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越不想说学拼音的我们都欠他一份师恩,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如果你

2023-05-06

来越不想说学拼音的我们都欠他一份师恩,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传奇一生如果你

各位好,今天是2022年1月14日,星期五,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上的今天都发生了哪些大事。

一、拼音之父——周有光

学拼音的都欠他一份师恩!他身经四个时代,跨界修成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说,我们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

2017年一月份的几天,是个悲情的日子,1月12日凌晨,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遗孀、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李佩先生在京刚刚去世。

1月14日凌晨,又传来噩耗,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经济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刚刚过完他的112岁生日,也走了。大家都在用拼音打字,有几个人能记得他的名字?

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在常州经营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常州,曾祖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以家产供守城清军军饷,后常州城被攻破,曾祖父投水自尽,周家的雄厚家财尽失,从此家道开始衰败。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早年专攻经济学,他是屈指可数的与爱因斯坦面谈过的中国人。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1955年受命改行至文字改革领域,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因为他,我们才得以用普通话如此方便的交流沟通。

01

错位的人生成就了他一世的才华

江苏常州“青果巷”是个神奇的地方,从那里走出了三位语言学家: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出生在青果巷,还是清朝光绪年间,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50岁前,他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之后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他花费三年时间,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

58岁以后,他将关注的目光从语言文字学扩大到世界史、文化学和人类历史演化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上。这位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日、英、法四种语言。

2005年,100岁的他出版了《百岁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闻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贝集》,他一生笔耕不辍。

他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

1918年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与同样成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是同学。

1923年中学毕业,成绩优异,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本只能选择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但无意中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幸得亲友资助,为周有光凑齐了200元学费,遂入学,主修经济学,兼修语言学。

1982年冬,张允和、周有光、沈从文、张兆和(从左至右)合影

1933年4月30日,与张允和结婚,他们是自由恋爱。

张允和是昆曲研究家,曾祖父张树声为晚清高官,父亲张武龄是民国初年的富商,热心投资教育;张允和有六个兄弟、三个姊妹。

四个姐妹中,大姐张元和嫁给昆曲名家顾传玠,三妹张兆和的丈夫是作家沈从文,四妹张充和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1936年-1937年任教光华大学,兼职上海江苏银行。

1949年解放军攻占上海后回国,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并在上海新华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分行兼职。

1954年,因为之前已发表、出版过一些关于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论文和书籍,周有光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

这一变动无意中帮助周有光躲过了1957年开始的,在上海以经济学界为重点的“反右运动”。

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并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1979年4月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之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公布。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的基础。

晚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

1961年出版《汉字改革概论》,对语言学和文字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词的结构问题、同音字和同音词问题、简化和繁化问题等,扩大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范围。

文字发展规律方面,文字的特点决定于文化(包括宗教)的传播,不决定于语言的特点;他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

中文信息处理方面,他致力于研究无编码的“从拼音到汉字”的自动变换法,认为汉语的内在规律可以作为中文电脑智能化的依据。他提出“两个双语言”建议,认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急需实行两个双语言:方言和共同语的国内双语言;汉语和英语的国际双语言。

周有光(左)和张森根

02

谦虚幽默: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周有光说他是语言文字学家,不是什么汉语拼音之父,不是文化学家。文化学是一个大学问,是很深刻的东西,他就是看看书,总结里面主要的问题。他想听听大家对他的评论,好好的学习学习

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

著名学者资中筠说,“周先生对人类的整个发展规律和历程心中非常有数,我自己是无神论者,他说他也是,但是他信仰的是人类的发展规律。人类必然就得这么发展,你要是走错了路,非得走回来不可。”

著名诗人说,“我觉得我们不用去过多地争论周有光是语言学家、经济学家……他是当代难得的智者、仁者和勇者。他以很平和的心态和语态,表达他自己对这个世界上下五千年和纵横千万里的认识,应该说是很尖锐,很勇敢的。”

他曾在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之外,加上这样一句话“时髦不能跟”!可见他做学问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觉悟高度。

张森根介绍,周先生的学问是我们了解历史、走进世界最便捷的“梯子”。这位老人既是本土的、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曾说,在我看来,周先生的15字诀:“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和他120多个字的“三分法”,是我们重新认识历史、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法宝。三分法是向陈旧的“五阶段论”吹起的冲锋号,稍稍触动了所谓意识形态安全。15字京诀则教导我们看清世界、看清自身,让我们如何理性地有序地走进世界。

03

有书无斋《新陋室铭》

《新陋室铭》中写道: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周有光小时候喜欢看西游记。

他祖上江苏宜兴是望族,书香门第,藏有很多书,不过全是文言的。

小时候,文言文看不懂,对《三字经》也不感兴趣,他说,他们那一代人,小孩子认得几个字以后,都喜欢看《西游记》,不像现在可以看的东西多了。

《西游记》他是看了两遍才看懂的,“读书是件很好玩的事,第一遍看不懂,不要放弃,看第二遍,也许就能看懂了,”就是通过这样的阅读,周有光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

读《资本论》也是一样,《资本论》很重要,但是那时没有中文的,结果看不懂,不是文字看不懂,而是内容看不懂。

由此,阅读的乐趣往往就跳跃在第一遍的不懂到第二遍地懂之间。

04

大家都叫他“周百科”

他说对自己终身受益的书,是《不列颠百科全书》。专门有一书架摆满了《不列颠百科全书》,共三排,从上至下分别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拜连襟沈从文所赐,在大学时,就与百科全书的情缘就结下了。大学老师指定《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一些篇章作为周有光及其同学必须阅读的课外读物。

这部书非常好。一个题目,简简单单给你讲,而如果去看书,一个小问题就是一本书,看百科全书反而可以节约时间。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你可以先了解大致情况,然而再查看其他比较专业的书。

后来更是巧合,改革开放,中美两国搞文化合作工作,有一项就是要翻译美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他竟然做了《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本来是英国的,因为二战期间英国的很多企业都卖给了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是如此。他们翻译《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了10本,称为《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因此,大家都称他为“周百科”。

05

要让世界都羡慕中国话,就必须阅读

他认为,经济学当中最重要的亚当·斯密斯和凯恩斯,可以说经济学都是外国的,但是文字学中国古代就有,文字学是中国最早的,就必须看古代的东西,由此在他的书架中《说文》是不可少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研究语言文字学,一定要研究中国古代到现在文字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文字学中包括了很多语言学的知识。

离休后,他开始随便看书,主要是看世界历史、各地研究文化问题的,这成了他研究的另一个兴趣点。书架上也多了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的狂飙疾进时代》。开起了全球化的眼光。

06

足不出户 便晓天下事

他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来自他书架上那些飘洋过海的书籍,《年鉴》是他每年要从国外购买的书籍之一。在《世界是平的》被译成中文版前,他已经接触了弗里德曼关于“世界是平”的思想。

他基本上是足不出户,不过对于新的文化现象一点都不陌生。在他的书架中就有于丹的书,还有批驳于丹的书。

现在许多人都骂于丹,如果从学术水平来看,于丹并不是最高的。但于丹做的不是学术工作,是科普工作,把孔老二的学问给大众,于丹做了个通俗化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们需要这个,这是件好事。

07

晚年的痛 很深很深 但是有很乐观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

他的想法则与此不同。

他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于是,他把81岁视为1岁,从头开始计算年龄。

在他92岁的时候,有位小朋友给他送贺年卡,

上面写的是:“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见了这张贺年卡,他高兴得三天没睡着觉。

111岁,家人给他庆生,周老也比起剪刀手。

周老晚年遭受二次致命的打击,一次是98岁时丧妻,另一次是110岁痛失哲嗣周晓平。

因为他有常人不具备的生命力和定力,他都挺过来了,他那团顽强的生命之火仍在令人鼓舞地继续燃烧,他早已将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但是,三更半夜想起过世的妻子,还是会哭。

周有光先生108岁生日照

08

忘记自我 生命不息 然绕不止

109岁周有光新年寄语:要从世界看国家。

周老一辈语言文字学家,已届耄耋之年,但是论学术思想他却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周先生所以能够这样,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世界的眼光,能从世界来看中国。——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杨国亮、周有光等九位百岁老校友,用知识改造社会、用文化重塑民族、用奋斗书写自我,是一百年来无数有志之士的精神象征。——王生洪(复旦大学校长)

周先生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爸爸说过,观察自己的一生要跳出自己。后来他的确跳出了自己。他从中国人的识字问题,到世界文字发展、比较文字学,进而研究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问题,研究结果出了三本书。他对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系统地把知识组织起来是很有帮助的。——周晓平(周有光之子,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在他100多岁的高龄,却像年轻人一样敏锐,关心天下大事、国家命运,这种跳出自我的大情怀责任感与那一份崇高的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周有光老先生,一路走好!

主要著作:

《中国拼音文字研究》《字母的故事》《汉字改革概论》《电报拼音化》《汉语手指字母论集》《拼音化问题》《汉字声旁读音便查》《语文风云》《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世界字母简史》《汉语拼音词汇》《语文闲谈》《新中国的金融问题》《资本的原始积累》《文化畅想曲》《世界文字发展史》《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比较文字学初探》《新时代的新语文》《人类文字浅说》《多情人不老》《汉字和文化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周有光语文论集》《周有光髦耋文存》《周有光百岁新稿》《汉语拼音 文化津梁》《朝闻道集》《文化学丛谈》等。

二、历史上的今天

1514年1月14日,教皇良十世发表声明,反对奴隶制。

1539年1月14日,西班牙宣布占领古巴。

1784年1月14日,美国独立战争正式结束。

1814年1月14日,丹麦作为拿破仑战争的失败者和瑞典签订《基尔条约》,割让挪威予瑞典。

1949年1月14日,国共内战,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以回应蒋介石的《元旦文告》,提出结束内战的八项条件。

1951年1月14日,国家美式足球联盟首次在洛杉矶举行超级碗总决赛。

1983年1月14日,匈牙利爆发特大足球彩票丑闻。

1994年1月14日,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协议,决定全部销毁乌克兰境内的核武器。

2000年1月14日,人类成功克隆猴。

2000年1月14日, 美国探测器“信使号”掠过水星。

2005年1月14日,欧洲航天局惠更斯号探测器登陆土卫六,创造了探测器登陆其它星球最远距离的新记录。

2011年1月14日, 师昌绪和王振义获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年1月14日,同志逝世。

2017年1月14日,“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2019年1月14日,“长寿药”世界首次用人类身上。

好了,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今天所有精选内容,如果感觉不错,欢迎大家订阅、点赞、转发,谢谢!

标签:周有光 汉语 经济学 张允和 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