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者【聚咸文友会】王新民:兼评《雪泥鸿爪》壹点音

2021-12-28

人文主义者【聚咸文友会】王新民:兼评《雪泥鸿爪》壹点音

雪泥鸿爪三十年

——兼评《雪泥鸿爪》

王新民

日前,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欣闻著名记者资深编辑董勇先生获得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作为老朋友和新闻出版老兵,全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在祝贺的同时,代表著作有《继承与叛逆中的生存》《欧美文学史论》《设计的美和力量》《故园香光》《外国文化传说》等。其论文《托马斯·阿奎纳的美学思想》《现当代中西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在学界影响广泛;主持和参与《澳门文化与城市形象研究》《澳门及区文化与传播研究》《当代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编辑/后期邱志强值班主编 王娟,深感董勇兄获此殊荣当之无愧,名至实归。

与董勇兄认识已经30多年,近来也看完其著《雪泥鸿爪》,从交谈阅读中得知,他从事新闻工作已远远超出30年,可以追溯到40年前在部队甚至在50年前在乡镇开始的通讯员工作,当然那只是一部交响曲的前奏,而真正的成熟的新闻出版生涯是转业到《陕西画报》,何以见得?那就从30年前他的大作《画报应以画面语言为主》引起的一场大争论说起吧。

1991年末,时值新闻出版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画报也不例外,那时画报普遍经营艰难,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如何改革走出困境?《河南画报》另辟蹊径,改铜版纸为胶版纸,大幅增加文字语言,每期文字达十几万字,相应压缩画面,使“画报”蜕变为“文报”,如此改革的路子对吗?在一片叫好声中,陕西“愣”娃董勇兄却发出异声,大喊“不”字,他经过深思熟虑写成《画报应以画面语言为主——兼论新版〈河南画报〉的得失》并发表于《新闻出版报》,继而引发一场全国新闻出版界的大讨论,其论断是:既然“画面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中的一支;是读物中与文字语言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形式;是画报这种刊物有别于其它刊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随着摄影、摄像术的广泛应运用,画面在读物中占据显耀的地位,那么,我们画报的作者、出版者就有责任按照事物客观的发展规律,来积极促使画面语言的发展,不断提高驾驭画面语言的能力,下功夫锤炼画面语言,使画面语言更丰富、更完整,更具有可读性,把画报办成既有鲜明个性又深受读者喜爱的刊物,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从《雪泥鸿爪》一书中,我们不仅看到这篇新闻出版界大讨论的大作,而且也看到《不要画地为牢》《画地未必“成牢”》两篇参与讨论的文章,还看到后续的《回归本我,画地争艳——〈河南画报〉再次改革的启示》,八年的改革实践事实证明,董勇兄当年震聋发聩的论断是正确的,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和检验的。

笔者以为,上述关于画报改革大讨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日前,《陕西画报》社庆祝建社70周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可以说,今天的改革的难度比过去的改革难度更大,面临着30年前所未面临的互联网、智能手机诸多新载体和新媒体的挑战,要想高质量发展,画报在与融媒体结合的同时,笔者以为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即在画面语言上深耕细作,精益求精,追求品牌,成为名牌,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需求。

作者简介:

王新民,男,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

著有《渭河大水灾》《黄土高原上的银铃》等。

标签:王新民 雪泥鸿爪 河南画报 陕西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