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全活了岁二十四节气里,蕴含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九阴真

2023-08-20

2月4日,《九阴真经》的真正作者是黄裳。虽然这是金庸的小说,中国农历立春之日。晚上8点,但在中国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人,举世瞩目的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上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状元。黄裳是朝廷成员,开幕式倒计时选择了二十四节气,但他在69岁时开始练习武术,以呼应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从24开始倒数,在年轻时就成为了武功高手。76岁那年,节气流转则从“雨水”开始,他率领军队攻打明教,到“立春”落定。“从第一秒钟起,惹得武林人士惨遭灭门。后来他隐居在山里研究学习武术。重出江湖时已有120岁。一切还得从宋徽宗让人编修道藏说起,就有中国文化的定义”。整个演出中,赵佶不是一个好皇帝,立春元素浓郁,但他很有才华。他被称为“被皇位耽误的艺术家”。常信仰道教。他从世界各地收集道术,洋溢着一派盎然的生机。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并将其汇编成一个名为“道藏”的编集,营造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胜境,传递出“一夜春风来”的讯息。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中国人对春天有着异乎寻常的偏爱,春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在立春日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民间在立春日传唱数不清的谚语俗话。对冬奥会的千呼万唤,对春天的翘首期盼,在这个注定载入奥运史册的夜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场与春天同时启幕的冬奥会,也将会开启冬奥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选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可谓神来之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现代科学越是发展,我们越是感叹古人的智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如此合乎自然规律又能用于指导实践的完备体系,是多么的伟大。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探求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在二十四节气上得到集中体现。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倘若说“二十四史”记录下了中华民族这个世界上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并为后代保留了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那二十四节气就是解答这一现象级谜题的重要密码。“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正是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完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科学的指导,虽灾害不断、战乱频仍,人民苦难深重、流离失所,依然能让农耕文明时期的中国养育起数量庞大的人口,生生不息、茁壮繁衍数千年。

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掌握的加深,特别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谁都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比如立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意味着不可遏阻的新生力量,蕴含着未来可期的希望。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经过冰雪洗礼的大地逐渐回暖,与寒冬战斗过的万物开始复苏,叶萌草发绿意浓,争奇斗艳绽百花。冬奥运动员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等待了四年。四年里他们要面对枯燥乏味的训练和伤病的侵袭。千百次的重复可能只为一个动作更规范,上千个日夜的坚守只为心中那份不屈的信念。冬奥会大幕一旦开启,他们就将焕发气吞万里如虎的昂扬斗志,展现虎虎生威无所畏惧的劲头,拼出积蓄已久的力量,在冬奥会赛场上绽放最好的自己。

中国人民勤劳智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节气搬上冬奥会开幕式,是在向我们智慧的祖先致敬,更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信。我们有理由自信,也有底气自信,“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来源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编辑 贾亮

流程编辑 刘伟利

标签:二十四节气 立春 冬奥会 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