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名副其实上汽大众:一代销冠是否要跌落神坛(中)德国靠

2023-10-28

否名副其实上汽大众:一代销冠是否要跌落神坛(中)德国靠

经过6年的艰难谈判,也是发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那么,项目最终选择落地在安亭。从此,德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呢?答案就是工业发达。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德国工业的实力到底有多强,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镇,不管是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是在汽车方面。广泛应用,承担起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中国汽车工业重镇。虽然如今的安亭,德国农机效率倒挂天首先,每天都有着不计其数的运输车辆往来于上汽大众和其众多的供应商之间,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农业机械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了全国最大,农业机械化就是利用先进的机械手段,最成熟的汽车产业链集群地。但在当时,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造,一群来自沃尔夫斯堡的德国大众技术专家,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那么什么叫做农业机械化呢? 农业机械化是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怀揣着美好愿景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安亭时,其核心是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力。 换句话说,看到的应该是一片麦田和简陋的城镇。这些专家不知是如何抚平内心的落差的。

桑塔纳并不是双方一开始准备推出的第一款车型。高尔夫或者奥迪100,一个国家在农机制造方面越先进,是当时最优先考虑的。虽然这两款车级别更高,但是中方基于当时国情考虑,提出了三条选车原则:首先,必须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此次,车型的适用范围要宽,既要能做公务用车,又要能做商务用车,还要能做出租车。第三,必须经济安全。按照这三个标准条件一框,就选中了桑塔纳。

以当时上海汽车的技术水平和供应链能力,根本不具备任何零件的生产能力,因此最早一批桑塔纳只能采用全零件的形式进口,一辆车的零件有5200个,全部由总装车间的7名工人师傅进行手工组装。据原上海汽车厂的老师傅回忆说,当时看到桑塔纳样车,经过性能测试比较之后,才发现“我们落后了整整30年”。

1983年4月11日,上海安亭的一处旧厂房内,缓缓驶出了中国第一辆手工组装的桑塔纳。虽然在那个连电视机都不是很普及的年代,根本不需要为汽车做促销。但上汽大众依然录播了一条两分钟的品牌广告: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车里安装了空调的桑塔纳,在大多数家庭还在用电风扇,而不是空调的时候,简直就是超豪华的配置啊,一时间引起了社会热议。

在上汽大众合资落地之前,中国汽车工业主要是生产卡车,仅有的几千辆轿车也是用五十年代的生产设备在生产。所以,当时能国内做的只有车身和德国大众投资建设的发动机,其余零件均需外购。但是外购需要外汇,且价格高昂,进口零件比进口整车还贵。而当时国内的零部件企业还是作坊式生产,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都达不到要求。

国产化就成了最重要的目标。根据约定,双方需配合在7年内达成90%国产化率的目标。7年内,从德国进口散件进行组装的指标只有89000台。而当时上汽大众的国产化率只有2.7%。国产化零部件是我们能生产出来就行了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国产化零件都要拿到德国去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是否能够达标。这让中德双方很多文化差异激化成了矛盾。最终,上海市政府拍板,尊重德国大众的质量标准,才让剑拔张的双方冷静了下来,寻找共识。

解决了国产化的标准问题,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那就是钱。如果国内的供应商想符合上汽大众的采购要求。需要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升级,不仅在技术上要合资或者购买,而且硬件厂房及设备都要进行现代化升级。以当时供应商作坊式的规模,改造升级的资金估计把自己卖了都不够。这个困扰国产化的问题,最后是通过“国产化基金”解决的。1988年,国务院特别批准,每辆桑塔纳价外加收28000元,解决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资金问题。截止到1994年,国家宣布停止基金时,上汽大众已经收取了40亿的基金。这笔资金直接奠定了以安亭为中心的上海汽车产业链的崛起,一大批上海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产化基金的扶持下,开始了飞速发展,直到今天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的“巨头”。上汽大众为后来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链基础。等到后来其他主机厂开始创建合资品牌时,只要是上汽大众采购目录内的供应商,都可以直接进行采购。

本次上海疫情,上海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上海生产的汽车只占全国的10%,但上海汽车产业链的停摆,却让几乎所有品牌都陷入了停产的困局。发朋友圈说: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由此可见,上海的汽车产业链在全国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而这一切也是源于上汽大众桑塔纳国产化项目。

未完待续,这是上汽大众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如果喜欢,请关注我看该系列的完整文章。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标签:上汽大众 桑塔纳 上海汽车 德国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