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棋局局新摊书自可傲百城云阅读

2021-12-16

北宋文宗欧阳修私人藏书一万卷,作者对科技的发展,明朝杨慎号称无书不读,科技和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思考。在《失控》中,清代曾国藩的富厚堂藏书达30多万卷,作者的思维还比较跳跃,先贤可谓坐拥书城,虽然也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主题——未来科技发展应是自然逻辑与技术逻辑的结合,我辈“虽不能至,但总体而言行文非常松散,然心向往之”。年过而立的我,基本上算是各种脑洞与各种科技动态的大杂烩,常用“不读书,很多章节富有前瞻性,无以立”六字鞭策自己。

读书立趣

清朝才子金圣叹称《三国演义》为“第一才子书”,但缺乏一个明晰的理念统摄全篇。到了本书《科技想要什么》中,冰心的启蒙读物亦是《三国演义》,作者将上一部的思想大大推进了一步。上一部中只是要求人类适当放开对科技的控制,而引发我浓厚阅读兴趣的书籍正是《三国演义》。尚在始龀之龄便耳闻三国之事,让科技按照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而这一部中,源于祖父每日必听三国评书。少年时终于购入一部字号较小的《三国演义》,此后如获至宝,为其废寝忘食。

后来,终于在教材中遇到《三国演义》节选部分,编者题为《杨修之死》与《失街亭》。在语文课上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了相关章节,并作了阐述,老师颇为惊喜。大学时,由于选择的是中文专业,又在袁行霈先生编订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再次与《三国演义》相会。时常在宿舍与同窗纵论三国好不开心。工作之后,正本清源,购入一套方北辰先生译注的《三国志全本今译注》,又一头扎进三国史,自娱自乐。而立之年的我,依然保持着每年读一至两部有关三国的书籍的习惯。

我对于三国的狂热趣味也充盈于课上课下。讲授伏笔的技巧时,便引用《三国演义》中的伏笔技巧作为例子,如庞统领兵出征前,刘备对其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送行之时,马儿又将庞统掀下,刘备便将的卢宝马赠予庞统,庞统表示万死亦不能报其恩,这些描写暗示庞统将死。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瞬间明白何为伏笔。讲授外貌描写时,也随即引用《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的描写。学以致用,致使本班老师的容貌在学生作文中皆与三国人物相似。阅读课上,学生聚精会神自读《三国演义》,读后也总要与我讨论一二,课后依然沉浸于三国的世界中,时不时还写些读书心得。在2016年校园话剧节中,学生自编自演了一出有关三国的历史剧,服饰之讲究,布景之考究,台词之深究,让观者啧啧称奇。特别是其中的貂蝉一角,由本班学生邵籽超反串出演,大开大合,演技炸裂,最终拿下全场最佳演员的奖项,观者争相与其合影留念。我相信这一天,对于这些小演员是不平凡的一天,对于三国这段历史也是最好的铭记。

作为爱书之人,《三国演义》对我有着独特的意义,它打开了我的阅读之门,将我引向更深邃的地方,故说读书立趣。

读书立德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文人志士必读之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据钱穆先生所言,“最著者有三书:一为何晏《集解》,网罗汉儒旧义。又有黄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注之渊薮。二为朱熹《集注》,宋儒理学家言,大体具是。三为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清据家言一集结”,古之治《论语》学者,必读钱先生所言古注。《论语》只有万言,但随着读经教育的废除,使用古注读《论语》恐怕是难上加难。故而,可以先读一些入门级的今人译注,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便是不二选择。杨伯峻先生专攻《左传》,早年随叔父杨树达学习,后又拜入黄侃门下学习,博览群书,注疏精良。

《论语》一书,贯穿着“文行忠信”四字,即《论语》所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此教育门人弟子,其贤者如:颜渊、冉有、子贡、子夏等人。孔子一生为人,即在悦于学而乐于教,即《论语》所言“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时异而义同,“文行忠信”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今天依然可作为师生立身、处世、为学、从教的基本原则。

若想读懂《论语》,只读《论语》肯定是行不通的,还需要读一读思想史、哲学史等相关著作。先秦诸子的思想灿若星河、烂如繁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精确指出各家优劣。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也曾写道“墨家留下了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变革手段;儒家留下了价值体系”。

作为好书之人,读书之时便是养浩然正气之际,故说读书立德。

读书立教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文明诞生之时,教育便随之而来。钱穆先生在《文化与教育》一书中指明中国文化现代转向之途径,并以教育实施之弊端及其改革为特别关心所在,寻求民族健康发展之正途。书中曾说:“中国创办新教育有两大弊病,一为实利主义,一为模仿主义。实利主义之病,在乎眼光短浅,不从本源处下手。模仿主义之病,则在依样葫芦,不能对症发药。”针对两大弊病,钱穆先生又提出两个解决的办法,“一曰文化教育,一曰人才教育”。两个口号互为表里,以国家传统文化陶冶人才,人才因受传统文化的陶冶,进而更加了解本国,使得人才有用武之地。

今日观之,钱穆先生的观点依然切中肯綮。反躬自省,我们不能仅仅注重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健康体魄的锻炼,广博知识的贯通,良好品性的陶冶,独立人格的养成。有了健康的体魄,精力方能充沛,学习效率才能提升。在10年班主任工作中,我从不霸占音体美等课程,反而真诚劝说学生积极学习这些课程。语文知识绝不只是在语文学科中,例如《汉书》中苏武牧羊的故事,语文课上学生也许并不能透彻理解其深意,反而音乐课上苏武牧羊的曲子使得学生茅塞顿开。学文学者不能不知历史,学历史者不能不识哲学,学哲学者不能不晓文学,所谓“君子不器”。良好品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往往通过钱穆先生所说的文字教育达成。在起始年级时,我便为学生制订3年读书计划,每届必读书目为节选注释本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书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宝,沉潜玩索之久,心胸视野自然不同。

作为教育工作者,读书之时便是反躬自省之际,使得教术日日精进,拒绝变成“冬烘先生”,故说读书立教。

读书继绝学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在高中时,我花费20元买了一本由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只翻了几页便放下了,回忆起来,我却觉得是在那时种下了一颗《史记》的种子。大学时期,应老师要求写读书笔记,我所选之书便是《史记》。工作之后,我购入一套韩兆琦先生注释的九卷本《史记》。韩兆琦先生师从历史名家蒋天枢先生,蒋天枢先生师从陈寅恪和梁启超,如此师学渊源,让人欣羡不已。我在阅读中做了有关《史记》的笔记20万字,阅读时长近一年。

《史记》的阅读经历,对于我的语文教学可谓是如虎添翼。在教授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文时,其中提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学生一头雾水,我适时引导,拓展了《史记·南越列传》中的一段“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补充了相关背景,比较讲解,学生最终明了于心。

通过几次教材中《史记》节选篇章的学习,学生对《史记》有了浅显的认识,主动要求上一堂有关《史记》的专题课。我欣然应承,学生听后意犹未尽,再次要求开设与《史记》相关的阅读课,自此阅读《史记》成了校园一景。

作为语文教师,我时常以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自居,希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至每一个学生,故说读书继绝学。

读书开太平

子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如此看来,读书最重要的是让前人之智慧为己所用,知行合一。高三闲逛新华书店时,购买了一本《五代史通俗演义》,读后意犹未尽,不久便购买了一套蔡东藩著的《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史上‘正史演义’创作的集大成者”,其《历朝通俗演义》多达600余万字,从前汉叙述至民国,共11部,全书采用章回体的形式,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读后夜不能寐,思接千载。其间又对唐宋历史极具兴趣,广泛阅读了有关唐宋历史的书籍,三联书店出版的杂志书《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与《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随日增,溯本求源,我一度产生了阅读“二十四史”的野心,但苦于“二十四史”卷帙浩繁,自己才疏智浅,也只能在“前四史”中施施而行。忽而购得一部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史鉴赏辞典》,阅读之后大喜过望,频频推荐此书与友人。华夏文明能够绵延不断,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史籍对文化的记录,修史的传统是国人应自豪之处,我们要继承此种传统。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我辈当为华夏文化复振努力终身。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还可“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为后世指明道路,故说读书开太平。

余华曾说:“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代替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的个人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诚然如此,读书可以立趣,读书可以立德,读书可以立教,读书可以继绝学,读书可以开太平,摊书自可傲百城!

(温旭东,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现为库尔勒市第二十三中轮岗教师。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巴州州级优秀班主任,喜爱读书,尤好文史)

十本书书单: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三国志全本今译注》

方北辰 译注

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2004年版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易中天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文化与教育》

钱穆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史记》

司马迁 著

韩兆琦 译注

中华书局2009年版

《历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版

《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荣新江 等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

《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邓小南 等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顾晓鸣 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10日第8版

作者:温旭东

标签:三国演义 论语 三国 史记 语文 钱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