像四面八方攻来的敌人,必须各个击破,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王庠是苏东坡弟弟的女婿,和我们一样在读书时遇到了困难,他写信向苏东坡求教。

东坡在回信中详细介绍了“八面受敌”法:

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

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中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问题。若想探究史实,或是典章制度,那就再另读一遍。就像这样一遍一遍地去读。

这个办法虽说有些笨拙,但学成之后,各方面都经得住考验,和泛泛而读不作深入研究的大不一样。

诸葛亮:“观其大略”法

诸葛亮(字:孔明)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因此而足智多谋。《魏略》记载,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游学,这三人读书“务于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大家对“观其大略”有所误解,认为是粗略地读,实际上并非如此。

大略也不等于大意或大概,而是大的方略。正是善于汲取和研究大的方略,才能造就出诸葛亮这样的大政治家和大战略家。

“观其大略”的本意,应该是寻求、观察和研究其中(书本中或事实中)深远的谋略。这固然可以算作一种读书方法,但更多的还是体现着一种读书的旨趣。

“观其大略”这种读书方法,既可以是泛读,也可以是精读和研读,一句话总结就是“无略则略,有略必观,有大略必大观”。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求我们要用“高、广、深”的视角来看书,俯瞰全局,找准大略,深入研究,而不是止步于熟读书中的内容。

韩愈:“提要钩玄”法

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记事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时要善于提炼与概括,拎起其基本要旨,以便于理解与记忆;而“纂言者”要善于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深层意涵与内容实质,进而写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在韩愈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一股脑地埋头苦读,在自己的头脑中机械地堆砌大量的阅读素材,而是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忆,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忆,不断增强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样,读书才能从“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的第一阶段进入到“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者焉,昭昭然白黑分矣”的更高境界。

韩愈认为,读书不是复制性地背诵“古圣贤人”的陈词滥调,不是对前人成果的沿袭剽窃,而是在汲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

韩愈在文学上具有较深造诣,造语生新,自成—家。这与他读书“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是分不开的。

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并非是说读书要浅尝辄止,而是强调读书的功利性不要太强,这里的“甚解”是指学问和知识.

陶渊明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一定要学到知识的心态去读书,而是把读书当做一种娱乐消遣,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以至于“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法,与其说是读书的方法,不如说是读书的心法。

延伸一下,“不求甚解”法,也可以理解为有取舍地阅读,那么此处的“甚解”,就是指深入了解。

如果不论读什么书都“求甚解”,那我们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有时候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做什么更重要。

顾炎武:“行万里路”法

清初年间,在鲁、冀、辽、晋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个行为有些奇怪的人。他约摸五十出头的光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自己骑在一匹马上,另一匹马和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子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书。

这个人坐在马背上半闭着眼睛,咿咿呀呀地背诵起来了。背着背着,忽然有一处“卡壳”了,他便立即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拿出书本将背不出的地方反复温习几遍。直到书背熟了,再继续策马赶路。

每行至一处关隘要塞,他便去找几位老兵或退伍的小卒,仔细询问有关地理、历史等情况。如老兵们说的有些与书上记载的不相符,他便亲自到实地考察,一处一处地核对清楚,然后写下笔记。

途中若是遇到好书和珍贵文物,他就买下来;若别人不卖,他就全文抄录或是借来读完了再走。

这位游学先生姓顾,名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志士,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学问家和思想家。

他曾在文章中写道:“自少至老,手不舍书。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这里描述的就是他自己游学读书的情形。

顾炎武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法,有许多好处:一是通过实地考察,能够纠正书本上不少错误的记载;二是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三是能够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四是能够发现许多原来不曾读过的新书、好书。

如开头所说,顾炎武五十多岁以后开始的这次大规模的游学活动,到达了山东、山西、河北、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察看名关要塞,游历名胜古迹,跋涉名山大川,往来行程两三万里,所读新书又达一万余卷。

由于顾炎武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都非常宏博,所以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军事和治国之道等都有深刻的研究,一生著书几十部,卷帙浩繁,在我国学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著作。

:“高诵恬吟”法

同志青年时代读书时,往往“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咏,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味”。

高声朗诵,就是要大声地朗读;密咏恬吟,就是要静静地吟咏品读。将高诵与恬吟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高诵便于记忆和提高演说能力。许多老一辈的学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年轻时学习一篇文章,高声朗读几十遍,就可以终生不忘。恬吟便于思索,细细地品味一篇文章,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够更深刻地领会气势、节奏、神味。

正因为高诵恬吟读书法有诸多优越性,所以古人都是以此为乐的。宋朝有个“汉书下酒”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说的是宋人苏舜钦住在其岳父家中,每天晚上都要喝一斗酒。他岳父觉得奇怪,于是就偷偷地从门缝中往里看。

原来苏舜钦正在朗诵《汉书·张子房传》。当读到张良抛大锤刺杀秦始皇却误中副车时,他不禁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可惜没有击中)!”遂斟了满满一杯酒,一饮而尽。

当读到张良对汉高祖说:“此天以臣授陛下(我来辅佐皇上,这是天意)。”苏舜钦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喝了一大杯酒。他的岳父看到这里,忍不住开怀大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标签:诸葛亮 苏轼 韩愈 陶渊明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