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诵读王卉朱熹的魂魄观赏美文

2023-07-15

姆诵读王卉朱熹的魂魄观赏美文

[cp]朱熹的魂魄观

尽管《论语》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然而想在私人信件中说清楚这件事,但据《礼记·中庸》记载,到底是不太现实的。鉴于有如此多的人想要这样一份引导,孔子也曾对鬼神的形态、功能等做过较详细的解说:

子曰:“鬼神之为德,那么我根据自己对娱乐性阅读和普及知识类阅读的经验,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简要地发表一下看法,听之而弗闻,也许他们是愿意听的。我想要指明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应当是享受的。当然,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为了应对考试或学习知识,以承祭祀,我们需要阅读许多书,洋洋乎如在其上,这类阅读中是不存在什么享受的。我们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阅读。唯一能做的便是祈祷因为我们需要它,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所以我们不至于在通读它的过程中觉得乏味。对于这类书,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我们是不得已才会去阅读它们的,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在孔子看来,鬼神无声无形,人难以耳闻目睹其存在,然而鬼神又随处皆能发显其盛“德”,使天下之人对之祭拜不已。

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孔子所言鬼神的形态与功效评价说:“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

朱熹认为,自然万物的产生与消亡这一终始过程全由阴阳之气聚散而成;然鬼神乃理气合构所生,是阴阳二气中之灵秀者,因此,世上无一物中无气,亦无一物中无鬼神。对于人而言,“洋洋乎如在其上,这类阅读中是不存在什么享受的。我们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阅读。唯一能做的便是祈祷因为我们需要它,如在其左右”的鬼神亦在人体之中,并且是构成人的身形与“思虑营为”功能的主体。

《礼记·礼运》道:“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朱熹便称赞“人者,鬼神之会”一说“说得好”。所以,当门人叶贺孙问:“鬼神便是精神魂魄。如何?”朱熹便回答说:人身的言笑思虑功能与天地自然的风雨雷电等气象变化,都是缘于同样的天地阴阳之气的感应与聚合,这便是鬼神之功。天地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这一有机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在物理构成方面人与天地万物相应相通,鬼神之盛“德”在天地之间和人体之内的运行表现也是一致的,故此人体“内外均无非天地阴阳之气”。而人体中的鬼神又即“精神魂魄”。

那么,鬼神与魂魄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朱熹明确指出:“精气就物而言,魂魄就人而言,鬼神离乎人而言。”精气为所有事物所共有,因而从本质上说,鬼神与魂魄均为精气之流行;二者的区别则在于:魂魄仅是对应于人而言,鬼神则超越于人,并无专指。

朱熹强调道:“大凡说鬼神,皆是通生死而言。”认为鬼神魂魄之说最终往往就指向了人的生死问题。《周易·系辞上》曾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认为通过推导人的生死之所由来即可了解何为生死,何为鬼神。

朱熹对“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十分认同,如他在《答吕子约》的书信中阐述道:“精,魄也(耳目之精明为魄),气,魂也(口鼻之嘘吸为魂),二者合而成物。精虚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不之矣。魄为鬼,魂为神。”在他看来,魂魄相合构成人物之生命,气散则魂游于空中,四处飘荡,而魄则沉降于地下,生命随之也就结束,这便是整个生死的基本过程。

柏拉图《裴德若》论人类灵魂

在叙述的开端,苏格拉底通过一种宇宙论思辨提出了灵魂之所是及其本性:灵魂是“自我推动者”。灵魂作为自我推动者是宇宙间运动的源头;它本身不受其他东西推动,但推动其他东西,即推动无灵魂的身体。按照苏格拉底的设想,灵魂首先推动自身运动,再通过自身的运动推动身体的运动,而身体的运动再推动其他物体。

在希腊思想中,人性通常都是由神性和兽性上下两端界定的。神的灵魂凭自身就是神的灵魂,人类灵魂却并非凭自身即是人类灵魂。人类灵魂是人类身体中的灵魂。尽管按照苏格拉底的叙述,人类灵魂来自天上,但严格说来,天上并没有人类灵魂;天上有完美的、神的灵魂,也有不完美灵魂。不完美的灵魂会进入人的身体成为人的灵魂,也会进入野兽的身体成为野兽的灵魂。

人的灵魂曾经见过真实,但困在这个身体中的灵魂早已遗忘了真实。

西方灵魂学说

灵魂先在说(或夙世说):主张此说的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神创造万物之时就有了。还未俯身以前在天上生活,因为违命而受惩罚,命它坠落地上附于人体,使其有离恶返善的机会,所以人一入世界即陷在苦恼之中,因此,灵魂在身体犹如囚犯一样。

灵魂直造说(或赋异说):有许多神学者主张,每一个人的灵魂,是在人成胎时,或出生时,由神直接赋给人身体里的。

灵魂传殖说(或间接创造说):主张此说的人说,全人类的始祖亚当,是神直接创造的,而亚当以后的后裔之身体与灵魂,都是从亚当一本的根源,循传殖之公律,生生不息,世世绵延,传殖而来,神却为间接的创造者。[/cp]

标签:朱熹 鬼神 孔子 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