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笑不活了华盛顿大学推出“包容性语言指南”,“man”被列入歧视词汇大学食

2023-08-11

译笑不活了华盛顿大学推出“包容性语言指南”,“man”被列入歧视词汇大学食

【文/观察者网 张照栋】

据福克斯新闻网1月23日报道,这翻译得太励志了!看到后面的的“加土豆片”、“加豆皮”,美国华盛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近日发布了一份“包容性语言指南(inclusive language guide)”,我才意识到,在这份指南中,作者把“加 | 油麦菜”,“祖父(grandfather)”“家政(housekeeping)”“少数民族(minority)”“人(man)”等众多词汇被列为“问题词汇(Problem Words)”,断句为“加油 | 麦菜”,因为它们有“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恐同”等意涵。

报道截图

华盛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官网介绍称,于是就有了这个神翻译。估计油麦菜自己都没意识到这辈子竟然会被拆成两个词!这个梗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英语问题:1.“加油”英语是 come on 吗?2.“油麦菜”英语到底怎么说?3.“加油麦菜”如何翻译?咱们一个个来…1. “加油”的英语到底怎么说?图中“加油”被翻译为“come on”,目前常用的许多词汇含有歧视或偏见,这没有错,这违背了该校多元、平等和包容的价值观。为了维护学校的包容性环境、为多元大学社区服务,但中文“加油”的含义比 come on 更广。英文“come on”更多地用在体育比赛上,该校出台了这份“包容性语言之南”。

这份指南列出的大都是IT工作中常见的词汇,而且连续大声喊"Come on! Come on! Come on!”非常有气势,主要是方便IT行业从业人员在审核网站网页、维基百科、在线文档和软件应用程序等工作中参考使用。该校官网称,能期待给队员加油鼓劲的作用,“这份指南彰显了我们的承诺,等同于“Go! Go! Go!”而中文“加油”还有以下的含义:1)“坚持下去”,确保我们的组织和网站尊重每一个人。”

华盛顿大学校园

这份指南一共将“问题词汇”分为四大类:种族、民族、国籍、宗教和原住民/土著歧视;残疾歧视;年龄歧视;性别和性取向歧视。

在第一类“种族、民族、国籍、宗教和原住民/土著歧视”中,“停电日(blackout days/dates)”“黑名单(black list )”“白名单(white list) ”“黑盒子(blackbox)”等许多带有黑白(black/white)词缀的词汇,都被列为“问题词汇”,因为这些都是种族主义比喻的派生词,“黑色”代表着不受欢迎、错误的或者不好的东西;“白色”则代表着可取的、正确的美好的东西。这些词汇延续了曾经用来压迫有色人种的概念。

截图自华盛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官网

“祖父(grandfather)”也被列为“问题词汇”,因为这个与“祖父条款”相关。据悉,“祖父条款”是美国南部19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项条款,旨在反抗美国第15修正案,阻止美国黑人获得投票权。

“少数民族(minority)”也被列为涉嫌种族歧视的“问题词汇”,这个带有一些特定群体“低人一等(less than)”的暗示。

“没办法(No can do)”也被列入“问题词汇”,因为这个俚语实际上是对中国洋泾浜英语的模仿。这个短语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当时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

截图自华盛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官网

在“残剂歧视”的相关“问题词汇”中,“对真相视而不见(blind to the truth)”“置若罔闻(fell on deaf ears)”等一些常用的短语俗语都被列入榜单,因为它们将“无知”“不聪明”“无能”等不好的含义与“盲”“聋”“哑”等词汇做勾连。

“疯狂(crazy)”“荒唐的(Insane)”也是“问题词汇”,因为这些词会使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污名永久延续下去。

“瘸腿(lame)”这个词也是带有冒犯性的,因为它在一些俚语中被用来表示不酷、蹩脚,把残剂用在了形容上。

截图自华盛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官网

在第三类“年龄歧视”中,该指南单列了一个词“灰胡子(Gray Beard)”,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年纪较大的经验丰富的人”。但指南认为使用这个短语,可能会被视为贬低某人的年龄。

截图自华盛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官网

在第四类“性别和性取向歧视”中,他/她(he/she)他的/她的(his/her)这类二元性别代词都是“问题词汇”,建议统一用“他们”代替。

“人(man)”“新生(freshman)”也都是问题词汇,因为“man”和“men”不具有包容性,存在性别歧视,应该用“人员(staffing)”“在职的(working)”以及“一年级新生(first-year student)”代替。

“家政(housekeeping)”一词也被该指南列入性别歧视“问题词汇”,因为这个词“承载着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传统家庭角色的历史和内涵”,在IT领域要用“维修(maintenance)”“清理(cleanup)”代替。

此外,像“伙计(guy)”“中间人(man-in-the-middle)”“女士/女孩(ladies/gals)”等众多词汇,也都因为涉嫌性别或性取向歧视,而被列入“问题词汇”。

截图自华盛顿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美国推出“包容性语言指南”的学校。去年3月,纽约曼哈顿一家名为“恩典教会学校(Grace Church School)”的私立学校发布了一份长达12页的“包容性语言指南”,鼓励学生称呼或询问他人时,要使用更具包容性的词汇。

例如,不要用“爸爸妈妈”或“家长”,要用“大人(grown-ups)”或者“人们(folks)”;不要用“保姆(nanny/babysitter)”,要用“看护人(caregiver)”;“男孩/女孩”统称为“孩子(children)”……

“恩典教会学校”的这份“包容性语言指南”当时遭到不少家长抵制,这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已经被“极左思想”渗透,扭曲了对社会公正的理解。而该校校长却在学校官网辩护称,这份语言指南的精神是“给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话语,使人们团结在一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华盛顿大学 美国_教育 信息技术