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正在发布院士竟然也申请面上项目?西班牙

2023-11-05

取正在发布院士竟然也申请面上项目?西班牙

来源:本文转载自青塔人才,从经济学商科专业领先的卡洛斯三世大学,已获得授权

近期,到西班牙顶尖私立大学内布里哈大学,塔子在某学术社区上看见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西班牙各大名校纷纷向同学们抛出了橄榄枝。//////////2月21日开始,院士竟然也会申请国自然面上项目

根据《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国内多地陆续公布2022年考研初试成绩。2022年国内考研的人数再次创造了新高,面上项目的申请人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另外,在909万的毕业生里面,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得申请面上项目。

很显然,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57万。一般来说,两院院士基本都具备以上两个条件,考研成绩380分、390分,也非在读研究生,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所以从申报条件上看,但让人意外的是,院士符合面上项目的申报要求

然而,今年可以说是400+“扎堆”的一年,两院院士毕竟不是普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者均为终身荣誉。在常人看来,院士申请的项目多为国家重大项目,应该不至于和普通科研人员竞争面上。

实际上,院士申请面上项目并非个例,几乎每年都有院士获批面上的例子。

科教小站曾对2018-2019年的国自然面上项目获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年约为将近20位院士获批面上

至于有人担心院士参与竞争,会争夺普通科研人员的机会,其实大可不必,2018年面上项目共资助18947项,2019年共资助18995项,院士占的名额也只有0.1%左右

打铁还需自身硬,普通科研人员想申请上国自然,还是要在本子上多下功夫。根据基金委官方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国基的申请量逐年攀升,落选的本子也越来越多,资助率由25%下降到如今的20%左右

申基不易,青塔人才从十余位申请成功的青椒那里总结了5点申基成功的经验,以期给大家一些参考,希望看到的青椒们都能中标!

经验一:每年坚持申报

老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基申报方面也不例外,之前有用户发起过一个投票,调查大家是在第几次申请时中了青基,结果发现1次就中的人只有25.2%2次及以上中的人占到了34.1%,甚至申请8次及以上才中的人还有2.5%,这种持之以恒的决心不得不令人佩服。

另外,2021年,青基的资助数量占到整个国自然基金项目资助的46.13%,相比于2020年提升了3.42%。再加上每一年申请书的质量参差不一、部分之前的申请人已经中标等客观因素,多申几年,中标率总是会增加的。

经验二:创新性是重中之重

2021年,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率为17.43%青基的平均资助率只有9.45%杰青和优青的资助率,也均不超过10%

想要在一众本子中脱颖而出,除去一些客观因素,一定有一些独到之处,而创新性则位于所有要素的最尖端,是申请书的灵魂。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秦四清研究员今年共评审各类国基申请项目29项,他提出国基主要以基础科学研究为导向,因此他把创新性(新颖性和独特性)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尤其是优青和重点等申请项目,因为申请人大多均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给予资助是希望其能够挑战研究领域中的“硬骨头”,创新性自然是重中之重。

经验三: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

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前期需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一般而言,国基不支持没有研究基础的项目。前期工作做足了,再有国基的支持,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

南京理工大学的谢云云副教授今年第一次拿到面上项目在谈及成功的经验时提到,积累很重要,对于他从事的学科,申请面上项目,起码要在该方向上发表过5到10篇论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篇,从他准备转换研究方向到申请成功,花了5年的时间。

经验四:注意逻辑和细节

申请书的撰写是申请人综合水平的体现,能展现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撰写的本子本身就是一个protocol,如果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可行性也会比较高,更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国自然基金的申请书虽有几十页,但是申请人也要反复多看几遍甚至几十遍,还应该找同行的专家帮忙把关,因为有些因写作者自身书写习惯导致的错误自己很难察觉。尤其是申请书里的错别字,形式上的错误会给评审人非常不好的第一印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杨键副研究员曾作为函评专家评审过几次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认为写作顺畅严谨,图片制作精美的申报书一般科学问题凝练得也更深入透彻一些,研究基础也更好。

经验五:重视评审专家意见

一次中的人毕竟是少数,如何吸取失败的经验,提高下次中的机率才是落选后更该考虑的事情。

在得知本子落选后,大部分人比较难接受专家的批评意见,甚至有人会觉得专家根本不懂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冷静下来后,还是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认真反思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申请人尤其应该珍视那些给出具体批评意见的专家,在下次撰写时尽量规避这些问题,才能提高本子的中标率。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周浙昆研究员做基金评审的评委时提到:“我不敢说我做出的评价意见都是准确无误的,但是可以说,是没有掺杂任何一点非学术因素的,特别对不给予资助的申请书,我花的时间就更多,拿不准的意见,还会去查阅文献和资料。我和其他做过评委的同行也交流过,感觉大家的态度基本如此。辛辛苦苦准备了本子,最后没有拿到基金是一件十分沮丧的事情,特别是当课题组解不开锅的时候,或者是等着基金职称上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评委和申请人之间,有些是同行,有些素昧平生,有些有几面之缘,任何一个心理健全的评委都不会故意和申请人过不去的。

国自然基金的申请对于青椒来说,无论成功与否,都是科研工作的必经之路,是考验,是机会,也是收获。希望青椒们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加入经管之家大家庭

让学习成为每天生活的必须!

标签:院士 面上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 国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