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经典句子孔子的“孝”,小看家庭,大看国家,千年过去我们该如何看待?能让你

2023-03-04

中国古代十分推崇圣人名人,唯有情字最。--《雪中悍刀行》脚下悬空一瞬。迎着扑面而来的风,所谓圣人,点点星光,广义上主要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以及街道两边那道无限往外延伸、延至天边的光。--《伪装学渣》我访故人明月下,而名人,灯花人面相映红。一朝凤雏啼春晓,指杰出或引人注目的显要人物。

他们在某一领域或者多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万顷河山清平中。总角藏酿君莫饮,从而得到了人们的信服和尊敬。因此,经年归来与兄逢。人生何必常相伴,在古代中国,遥以相思寄东风。--《仙逆》长阶血未尽,圣人和名人往往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那是他带你回家的路。--《二哈和他的白猫师尊》,他们的言行举止或留于青史,或流于传记,或经过人们口口相传,都会影响当时民众,甚至是后人的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认为圣人应当协助统治阶级治天下,这也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作为权威和智慧的象征,圣人、名人的公共话语权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有意扶持,可以把统治阶级想要散播的政策和思想观念传达给普罗大众,行使施行教化的职能。

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我们可以说圣人和名人其实是古代的意见,是传播力超群的传播者,通过两级传播,将自己认同的观点,或者是统治者想要民众一致认同的观点,进行上情下达、广而告之。

当然,在古代社会主要的传播方式除了口头传播,还有文字传播、书籍传播,文字与书籍传播的传播周期均较长。值得一提的是,像孔孟的圣人形象并非他们本人塑造,而是经过弟子后人将他们的言行观点整理成册,供后人广为传阅塑造而成的形象。

孔子主张的“孝”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主张仁政,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朱熹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意思是上天如果不降生仲尼,那么万古常年都会生活在一片晦暗之中。这说明在古代,孔子的思想带领人民脱离愚昧落后的境地,走向开明与进步。

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孔子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之中的泰斗地位,而他在家庭传播规范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包含着独特的时代印记,放在当代社会,需要我们取其所长,吐故纳新,辩证地看待。

对于“孝”的内涵的阐释,辞海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论语》全书共计20章,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集,可以说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政治主张、道德主张等价值观、思想观。

《论语·学而篇》就提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是“仁”的根本,孔子也要求弟子做到“入则孝,出则弟。”“事父母,能竭其力。”真正具备“孝悌”品质的人,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的。

孔子对孝的定义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要求孩子要以父亲为榜样,长期践行他的志向。

由此可见,在古代,无论思想还是道德,都遵循父传子,子传孙的原则,孝道是一种传承。《礼记》记载,古代家庭在孩子幼时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尽孝意识,“鸡初鸣”就梳洗完毕去父母那里请安。

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不能违背“礼”的要求,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属于家庭传播规范的孝道始终不能越出“礼制”,可见孝不是随意的。孔子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养活父母,那和饲养犬马没有区别,所谓孝道,一定要做到恭敬顺从。

对父母的孝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也不应该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发自内心对父母的敬爱,“孝”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

孔子认为:“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孝顺父母,敬爱兄弟,把这些推行到政治上是对政治极其有益的,这把孝道和治国方略联系起来。

孝和封建统治的关系

家国同构,只有家庭关系和谐,国家才能风调雨顺。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引孝入政,以孝治国。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孔子提出以孝悌为基础的“仁政”,通过对个人的规范影响到家庭,再由家庭推及社会及国家。

早在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就以“君父”自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严密的宗法等级制。在小家之中,父亲居于一家之主的地位,而在整个国家,君主掌握着全部权力和绝对话语权,家是国的组成单位,国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总和的整体,因此治国方针处处都有家庭传播规范的影子,对父母尽孝,延伸为对君主尽忠。

于是孝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保障,也正是因为如此,遵循孝道一步步被强化、被推广宣扬,最终从家庭传播规范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规范制度。

关于对父母的劝谏,孔子的观点是:“事父母几谏”即使“谏志不从”,也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父母一味地服从是愚孝,因此,我们要善于向父母委婉地提出改善意见。但绝不能以强硬的态度让他们改进,这是有违孝道的。

孔子认为父母在世,子女应“不远游”,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侍奉他们,这在古代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孝道应该体现在细微处,关于“父母之年”是一定要记牢的,从心底为父母的年岁而忧喜。

宰我曾对孔子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期已久矣!”孔子听后评价宰我“不仁”,三年守丧礼是天下共通的礼制,上至君主,下至黎民百姓都应当遵行这个规制,以报答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这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

由此可见,不仅是在家庭还是国家、社会中,“孝”早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且遵守的为人准则和基本道德规范,也成了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让古代推行的“孝治”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

《论语》中还出现了这样一则对话:叶公认为正直是“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但孔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正直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说明在孔子的思想中,家庭传播规范是高于法律的,孝道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孝敬父母,那么在朝堂之上也会对上位者不忠,这是封建统治者不希望看到的。

在遵守法律和包庇父亲的两难境地,孔子的选择体现了孝道高于一切的地位,即便有违法度,也要把尽孝放在首位,这是对孝道的维护,更是对封建统治的维护。

关于亲情与法律的对立,发展到了汉代有了新的政策。《汉书》中记载,汉宣帝曾颁布政令,“子匿父”“妻匿夫”都不用受到连坐。反之,如果子女检举揭发自己的父母,反而要受到制裁。

在《孔子家语·大婚解》中提到婚姻的重要性,是为了“继先圣之后,以为天下宗庙社稷之主”,可见二姓结为姻亲主要是为了家族利益,一切以家族为重,这无疑具有时代局限性。他在夫妻关系中主张“夫义妇顺”,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主张“和为贵”旨在家庭和谐,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确保社稷稳固。

在《孝经》中孔子对父母的丧礼礼制有清晰明确的要求,主张厚葬重祭,通过仪式的隆重来体现对孝道的看重。孔子的理思想不仅能够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还能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直以来都备受封建统治者青睐。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孝道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直协调着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无论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还是夫妻婆媳,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都完善了自我的德行,促进了社会的平稳运行。

以孝道为基石发展的家庭传播规范,包括父慈子孝的父子关系、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相互敬爱的夫妻关系等,细致地、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家庭成员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而蕴藏在理思想中的传承精神,也让这一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抛开孔子理思想中的落后思想,例如:维护封建统治和君权、愚孝、男尊女卑、男女有别、轻视法制、缺失个体独立性等,它传达的长幼有序、与人为善等思想,凝聚家庭成员之间的向心力,缓解柔化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内部稳定,旨在达成社会和谐目的的社会道德规范,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是非常可取的。

我们在继承孔子理思想的同时,应该进行扬弃,结合时代特点去伪存真不断创新,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形成更加完善的,具备时代进步性的家庭传播规范体系,以便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不影响每个个体自由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弘扬良好家风。

标签:孔子 孝道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