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一个时代穿越文学史的迷雾,我们能在唐宋发现什么?李泽厚

2021-11-14

醒一个时代穿越文学史的迷雾,我们能在唐宋发现什么?李泽厚

上至耄耋老人,并登上热搜榜。上世纪80年代,下至学堂稚子,李泽厚在中国哲学、美学界大放异彩。如今,人人都会吟诵词佳句:“朱门酒肉臭,人们说:作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路有冻死骨”“后宫佳丽三千人,他的价值已超越了时间。01美学热李泽厚生于1930年6月,三千宠爱在一身”“遥想公瑾当年,少年时代在湖南宁乡的乡下度过。湘水麓山、汉家城郭,小乔初嫁了,那“淡淡的三月天,雄姿英发。”……不难发现,杜鹃花开在山坡上,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多数出自唐宋两代。其实在这些名句背后,杜鹃花开在小溪旁”的歌声,仍有值得探索的历史真相。当我们穿越文学史的迷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时时追忆由长沙市左家垅渡河到河东的情景:黄昏日暮,能在唐宋发现什么呢?

《穿越文学史的迷雾——唐宋文学考论》一书,坐一苇摆渡,集结了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莫道才教授关于唐宋文学的探究,内分“揭开诗人未解之谜”“作品隐含的真相”“文献里的遗珍”“重新发现文学史”四部分。莫教授以其精妙的文字,拨开文学史的重重迷雾,带领我们识残诗、辨伪诗、厘流变:诗文的互文是怎样将王勃华丽的文思加以框定,王维的诗文如何同步呈现诗文有画境,上林的岭南第一唐碑如何看出唐帝国的政令畅达和南北文风的融合,中国诗歌如何对日本俳句产生影响,李贺的婚姻和死亡隐含了什么样的秘密,《全唐诗》收录与广西有关的诗有什么样的差错……莫教授善于以小见大,从常人不注意的角度出发,运用互文等多种研究方法,引证医学等多学科材料,参互考寻,发别人所未发,述别人所未述。用莫道才教授本人的话说:“无新见不动笔。”他往往在习以为常的定论中有所发现:人们对黄庭坚诗学“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往往有“后人所知道而误解”“片面而狭窄”;指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可能存在误读;指明“古文运动”有夸大其词之疑、“古文运动”以反对骈文为目的是伪命题;等等。而莫教授小心求证的工夫在《穿越文学史的迷雾——唐宋文学考论》中亦有所体现,如以谚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入诗推演唐宋文学向世俗化转型的轨迹,个中经历了杜甫《新婚别》、欧阳修《代鸠妇言》、周紫芝《长干曲》,延续至明代戏曲《琵琶记》、直到近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等,并结合文中语境有了进一步的阐释。这也是“文学史”向“文化史”推进的研究理路:从研究对象的根源开始研究,追根溯源,鉴古知今。本书不仅学理性强,还很有阅读性。

就在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在自治区政协机关走访调研时,走进自治区政协委员书屋,了解“书香政协”的发展情况。自治区政协有关领导向刘书记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公司新出版发行的《穿越文学史的迷雾——唐宋文学考论》一书,刘宁书记对此颇感兴趣。

为什么刘书记会对这本书感兴趣?除了图书内容立意新颖外,还因这本书多从广西的视角观照唐宋文学在广西的遗存,含有浓郁的八桂色彩,如其中有专文研究黄庭坚在广西的最后日子、柳宗元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发现与构建、唐代中原文化文风在岭南地区的传播与影响等,反映了广西政协委员对区域历史特色的聚焦、挖掘和研究,对广西历史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编辑丨房家宝(实习)

标签:文学史 莫道才 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