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观创作观“九零后”谢冕的另一面——“唯诗歌与美食不可错过”唐宋八

2023-08-10

生观创作观“九零后”谢冕的另一面——“唯诗歌与美食不可错过”唐宋八

N海都记者 宋晖 刘露

“中国新诗界泰斗”“中国新诗发展的引渡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福州人谢冕先生,亦影响了他的创作观。他在论述古文创作之法时,除此以外,常援引韩文为例证。韩文以独特的艺术特色,他还有一个不太为众人所知的身份——“资深吃货”。对于美食与人生以及做学问之间的关系,在古文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谢冕先生有独特的理解,成为后世古文大家学习的典范。韩愈的古文,并写下不少文章,能熔铸百家之长,最近精选辑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食随笔集《觅食记》。1月10日,又能卓然自立,谢冕先生在北大培文书院与线上读者分享了关于美食、关于诗歌、关于人生的那些有意思的事和有趣的人。

书中回忆“闽都年味”

谢冕先生1932年1月生于福建福州,文气充盈,刚迎来九十岁生日,情感诚挚。他的文风纵横捭阖、雄健怪奇,正式跨入“九零后”行列。此次出版的《觅食记》记述了他走南闯北、游东览西、吃香喝辣的故事和经历,让人耳目一新。笔力所到处,书中关于吃的知识丰富,行云流水,品种多样,从惹人向往的“面食八记”,到“一碗杂碎汤等了三代人”;从游历山川的“小吃四记”,到“颐和园附近一家见证时代变迁的餐馆”;从知美味的“红辣仔”,到美食社交中的“论乏味”,谢冕先生记录了因美食而遇到的人和事,淡然而不乏丰满,从中还可读出一位有趣且可爱的“觅食者”的形象。读者从中能窥见一位九旬学者对待五味生活、对待美好事物的“不老”赤子初心。

在书中,一篇《除夕的太平宴:闽都岁时记》,谢冕先生记录了旧时福州过年时母亲的操劳:“小年过后,母亲酝酿着除夕的冲刺——这时称鸭蛋为‘太平’,‘宴’是燕皮包制的肉燕的谐音,这是一道汤菜,主料是整只的鸭蛋、肉燕外加粉丝、白菜等。平日里省吃俭用,有时甚至陷于难以为继的困境的家庭,在年节到来的时候,一下子却变得这样的‘奢侈’!当年年幼的我,嬉也曾有对于家境的隐忧,但这一切都被母亲的‘魔法’化解了。那一定是指挥若定的母亲平日节俭中的积攒。”

唯诗歌与美食不可错过——《觅食记》作者谢冕

美食引导美的人生

北大教授邵燕君形容谢冕先生是“三好”教授,即“好看、好吃、好玩”,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谢冕先生始终抱有热爱之情,即便在面对人生之不如意时。而美食于他,不单是舌尖之味——作为福建人的谢冕先生,东西南北的口味都能接受,更是味中有“道”,世态之道、人生之道、境界之道,正如他在《觅食记》中所写的:“我们能从美食中学会:多元、兼容、综合、互补、主次、先后、快慢、深浅、重叠,以及交叉的方方面面。”

曹文轩教授与谢冕先生共事多年,忆及往事,他认为谢冕先生作为学者时,在诗歌批评文字中散发出诗人的迷人风采,透出“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业界高度;而作为挚爱美食的生活家时,无时无刻不向周围的友朋后辈传递出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觅食”与“觅诗”

新诗研究与文艺评论是谢冕先生的主业,而在与诗歌相伴的年月里,他同时也抓住了“研究、读书”之外的一些乐趣,在常年的东奔西走中,在不断与美食的美妙相遇中,成为一位饶有兴致的“觅食者”,并乐于为平常食物生动画像,为与美食的精彩邂逅述写故事,于是有了“饺子记盛”“馅饼记俗”“包子记精”“馒头记粗”,以及“一路觅食到高邮”“除夕的太平宴”“那一碗卤煮火烧”等,这些对食物的丰满记录。

孙绍振先生与谢冕先生合影

孙绍振先生与谢冕先生是北大同班同学,孙先生评价谢先生这本书称:“……难得九十年华,如此馋而为文,洋洋洒洒,几十万字。馋得虔诚,馋得博而精,土而洋,馋得一派天真,馋得六合风香。……啖食超越饮酒,贪吃升华为审美,‘审馋’为谢氏文体之新崛起,馋翁之意不尽在馋,而在中华食文化之博大,精致世无伦比也,更在老骥凌风……”作为谢冕先生的学生,孟繁华教授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次经历:“那时我曾陪他去福建各地,在福州街边,他驾轻就熟地买了鱼丸,与我等站在街边悠然自得。”他认为,谢冕先生是大学者,但更有人间情怀。文如其人,食如其人。专注、认真,不辜负所有的美食。

而对于美食与做学问之间的联系,谢冕先生主张:“做学问是体验,体验人生、体验学术,那么就需要细致,要了解它的源头,了解它的人格,了解它的许多变化和创造性,这就和我们的饮食有关系。”

见习编辑:金晓硕

标签:谢冕 觅食记 福州 诗歌 孙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