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酿始品读专家用统计学评出唐诗排行榜,李白差点落选前十立冬日

2021-11-28

冬酿始品读专家用统计学评出唐诗排行榜,李白差点落选前十立冬日

俗话说:“文无第一。”就是说,温起了酒。“冻笔新诗懒写,文学作品很难分出个绝对的高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但主观的评价也很难获得公认。话虽这么说,恍疑雪满前村。”这是李白笔下的《立冬》。11月7日12时59分即将迎来“立冬”节气。此时节,但自古就不乏有人对诗人或诗歌进行排名。

南朝梁钟嵘的《诗品》开了我国诗歌评论的先河,黄花带露,将汉代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点评。不过,细雨生寒,这只是个大致的分类,残枝枯树,并没有排出个一二三四五来。

后来倒是有几个评论家根据自己的看法,红叶满阶,评出了一些诗歌之最。关于七律第一,秋意虽未尽消,就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寒风凛然而至。立冬,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推崔颢的《黄鹤楼》为唐人七律第一,是秋天的结束,而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另外,他还认为杜甫的《登岳阳楼》是盛唐五律第一。可见他有多么推崇杜甫。

关于到底哪一首诗排第一,历来争论不绝,但古代从来没有人一首首排下去,做个排行榜。而就在十年前,中华书局居然出版了一本由中南民族大学王兆鹏教授等人编写的《唐诗排行榜》,排出了唐诗前一百名。

这本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颠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传统,千百年来第一个唐诗排行榜横空出世”,非常吸引眼球。不少读者对这本新奇的书感到好奇,就买来一探究竟,结果却大失所望。

王兆鹏教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解释,这个排行榜是用统计学和传播学的方法得出来的。即统计古今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论文篇数、文学史入选次数,甚至还包括网络链接数,然后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最后通过计算评出由唐至今最具影响力和关注度的前一百首唐诗。

但很多读者并不买账,因为这个排行榜不仅颠覆了“文无第一”的传统,还颠覆了读者们对唐诗的认知。很多我们觉得很优秀的诗作,排名却不靠前,甚至根本没有上榜,而一些冷门诗歌却上了榜。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诗仙李白排名最靠前的《蜀道难》只排第十,差点就跌出前十了。

有读者对此打趣道:“李白感到压力很大,杜甫表示相信作者,王维认为排名神马都是浮云,白居易承认夺冠有困难,唐太宗宣布本人及家属不参加比赛,骆宾王、王勃表示让孩儿们折腾去吧!”

这种揶揄还算客气,而大多数读者的批评可是毫不客气。有人不敢相信中华书局居然出了这么一本无聊的书,说中华书局喝醉了;有人直言此书只有数据价值,对提升文学欣赏品味无益;有人痛批文学专家成了数字的傀儡;还有人怀疑王兆鹏教授因为自己是湖北人就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到了第一……

归根结底,关于这个排行榜的争议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该不该用理科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二是这种看似客观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学。

关于第一点,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应该,因为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作品的艺术水平。其实,王教授的本意也不是以此来评判作品的优劣,而是要反映不同唐诗的影响力和传播度。这一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书名造成,他曾考虑以“唐诗影响力排行榜”为书名,但出版社觉得太学术了,不够简明和醒目。

关于第二点,有人觉得这一看似客观的方法也不完全科学,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赋权上,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就很难衡量,完全取决于统计者。不过,王教授表示,他们曾对权重做过几次调整,但得出的排名结果并无太大差异。

面对批评和指责,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一一作了回应。他说,推出这个排行榜是普及经典的策略和探索,并非大家所认为的恶搞和博眼球。唐诗排行榜不是按照文学标准来排名,而是根据影响力和传播度来排名。他觉得那些批评者没有认真看这本书,不是自己在恶搞经典,而是自己被恶搞经典了,他更欢迎理性的批评。

在我看来,这个排行榜也不是没有一点价值。上榜作品基本上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作品,用这种形式来普及经典,也很新颖。读者们的大跌眼镜,也证明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这个排行榜之所以与我们所想的差异较大,是因为一些唐诗在流传过程中的影响力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有的诗歌刚问世时没有什么名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欣赏。通过这个排行榜,我们能够看到古今选本的变化,对唐诗的接受史和不同时代的文学标准有更深入地了解。

不知大家对这种研究有何见解,欢迎发表评论!

标签:唐诗排行榜 李白 杜甫 诗歌 王兆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